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學生就業.上|年均4%畢業生就業——別讓他們躲在被遺忘的角落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全港目前共約6.7萬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的中小學生,佔所有中小學生人數的一成。他們從學校畢業後,竟要「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將自己「塞」入這個社會——難競爭的學業成績、難爭取的工作機會、難協調的同事關係⋯⋯每一道坎都如一道大山橫在他們面前,好像整個世界都認為:「SEN就是差勁,就是不行。」於是,部份人放棄嘗試,乾脆宅在家中,躲在被遺忘的角落。

「SEN學生就業」專題報道上篇

陳焜昱(中)原本就讀於專收SEN學生的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經校方轉介應徵聖類斯中學科技資訊助理的職位;並在面試過程中,憑藉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得到聖類斯中學校長易浩權(右)和電腦科主任郭尚賢(左)的賞識。(蘇煒然攝)

過去一年不足3%畢業生直接就業

陳焜昱比一般SEN學生要幸運得多。他原本就讀於專收SEN學生的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炮循),並在科技資訊課程當中取得不俗成績。三年前經學校轉介,獲得應徵著名男校聖類斯中學科技資訊助理的機會;而在面試過程中,他又憑藉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得到聖類斯中學電腦科主任郭尚賢的賞識,一直受聘至今,成為炮循SEN畢業生的榜樣。

不過,在全港6.7萬名SEN學生當中,像陳焜昱這樣順利找到稱心工作的只是少數。根據教育局上周三(12月6日)在立法會大會回覆民建聯立法會選委界議員郭玲麗的口頭質詢,在2019/2020、2020/2021、2021/2022學年,特殊學校的中六畢業生人數分別為559人、584人及516人,當中只有28人(5%)、30人(5.1%)及14人(2.7%)直接就業——即過去三年平均只有4.27%的畢業生選擇就業,另有174人、197人及175人繼續升學,還有262人、246人及196人接受職業復康、日間訓練和宿舍服務。

根據教育局的定義,SEN是指學生有某些困難並需要特別教育支援,其困難包括多種生理及心理疾病,如特殊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肢體傷殘及言語障礙等,導致他們出現難以準確而流暢地閱讀、記憶、表達、缺乏社交能力、骨骼肌肉系統受損,以及無法正確發音或控制聲量等情況。在以「升學」為主流價值觀的校園生涯中,SEN學生無疑處於劣勢,並且受到欺凌,嚴重打擊他們的成長發展和人格塑造,形成惡性循環。

升學比例高並不等於學生有出路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社工曾經跟進畢業三年的學生情況,發現選擇升學的SEN學生遇到不少問題,例如課程較為艱深,在學習障礙之下更難順利完成學業,甚至引發情緒問題;即使完成進修,可從事的工種選擇依然不多,與直接就業的學生分別不大,持續就業比率仍然偏低。不少SEN學生畢業後會被歸類為「殘疾人士」,根據統計處2021年度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報告顯示,全港整體失業率為5.8%,而殘疾人士失業率高達11.0%;同時,香港約有22,400名自閉症患者,當中15歲或以上的患者失業率高達12.4%。

SEN畢業生就業率低的原因,是他們無力勝任還是社會不能接納?若是「無法就業」,難道只有庇護工場等院舍才是他們的最後退路?所謂「共融社會」又該從何做起?

「普通青年畢業後,從『學涯』過渡到『職涯』,已經面臨很多困難,更何況是SEN學生呢?」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升學就業輔導組主任周寶心如是問。進退兩難之下,炮循不得不為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打一個問號——「升學比例高,就等於有出路?」於是炮循決定,要從根源上幫助SEN學生順利進入職場,而不是拖延就業問題;因為校方相信,學校不應是隔絕學生與社會的「象牙塔」,而應成為幫助學生連結社會的橋樑,那就要開設完善的職涯規劃課程,才能盡早幫助學生釐清興趣所在,體驗職場氛圍。

在炮循「全校參與」模式下,從校長到老師都密切關註每一位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左起:炮循侯潔瑩助理校長、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周寶心主任、 沈立平校長、教務組叶麗君主任。(蘇煒然攝)

主流中學不願因材施教另設QF課程

學校根據SEN學生興趣和市場需求,開辦十個「資歷架構課程」(QF),涵蓋英語、資訊科技、飲食業、攝影藝術、康體服務和長者護理等不同專業領域,讓中三學生根據興趣和學科成績選定一項專業修讀三年。課程除了設有不同情境教室,還會安排學生考取社會認可的牌照或資歷證書。校方表示,提供「融合教育」的主流學校通常都不會為SEN學生開設QF課程,只有部份特殊學校會採納有關做法,但一般不會超過四個。

「中學來說,我們的(QF課程)是最多的。」炮循校長沈立平對此胸有成竹。他解釋道,主流中學把QF課程視為學生能力不足以應付公開試的標籤,所以不會費時費力構建校本課程,而是直接沿用教育局提供的「應用學習課程」(APL),統一讓包括SEN在內的學業較差的學生修讀和應試;相較之下,炮循的辦校宗旨不是應付公開考試,而是協助弱勢群體,所以很多教師為此會先考取各類證書、設計課程,再為學生因材施教。

為了爭取更多實操機會,沈立平大力推動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與QF課程適配的「愛心僱主」網絡,為學生提供不同種類的實習和就業機會,目前已有40多個合作對象。中四和中五學生都有短期試工計劃,而面臨「升學」和「就業」選擇的中六畢業生,更有為期七周的「職場新力軍」實習計劃,校方更會為提出特別實習意向的學生尋找實習機會。過去一年,便有15%學生因為實習表現良好,獲愛心僱主聘用為長工。在實施職涯規劃課程之前,炮循有八成畢業生選擇升學,如今畢業後就業的學生比例提高至50%。

+1

要讓學生從「受助者」變成「施予者」

值得一提的是,校方還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安排他們擔任不同項目的「服務大使」,例如攝影大使、款待大使、炮循師傅仔等,讓學生學以致用,並且培養與陌生人溝通能力和待人接物的技巧。例如學校會選擇有情緒問題、抑鬱傾向或是自殺傾向的學生擔任「寵物大使」,經職前培訓後帶治療犬去日間護理中心探訪獨居老人。治療犬本身對SEN學生可以起到安撫、放鬆、緩解壓力的作用;而當SEN學生能憑自己所學幫助長者,其身份從「受助者」變成「施予者」後,還能建立自信自立,提升自我認同感。

前文提到的陳焜昱,就是炮循一反傳統教學的成功例子。三年前,聖類斯中學電腦科主任郭尚賢到訪炮循,感受到負責接待的學生非常熟悉IT,於是向沈立平提出想要聘請炮循畢業生擔任科技資訊助理,而曾經修讀資訊科技QF課程的陳焜昱因而得到面試機會。

「不是出於社會責任的考量,只是為了找一個幫手。」回想聘請陳焜昱的經歷,郭尚賢坦言一直秉持「不要特別區分是否SEN」的原則,但也明白面試環節是擁有讀寫和表達障礙的SEN學生的一大難題,例如當一份表格要填45分鐘時,「某些僱主只會覺得奇怪,並且馬上篩走」,因此他特意在面試前細心告訴陳焜昱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儘管面試官不只郭尚賢一個,但陳焜昱仍然憑藉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獲聘,一直誠懇工作至今。事後陳焜昱還一反「上司請下屬吃飯」的職場常規,主動請郭尚賢吃飯以聊表心意。

SEN青年融入社會需要社會各界的協力合作。(圖源網絡)

基於同情萌發僱用意向只是曇花一現

陳焜昱有讀寫障礙,卻完全不影響他的工作表現,並且態度良好,遇到難題總會自己尋求答案。「收到指示清晰的工作指令的話,他們可以把這份工作做得很好。」郭尚賢對陳焜昱讚不絕口,因為一般人會抗拒重複性高、沉悶的工作,但陳焜昱不以為然,反而做得既開心又滿足。在郭尚賢聘請到陳焜昱這位「得力幹將」後,聖類斯中學也對SEN學生的工作能力越發有信心,幾年後又聘請了一位炮循畢業生。

對於炮循來說,這印證了沈立平堅持與「愛心僱主」建立同行關係的初衷——「同行不是同情,同情式消費不長久。」他說,「有時候不是學生沒有準備好,而是僱主不是很了解他們的特質」,所以學校會在實習前與僱主溝通清楚學生的專長和特殊需要;他深信,只有當僱主真正認識學生的能力,並發自內心認可他們,才會為他們提供更長久更穩定的工作機會,而因同情或是社會責任萌發的僱用意向,很大可能只會是曇花一現。

炮循開展職涯規劃校本課程的另外一大原因,是不想讓SEN學生從事諸如洗碗、清潔、保安等厭惡性工作,但校方並非因「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而是認為有關職業可能抹殺學生的無限潛能。聖類斯中學校長易浩權也提出:「SEN學生有不同的性格,主要是找到自己性格適合的工作。」他笑言,「鼓勵聘請SEN學生就像鼓勵聘請退休人士一樣的,唯才適用,要靠政府賣廣告,社會才意識到」,因而希望政府為SEN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配套計劃,例如由官方發起招聘,甚至協助學校為學生進行精準配對工作。

如果每個社會角色都「行前一小步」——學校和政府為他們尋找匹配的工作崗位,僱主接納和照顧他們的特殊需要,是否就不會再有這麼多被迫滯留家中的SEN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