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懂取捨】加班vs.減人工 同時吃虧為何打工仔反應不同?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時間就是金錢,但香港打工仔以超長工時聞名,許多人更要無薪加班。面對無償OT,只要不是太離譜,不少人都選擇啞忍;但如公司宣布減人工,大家的反應卻激烈得多。無論是無薪加班或減人工,吃虧的同樣是打工仔,為何反應會如此大分別?
日本心理學家兼精神科權威醫師和田秀樹,深入研究人類作出取捨的心理機制,寫成《成大事的人懂取捨》一書,他指不想吃虧是人類的共通心理,但是對在什麼情況認為是吃虧,卻有不同看法。
作者將吃虧對象分成「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舉出日本人與美國人對吃虧的不同看法。由於美國人較重視無形資產,認為損失時間或勞動都是吃虧,不會召開冗長會議或接受超時工作,反之日本人較重視物質,對加班或長時間工作不以為然,可見在他們心中,看不見的東西不算是損失。

以下《成大事的人懂取捨》的節錄內容:
超時工作在日本相當普遍,常見有打工仔在火車上累極睡著。(網上圖片)
+8

不管是什麼國家的人,都容易受「不想吃虧」的心情而左右,這是人類共通的心理特性。但日本人和美國人認為吃虧的對象,似乎大不相同。
  
日本屬於製造大國,或許因此對物質比較執著,當失去物質時,會感到真是虧大了。然而,當失去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時,卻不太會有吃虧的感覺。
  
有種說法是區分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美國人非常重視無形資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慧財產。
  
美國以前也沒那麼重視智慧財產,自從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執政後,國家開始保護智慧財產。其中較知名的案例是,他們甚至修法保護迪士尼動畫人物米奇(Mickey Mouse)的權益。
  
進入資訊科技時代後,美國更加保護智慧財產。包括微軟(Microsoft)和谷歌(Google)等公司,都是靠著智慧財產(軟體),而非有形資產(硬體)獲得龐大利潤。
  
在過去,美國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比例約為7比3,但現在逆轉成3比7,人們的想法開始轉變為:「無形資產較能產出價值。」實際上,擁有眾多品牌或專利等無形資產的公司,股價也較高。
  
隨著資產的結構從有形資產轉變為無形資產,人們認定為「吃虧」的對象也從有形資產轉移至無形資產。美國人發現自己的專利或品牌被仿冒時,會覺得「真是吃了大虧」。

美國人較日本人重視時間等無形資產,因此開會注重效率。(視覺中國)

日本近年來也開始注重智慧財產等無形資產,當商品被中國的公司仿冒時,感覺吃虧的人增加了。
  
雖然日本人開始注重專利或品牌等智慧財產,但對其他資產仍視若無睹,只能說日本人太大意了。
  
對於浪費時間,美國人也會覺得是吃虧。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冗長的會議是時間的損失,所以大都有效率的開會。相較於此,日本老是開著冗長的會議,同一個專案要開會好幾次,而且還不太會覺得是在損失時間。
  
近來,在日本,常態性的長時間勞動成為了社會問題。以前之所以不重視這個問題,我想原因之一是,人們不太有損失時間的感覺。
  
在歐美,可能也受到宗教的影響,存在著勞動是苦役的感受。因此,西方人都盡可能減少勞動時間。反觀日本人,大多數人都認為揮汗勞動是美德,就算工作時間長,也不太會有吃虧的感受,甚至有不少人不排斥加班不領加班費。
  
實際上,我以前曾在部落格提到:「非勞動所得的股利只課1成的稅金(過去曾有的特例),揮汗工作賺取的薪資卻課徵到5成以上的最高稅率,這很奇怪。」有人對此留言:「投資股票可能賠錢,勞動不會賠錢,所以股利的稅金當然比較少,你連這種事都不懂,笨蛋。」
  
雖然不知道有多少人贊成他的意見,但讓我深切體會到,原來認為勞動並非損失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書名:《成大事的人懂取捨》(大是文化)

作者:和田秀樹

1960年生於日本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院,曾任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理、美國卡爾梅寧格精神醫學院國際特別研究員,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一橋大學經濟學院兼任講師、和田秀樹身心健康診所(專長抗老與企業高層的心理諮商)院長。

著有《成熟大人的吵架技術》(大是文化出版)、《不要情緒化的書》、《自己是自己 別人是別人》(以上為新講社出版)、《免於不安的技術》(寶島社出版)等書。

出版社:大是文化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