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標準不一、指引不清——長者應否接種新冠疫苗?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計劃上月底展開,本港10日內有三名曾經接種科興疫苗人士死亡,分別為63歲的嚴重冠心病男性患者,55歲急性中風的女性長期病患,以及71歲無大病歷男子。政府專家委員會周一(3月8日)強調,首兩宗個案與疫苗接種並無直接關係,後者則有待詳細解剖報告才能判斷。不過,市民早已惴惴不安,不知長者及長期病患到底應否接種,加上香港接種安排有別於內地及澳門,不但沒有限制60歲以上人士接種,甚至鼓勵他們優先參與,而且至今未如新加坡般提供不宜接種人群指引,難免令市民誠惶誠恐。

內地澳門不准VS香港優先接種

內地對於接種疫苗對象有明確要求。在《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接種知情同意書》中,限制科興、國藥的三款滅活疫苗的接種對象為「18-59歲之間的成人」,在「接種禁忌」一欄中,寫明由於已開展的臨床實驗數據有限,18歲以下、60歲以上人群、孕婦、嚴重慢性疾病者等,均不屬是次接種範圍;但這並非嚴禁長者接種疫苗,國家衞健委曾表示會因應防控需要,逐漸將接種人群擴大。

另外,不同城市紛紛制訂特定病患接種指引,例如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早於年初發布《糖尿病患者新冠疫苗預防接種指引(第一版)》,詳細列明透過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空腹血糖≤13.9mmol/L的患者可正常接種疫苗,但目前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或痊愈未滿2周的患者,則建議暫緩接種。

至於澳門,雖然劃定三類優先接種群組,包括前線醫護人員、保安部隊人員及職業高危群組,但當中並不包括60歲以上長者。澳門當局強調,據國家藥監局,澳門購入的國藥疫苗,接種年齡範圍為18-59歲,故60歲以上人士須經評估才考慮接種;後來據歐盟藥監局,新一批mRNA疫苗適用於16歲以上人士且無年齡上限,所以目前已經開放予長者預約接種。

香港有別於內地和澳門,建議優先為高危組別等接種疫苗,當中包括60歲以上人士。(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從內地和澳門安排可見,主要根據疫苗臨床實驗數據,判定60歲以上人士或特定病患是否適合接種。不過,香港的考量有別於兩地。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兩個科學委員會及政府抗疫專家顧問,都建議應優先為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出現嚴重情況或死亡的高危組別、具較高風險可能接觸新冠病毒並在感染後將病毒傳染予易受感染和體弱者的組別,以及對維持社會必要運作尤其重要的人士接種疫苗,當中包括60歲以上人士,甚至包括部份長期病患。

科興疫苗是否安全?

以科興疫苗為例,內地60歲及以上長者不屬接種範圍,但在香港卻成優先接種人群——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就此解釋,長者感染風險高,故將其列入優先群組,而據多地三期臨床數據,儘管長者人數少,但數據顯示是有效用及安全性的。

另外,隨着年齡增長,身體機能會逐漸退化,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也會減少,且多為長期病患者。新冠肺炎疫情數據本來也顯示,長者感染後更易出現重症甚至死亡。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分析,本港疫情中,60歲以上感染者的死亡率高達6.27%,是60歲以下的105倍(0.06%),且第三波疫情的死亡個案均為60歲以上感染者。

事實上,各國展開疫苗接種計劃期間,也有很多出現長者接種後死亡的個案,當中涉及多款科興以外的疫苗。西班牙一間養老院中,有9人接種首劑疫苗後死亡。比利時聯邦藥品和健康產品機構稱,有14人接種疫苗後死亡, 據《布魯塞爾時報》,所有死者都為70以上長者。挪威藥品管理局公佈有13宗接種首劑輝瑞疫苗後死亡個案,均為高齡、虛弱或患病長者。挪威藥品管理局首席醫師指,據報告顯示,mRNA疫苗常見的發燒等副作用或是導致體弱長者死亡的原因,疫苗風險很小,在極少數情況下其副作用或會加重長者病情。

在內地,60歲以上人士不屬科興疫苗的接種範圍。(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安排不一實屬正常?

心臟專科醫生李樹堅接受《香港01》查詢,認為各地疫苗接種安排不一,事源各有考慮,如內地、澳門疫情逐漸受控,便可採取保守方式規劃接種安排,而本港疫情反覆不穩,故將長者列入優先接種群組的考量並無不妥。他舉例指,就像藥品臨床試驗,基於對安全及道德倫理,長者和長期病患比例較少;若真的全民接種疫苗,死亡率最高的也是這類群體。

無可否認,香港的安排並非獨例,例如每天仍有多達5,800宗新增確診個案的英國,便是將70歲以上長者、安養院住客列入四大優先接種族群中前兩位。但「尷尬」的是,如果各地政府皆以防控疫情作為主要考量,這便需要更多人群參與接種,但若當中囊括體弱長者,就會無可避免地出現較多副作用甚至死亡個案,屆時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公眾信心。

再者,判定長者應否優先接種疫苗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究竟是疫苗的臨床實驗數據,還是當地疫情防控策略?前者固然有參與實驗長者本就較少的先天缺陷,但後者的具體指標又是什麼?例如香港,儘管疫情長期未能「清零」,但目前每天大多新增個位數案例,遠遠未及英國般嚴峻,那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到底應該採取保守還是風險較大的全民接種策略?就算港府防控心切,決心採取較為進取的接種策略,又可否仿效北京或新加坡,制訂特定病患的接種指引,例如指明患糖尿病、血小板低、免疫系統有問題、曾移植肝腎人士不宜接種?

如何走出疫苗恐慌?

這彷彿陷入兩難,長者免疫力低下,需疫苗保護,但同時,疫苗的副作用也有機會對健康狀況不佳的長者造成影響。李樹堅重申,長者及嚴重病患的死亡率本身就高於常人,惟平日鮮少會被關注,而公眾本身就對疫苗存疑,故會更加關注死亡個案。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數據,接種過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及死亡的案例宗數極低。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亦指,香港每日約有140人死亡,故大規模接種疫苗後出現的死亡個案,未必與疫苗有關。

放眼世界,同樣如是。據英國國民保健署,在接種的1,500萬人中,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案例共273個,即約每5.5萬人中有一個。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表示,全國已有2,650萬人接種疫苗,共錄得1,170宗注射疫苗後死亡個案,即是每十萬接種者中有三名死亡個案,當中多數有基礎疾病,惟暫無證據表明與疫苗直接相關。

政府鼓勵全民參與的疫苗接種計劃,並把長者列入高等風險的優先接種組別,卻沒有在接種前為長者提供足夠的評估服務。(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截至3月8日,本港共有約10.3萬人接種首劑新冠疫苗,當中約10.1萬人接種科興疫苗,約2,100名接種BioNTech疫苗。截至3月6日,衞生署共接獲16宗主要為疲倦、頭痛等的非嚴重異常事件,以及45宗住院非預期和嚴重事件。而3月7日共出現8人接種後不適送院個案,當中6人接種科興疫苗,2人接種BioNTech疫苗。有人粗略計算,香港接種疫苗死亡率為0.003%,高於全球的0.00013%,但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回應稱,3宗死亡個案未證明與疫苗有直接關係,故不應如此計算,且目前接種時間太短,數據太少,更加不可以此比較。

只靠醫生不實際

特區政府基於疫情防控,推出鼓勵全民參與的疫苗接種計劃,並把長者列入高等風險的優先接種組別。但問題是,誰能夠幫助長者分析判斷他們的身體狀況到底是否適合接種疫苗?

本港第一宗涉及注射科興疫苗後死亡案例發生的後一日,便有200名市民取消科興疫苗的預約,第二宗死亡個案後,接種科興疫苗的單日人數從逾萬人跌至8,000多人。但同時,查詢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接種的市民亦有增加,可見市民急迫地需要幫助。

澳門衞生局局長李展潤表示,優先接種對象中包含超過60歲的人士,故當局要求該年齡段人士在預約後,接受10-15分鐘的健康評估,包括量血壓、病史審查等,評估符合要求才可接種。上文也指出,北京對各類病情能否接種疫苗作出了官方的、詳細的指引。

反觀香港,目前仍然未有安排。況且,目前本港的接種前評估屬自願性質,也沒有安排足夠醫護人員為市民進行現場評估。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批評,由市民自行衡量慢性病是否穩定,是不可靠且不切實際的。不過,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則認為,若要求接種中心的醫護在短時間內評估患者的病情,是「要求過高」,且做法不公;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也說,接種中心僅有兩名駐場醫生負責急救,以每日接種2,000人為例,規模近大型專科門診,若一一為病患進行評估,實無足夠醫生當值。

接種中心欠缺人手,無法為接種人士,尤其是長者提供評估服務。(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是時候調動專職醫療人員

這不無道理,若大量調動醫護去往接種中心,本就爆煲的公院,豈非要因此癱瘓?

曾有醫生建議長者及長期病患,在接種前應諮詢家庭醫生。老人科專科醫生陳漢威對《香港01》指出,長者看到新聞後會擔憂,甚至會臨陣退縮。但同時,大家亦應看到65歲以上長期病患在感染後患重症的風險也相當高。他亦表示,近來有很多病患都會前來諮詢自己是否適合接種,他會根據「老友記」們的病情穩定度,以及生活習慣來給出建議,如本身經常會出門的患者,病情又控制得很好,則建議接種;若長期病症一直都反反覆覆的患者,則不建議其本人接種,但同時會建議與其密切接觸的家人接種疫苗。

找醫生諮詢自然是最佳做法,然而,本港基層醫療一直形同虛設,基層長者又怎會有諮詢家庭醫生的習慣?那麼,這些長者又該向誰求助?

派大批醫護駐場接種中心,實在不切實際,但也正是暴露了本港醫療頑疾——高度倚賴醫院和醫生。事實上,基層醫療在此時本該發揮作用,例如各類專職醫療人員、社福組織,地區團體,都可分別幫助傳達接種指引,與長者溝通,分析其醫療報告並詳細詢問,最終幫患者判斷是否適合接種疫苗。香港的醫生合共約1.2萬人,當中逾半為政府難以調動的私家醫生。公共衞生更不可能事事依靠醫生處理,基層醫療網絡中的地區康健中心、社區組織等都應被調動起來,幫手抗疫的各個環節,否則,基層醫療便是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