【撐場】夢裏遇見歌裏人 林一峰雋永文筆剖析創作路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文:清君
微風,披一身滿清香……
這本《歌裏人》也帶一身清香,出自林一峰手筆,書名正巧與陳百強《夢裏人》共同譜出清新、輕鬆樂曲。先講其裝幀,小巧方便,書紙亦採用了輕身紙,便利讀者攜帶,此乃一項重要指標。另外,書本設計上採用了「露脊穿線」,即是沒有封脊,缺點是書本釘裝容易破損散爛,唯其優點是我始料不及的:能夠攤平放在桌面閱讀,此設計討好了不少讀者,免了揭頁反彈的問題。
雖然封面設計有點不知所以,作為一個前出版編輯的我,甚至認為其沒有經過設計,但是在整體設計上,例如內文排版樣式,為其挽回不少分數。而一本書的製作和誕生,編輯更是功不可沒,第一篇文章〈歌前歌後〉以一條問題引起:「點解你會彈結他呢?」接下來是一峰自述心路歷程,以「讓音樂說話」作結,啟後發之文章──此書大概為專欄之結集或零散創作文章,但編輯仍能以一條脈絡貫穿,須知道文章先後順序會影響觀感──正如一峰於書裏提及一隻專輯,歌曲排序亦是一門藝術。全書結尾一篇文章,以〈第一個身份〉為題,以以下一段說話作結:
希望大家都可以繼續認識自己多一點,在適當的時機發揮到所長。謝謝你的時間,我們在音樂裏再聚。
始終以林一峰為一個音樂人、創作人的身分串連整本書,讓大家飽覽文字之美外,勿忘其音樂創作。在此必須多謝編輯所下之苦功。
那麼講了一些書本製作上的話題,不能不回歸到書本內容本身吧?如一峰於書中所言:「音樂經營是必要的,但別忘了這個行業的本質,還是音樂。」出版的本質,還是書,而書的選題雖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內容,書只是一個載體,裏面承載的內容才是最決勝關鍵──這裏所指的內容,除了點子、內容、故事,當然還有文筆。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一峰書寫的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其謙厚、文質彬彬的君子作風。處理大小事務俱認真且全力以赴,這樣有靈氣又清新的人,現在或許少見了,「Artist」這個字,是藝人,還是藝術家呢?中文來講,兩者有很大分別,然而,藝人是一種職業,藝術家可能須經歷千錘百煉才鍛就而成,但更多乃是天賦所生,一百分天分,再加一百分汗水,成就一個不止二百分又輝煌萬世的藝術家──例如現在大家仍在傳頌的張國榮。
透過無分國界的音樂,可以拉近人的距離。細閱文字,亦可探視一個人的內心,與其靈魂交流──此亦即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什麼杜甫能與宋玉、諸葛亮等有共鳴?這就是文字的威力,又如《歌裏人》所寫,中國人的文化是着重文字,所以音樂在現代也好,古代也好,一直都是較為重視歌詞,這與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當然,這一點,對於文學發展有皮毛認識的我有所保留,只是現今香港樂壇,確實以歌詞為主導沒有錯,大家尊稱夕爺、黃偉文與其分庭抗禮,梁栢堅視為鬼才、陳詠謙亦佔一席位……可是作曲的呢?唱作人似乎沒有受到過重視。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唱作人語、歌於斯及歌於藝,層次分明,最起初是作為一個唱作人的感受,第二層是對音樂市場的觀察、關於音樂蜂的點滴,第三層是講及網絡時代,音樂行業遭受一次一次全盤摧殘及重建,音樂數碼化下,大家如何支持歌手、支持音樂呢?
在香港娛樂氣息濃厚,大家都講花邊新聞的環境下,《歌裏人》展現出一條路,讓讀者、讓樂迷認知,到底整個行業有什麼天翻地覆的改變,作為歌者、藝人,遇到什麼難題──我向來認為音樂行業與出版行業很類似,在數位化時代,要如何殺出一條血路,讓日漸凋零、萎靡的行業、產品、人才等等,可以絕處逢生呢?
提及這點,此書其實由三聯出版一個新品牌「P+」操刀,暫時未見新品牌有何創新之處,如果只是題材較流行、更適合年輕人閱讀,其實意義不大。出版行業應該要帶來更嶄新的轉變,但老牌出版社肯行出一小步,已經是一種進步。
《歌裏人》給我很好的啟發,希望這本書,同樣也會令你有所得着。
【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夢裏遇見歌裏人 林一峰文筆一樣清新雋永」】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