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突圍.三|獨家對話肖耿:港深合作頂層設計需要「破冰」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從一枚港幣出發,推導到離岸市場體系的未來,再及粵港合作建設「特區中的特區」,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肖耿的理論研究「正本清源」,梳理香港發展瓶頸與機遇所在。

但是,從理論到現實並不順利。回歸25年,香港與內地城市的合作屢屢碰壁,單是20年都未能打好地基的落馬洲河套,足以折射出「區隔思維」。「我們沒有想通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肖耿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內試點方案多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反忽視「軟基建」——制度設計;而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若能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結合數字化技術探索「制度創新」,會是將理論轉化為現實的關鍵所在。

「傳統的監管都是以『屬地原則』為準,這個概念根深蒂固,例如一塊地過了深圳河,那就歸深圳管。但是在數字經濟的趨勢下,我們要解放思想。」肖耿說,應以數字化技術,設計香港制度氣泡,將打破「邊界」的限制,轉變為對「市場主體」的精準監管,「例如,香港的機構雖然在深圳運作,可以歸香港金管局、香港證監會來管。」

「監管是什麼?我過去在香港證監會工作很長一段時間,所謂的『監管』就是監管機構索取『數據』,因為監管機構需要知道你的動向。現在無論是報表還是日常運作,數據都『數字化』了。」肖耿強調,新技術之下,物理位置相對而言不重要:「無論機構在香港的IFC(國際金融中心)還是深圳的IFC,那都是IFC!香港企業的數據還是交給香港的監管機構,按香港的法律制度去監管,不會交給深圳,跨境監管也就變得有可能。」

制度氣泡雖具有突破性,但仍有瓶頸......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19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5月30日)《跨境合作頂層設計需要「破冰」》。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