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600年之夢】從游牧民族到強盛帝國
(本文原載2017年3月20日《香港01》周報第52期B16版,按此訂閱周報)
土耳其位處歐亞兩洲交界,北臨俄羅斯,西接巴爾幹半島以及歐洲諸國,東南兩面則被中東眾多伊斯蘭國家包圍。今日稱為土耳其的國家在1923年才正式成立;但生活在土耳其的主要民族,卻是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若要釐清土耳其當今的局勢,就不可不追溯其歷史脈絡至600年前,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與衰亡。
今日我們以土耳其人(Turks)專指生活在土耳其的人民,但最早關於這個民族的記載出自中國文獻中的「突厥」。突厥人建立的汗國全盛期是唐代的最重要邊患。唐朝出兵攻滅突厥汗國,致使突厥人往西遷移,從此流散於中亞草原,即今日中亞諸國以及中國新疆等阿爾泰山(Altay)周邊地區。其後裔組成的各民族統稱「泛突厥民族(Turkic peoples)」。在眾多突厥移民中,有一支西方稱為「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的部族進入了西亞,皈依伊斯蘭教遜尼派,逐漸放棄了以往的遊牧生活,並於11世紀建立了土耳其人的第一個帝國。塞爾柱帝國很快分裂滅亡,但其中一支部族於14世紀再次崛起於小亞細亞(即今日土耳其的亞洲國土),開國國君奧斯曼一世(Osman I)自稱為「蘇丹」,地位相當於歐洲的國王。
奧斯曼在往後一個世紀不斷蠶食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從亞洲跨入歐洲。波蘭及匈牙利等基督教國家多次組織十字軍對抗,皆鎩羽而歸。奧斯曼很快席捲了巴爾幹半島,佔領今日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地。公元1453年,巴爾幹最後一座控制在基督徒手上的孤城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陷落,屹立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終告滅亡。奧斯曼以這座千年古城為首都,易名伊斯坦布爾(Istanbul),原東正教的牧首座堂聖蘇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也改為清真寺。
奧斯曼帝國崛起震撼了歐洲大陸,令人回想起753年伊斯蘭教徒越過庇利牛斯山進入法國。奧斯曼吞併了匈牙利後,軍隊一度逼近維也納及羅馬,羅馬教宗急忙召集十字軍。敵臨城下,歐洲各國才願意合力對抗奧斯曼人。在攻下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已成為歐洲東南部和地中海東部的霸主。全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通過軍事與貿易活動,逐步佔有今日東歐的大部分地區,更控制北非沿岸、埃及及阿拉伯地區,勢力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據中古土耳其傳說,奧斯曼一世年輕時曾夢見自己統領天下。這個「奧斯曼之夢」來到15世紀果真實現。
在奧斯曼帝國的初建時期,蘇丹皆樂意接受、積極融入歐洲的歷史文化。蘇丹麥可密二世(Mehmed II)在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他明白應該多加利用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價值,宣稱自己是羅馬的凱撒(Caesar),以此鞏固、加強奧斯曼在歐洲的合法性──「凱撒」一名源自古羅馬的著名執政官,因他奠基了羅馬帝國而以其名作為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當時的歐洲,只有兩個人可以自稱凱撒,一個是由教宗認可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另一個則是原來的東羅馬帝國皇帝。在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吞併後,麥可密以羅馬皇帝的稱號自稱,一為突顯兩者的文化傳承,二來也想藉此謀求統一已分裂成東西部的羅馬帝國。
奧斯曼帝國除了在政治上繼承了羅馬這個歐洲概念,也在族群、文化和宗教上顯得相當多元。麥可密二世除了母語土耳其語外,還可以純熟地使用帝國境內其他民族的語言,包括希臘語、斯拉夫語、亞美尼亞語、希伯來語、波斯語、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八種語言。此外,穆斯林雖是當時最主要的宗教群體,但其他宗教,尤其是同源的基督教和猶太教,仍見容於社會。相對於當時的其他歐洲國家,奧斯曼帝國的政策已算相當開明。需知歐洲基督教國家曾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在耶路撒冷等大城市大量屠殺穆斯林,對國內猶太人也相當排斥。甚至,基督新教興起後,新舊教國家之間也互相敵對,容不下「主內弟兄」。但麥可密二世為促進宗教與文化交融,不但將基督教文獻翻譯成土耳其語,甚至從意大利請來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藝術家前赴君士坦丁堡,為基督教堂作壁畫。
主張兼容並蓄的奧斯曼帝國,很快便站穩陣腳,內部穩定,進而持續向外擴張。後來即位的蘇萊曼一世(Suleiman I),更致力於改善法律系統,整理了過去諸位蘇丹的判決案例,並頒布了《奧斯曼法》,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這是伊斯蘭教法之外最主要的世俗法規。蘇萊曼後來更被伊斯蘭世界稱為「立法者(Kanuni)」,也贏得了歐洲人的尊重,稱其為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蘇萊曼娶了東歐出生、信奉東正教的亞歷山德拉,即史上有名的蘇丹后「羅克塞拉娜(Roxelana)」。他們的兒子塞利姆二世(Selim II),秉持國際化與包容多元文化的外交政策,令奧斯曼的繁華與進步成為歐洲諸國的典範。奧斯曼在宗教上更促進基督教與伊斯蘭世界的交流,打破伊斯蘭教自7世紀創立以來便與基督教結下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