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招募300嬰兒研究 盼為本地診醫言語、認知障礙提供資料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將進行一項為期5年的大型研究,本月起招募300名初生嬰兒參與,追蹤他們從出生到5歲期間的大腦﹑認知及語言發展,以識別影響兒童學習﹑認知及語言發展及障礙的因子,有助及早干預及治療。每次測試都會用儀器量度兒童的腦電波,但研究所強調稱儀器沒有輻射。

研究所的職員模擬使用儀器量度嬰兒的腦電波,強調儀器沒有輻射。(何敬淘攝)

是項研究由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贊助,並由中大大腦與認知研究所所長黃俊文教授和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梁廷勳教授領導。「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成長的步伐,當中有快亦有慢,但到底慢到哪個程度才需要額外關注?」,黃俊文希望透過大型研究去尋找答案,建立一個科學化的指標讓本地家長參考,特別為日後診治語言障礙、讀寫障礙和自閉症等問題提供資料。

黃俊文提到,研究所已找來36位嬰孩做前期研究,暫時留意到嬰孩對聲音的靈敏度或對其日後語言和認知有重要影響,希望日後有更多小朋友參與,提供更多數據去了解。黃俊文指,招募的目標為300名本地家長(講廣東話或普通話)的滿月健康嬰兒,最理想是在出生3日內進行第1次測試。

研究量度兒童的腦電波

整個研究為期5年,參與的小朋友在首3年大概3至6個月檢測1次,3年以後就約6至12個月檢測1次,地點為中大崇基學院。每次測試都會用儀器量度兒童的腦電波,看兒童對聲音的反應。3歲或以上的兒童會再進行認知和語言評估。研究同時會收集兒童的家庭背景資源,亦會收集嬰兒的口水、大便和血液,其中血液是以醫院恆常檢測中提供。

在研究過程中,如果兒童被發現語言或認知有問題,團隊會向家長提供建議,「例如家長應該如何同小朋友溝通,親子關係上應如何做。」

家長應親身講故事 不要播音帶

對於提升兒童的言語能力,黃俊文建議家長可以多同兒童講故事,即使是初生嬰兒,家長也可以講故事給仔女聽,「家長不妨誇張一點,因為表達上會令故事中重要的訊息更明顯」,他又強調要親身演講,不要依賴錄音帶:「因為最重要是和小朋友有交流,即使他未懂表達,家長都應該就小朋友的反應去回應,這有助刺激小朋友的語言發展。」黃俊文又指,胎兒在約30多週後已發展聽覺,不妨多點讓胎兒聆聽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