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會組成「離地」 加入者只能護航 不能說不?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近年飽受爭議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原意為推動「三業」(學業、事業和置業)和「三政」(議政、論政和參政),但社會上真正缺乏資源提升學業、建立事業和置業的青年往往是低下階層,惟委員會當中不乏富家子弟。這個組成不時令人質疑「離地」,無法代表普遍青年的聲音。到底委員會有何用人標準?
相關文章:
「撲滅罪行委員會」亦有同樣問題。為何統籌各局部門制定滅罪計劃、檢視犯罪報告、制定宣傳策略的滅罪會中,商界和富二代的人數佔比多達七成,卻未見在犯罪事務上起緩衝作用的社福界在席,而代表學界聲音的僅得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莫仲輝一人,實在難以理解政府的任人準則及背後的目的。
一名不具名的行政會議成員向《香港01》表示,一個理想的委員會理應包含不同正反的意見,補足政府政策的「盲點」,以更好地預示決策可能會引起的不同效果,因為「委員會正是需要講理據,不是『為反而反』的人,並且能夠提出多種意見和其他處理方法的委員」;可是,單就現時政府的委任情況而言,「(政府)只需要yes-man。」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0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1月8日)《510個諮詢及法定組織 毫無定位談何發揮成效》。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第290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