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大幅加價並非擺脫財困出路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在星期五(3月17日)討論「專營巴士營辦商的加價申請」議程,運輸及物流局、運輸署提交的文件顯示,龍運巴士、九龍巴士、新大嶼山巴士、新世界第一巴士、城巴(專營權一)及城巴(專營權二)六家現有專營巴士營辦商,無一例外地在去年提出加價申請。其中龍運申請加幅為8.5%,九巴及嶼巴分別為9.5%及9.8%,新巴與城巴(一)則希望所有路線票價劃一調高2元。餘下的城巴(二)自1997年開始營運以來未調整過票價,但今次就有意將日常和通宵服務路線票價提高23%,至於機場服務路線更打算加價一半之多。
根據《公共巴士服務條例》規定,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以釐定公共巴士服務專營公司的「車費等級表」與「最高增加率」。按照2006年設立的「再經修訂的考慮多方面因素做法」機制,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考慮因素一般包括:巴士公司營運業績、市場預測、合理回報、服務質量、市民的接受程度和負擔能力,以及「票價調整幅度方程式」的運算結果。該方程式是在政府統計處公布的同期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幅度平均值上,再減去一半旨在鼓勵巴士公司提高其效率的「生產力增幅」項目,後者目前被設定為按年加0.3%,而不少營辦商今次申請加價的幅度要高於運算結果。
從2006年推行機制以來,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累計升幅約為52.8%,其間九巴於2008年6月、2011年5月、2013年3月、2021年4月、2022年1月五次加價平均累計21.2%,城巴(一)於2008年6月、2019年1月、2021年4月、2022年1月四次加價平均累計25.5%,新巴於2008年6月、2019年1月、2021年4月、2022年1月四次加價平均累計29.2%,嶼巴於2008年6月、2021年4月兩次加價平均累計17.7%,龍運於2008年6月、2011年5月兩次加價平均累計8.4%。除了2008年時的嶼巴加價外,皆未出現加價高於物價升幅情況。
加價減線未必扭轉虧蝕
當局最新文件提到現時本港專營巴士經營環境艱難,過去三年疫情期間乘客人次普遍低於先前十年平均數字,加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就乘客的競爭、工資及燃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導致多數巴士營辦商最近兩個財政年度俱錄得高額虧損。就算是唯一見到帳面盈利的九巴公司,其傳訊及公共事務部主管簡學悕也在電台節目表示,公司業績如不計及政府補貼實際仍會出現赤字。財務窘態構成了幾家巴士公司今次主要的申請加價理由,即使是聲稱想追回過去多年通脹升幅的城巴(二),其財務報表亦顯示它是訂價機制實施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不過,加價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巴士公司脫離財困,這點其實不無疑問。譬如上一輪巴士車費加價發生在2021年4月,結果卻是同年九巴盈餘收縮近半、嶼巴虧損暴增八倍,而餘下的城巴(一)、新巴則透過改動財政年度結算日子減弱了其對帳目影響。再之前城巴(一)、新巴在2019年加價後,同個財政年度亦因遇上疫情侵襲,導致它們虧損以倍數計擴大,甚至曾經嘗試以此為由再度申請加價被拒。還有2013年3月九巴車費加價4.9%,也一樣未能夠扭轉虧損狀態,同年車費收入上升僅得4.3%;倒是它在來年路線調整正面效果更加明顯,直接讓其業務順利轉虧為盈至今。
另一方面,路線調整不一定限於裁汰舊有班次才能改善財務狀況。前述九巴2014年營辦路線數目由392條減為370條後,同年它的業務確實由虧損1241萬港元變為大賺2億港元盈利,可是龍運巴士於2015年營辦路線數目從19條增至23條,同樣也伴隨着盈利由3,463萬港元上揚八成至6,296萬的成績。當然,路線的增減與分配具體影響如何,必定視乎它們的經過地區、乘客構成與營運情況,這些問題只有政府當局與巴士公司掌握充足資訊來進行討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宏觀數據已經反映單靠加價、減線,難以保證達到減少虧蝕、增加盈利效果,畢竟乘客大可選擇乘搭其他交通工具。
貴票或更難跟鐵路搶客
說到乘客,公共巴士近年給予社會大眾的印象都是被鐵路搶奪客源,尤其政府扶植鐵路發展的策略更是助長了它的衰落。有關說法不能說是錯誤,但要知道巴士乘客人次於疫情前繼續有着穩定增長,客源在2010年到2019年間都在持續擴張,除了新巴以外四家公司乘客人次均見上升,當中九巴、龍運、嶼巴乘客人次的升幅分別達8.04%、55.7%、84.9%;儘管鐵路乘客的16.2%升幅大於整體巴士乘客的8.4%近倍,然而它們皆高於同期全港人口升幅的6.6%,加上鐵路工程項目多有延期劣跡,這樣看來要說巴士沒有生存空間,現時恐怕還是言之尚早。
最後,市民負擔能力雖然總被視作決定車費加減一大要項,但往往又只用來單向判斷個別公共交通工具訂價水平。交叉比對相關統計數字,可以發現2016年至2019年間,正是本港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增速高於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日子,而撇除受政治運動影響的2019年外,這期間亦係鐵路乘客人次升幅進一步地拋離巴士的時候。事實上不少市民之所以選擇巴士,原因便是在於它們票價水平低於鐵路,所以收入上升難免亦削減了他們繼續乘搭的意願。由此角度來看,巴士公司申請加價無異於拉近與鐵路的價差,後果弄不好是釜底抽薪、殺雞取卵,似乎有需要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