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2021|新加坡預算案扶貧、加稅、舉債 陳茂波真學不來?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下周三(2月24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由於他被視為下任特首的熱門人選,預算案自然也被看高一線,但據聞應急措施乏力、結構改革欠奉、長遠發展無影。無獨有偶,在鄰近的新加坡,盛傳將於明年接替李顯龍出任第四代領導核心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昨日(2月16日)也以「攜手同心,越戰越勇」為題發表《財政預算案》,但他無懼財赤壓力,一方面動用儲備精準扶貧扶困,另方面繼續放眼未來推動轉型,長遠計劃開徵新稅及發行國債,讓世代國民公平攤分國家財政責任。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前瞻視野和該做就做,更加凸顯特區政府的保守短視和畏首畏尾,財爺若想更上一層樓,還得向星洲好好學習!

以「全民共富」為原則

和香港經濟規模相近、發展水平相若的新加坡,每年剛好比香港提早一周公布《財政預算案》,難免被拿來互相比較。星洲向來最令港人羨慕的,是當局以「全民共富」原則作為公共財政的最大考量,既積極透過「財富再分配」消除經濟發展造成的差異,致力令所有國民共享國家繁榮成果,又重視未來挑戰,能夠按部就班規劃人才戰略、土地儲備和產業部署,時刻為社會轉型做好準備;就算當局曾經數度以「共享經濟增長紅利」名義向所有成年國民直接派錢,也是將之與「扶持基層」掛鉤,為不同階層派發不同金額,使貧者多得、富者少得

剛剛公布的《新加坡財政預算案2021》同樣「不負所望」,即使面對財赤,該花費的仍然大膽花,該徵收的也繼續大膽收。當中包括三大亮點。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在2021財政預算案宣布推出總值110億新加坡元的應對疫情措施,以繼續幫助新加坡人和企業渡難關。(資料圖片)

貧者多助,富者少助

首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逐步重啟經濟新加坡,也把援助計劃從「廣泛協助」轉向「精準幫助」,例如撥出110億元(新加坡幣,下同),除了疫苗接種和追蹤病患之外,特別為受疫情重創的航空、旅遊、零售、餐飲、文化藝術和建築環境等行業提供額外補助,再為失業或被迫放無薪假連續三個月人士提供每月500元至700元的特別援助,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都會以「貧者多得,富者少得」為原則獲得不同程度的生活補助,諸如組屋雜費回扣、小型商販禮券;除此之外,當局還把抗疫重點從「防控疫情」轉向「重組轉型」,將於未來三年撥出240億元,把握區域及全球市場機遇,推動商區創新、協助企業轉型、重新設計工種、創造就業機會。

其次,為了應對公共財政負擔,長遠計劃提高稅收,但鑑於經濟低迷,原定由2021年開始提高的消費稅延遲至明年展開,不過政府仍會撥款60億元協助國民抵銷稅項上漲的影響,預計能夠幫助多數住戶抵銷至少五年增幅,而低收入家庭則可望抵銷10年,同樣是「貧者多助,富者少助」;與此同時,由於網購炙熱,當局將於2023年徵收「網購稅」,冀令海外公司和當地企業公平競爭。

最後,繼續放眼可持續發展——當局將會制定「國家重大建設借貸法令」(Significant Infrastructure Government Loan Act,簡稱SINGA),發行最多900億元債券,用以資助長期而大型得基礎建設項目,好讓世代公平分攤國家財政責任;另外,為了改善環境污染、發展綠色計劃,即日提高汽車燃油稅,又減低使用電動車成本,預計至2030年將有6萬個充電點(注:香港當下只有1200個)。

由於王瑞杰的《預算案》既能重視近憂又不忽略遠慮,所以外界評價相對正面。(資料圖片)

世代共同承擔國家責任

盛傳將於明年接替李顯龍出任新加坡第四代領導核心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預計,今年總開支高達1072億元,總收入則為962億元,即會出現110億元赤字,佔當地國民生產總值2.2%。儘管如此,由於《預算案》既能重視近憂又不忽略遠慮,所以外界評價仍然相對正面,正如王瑞杰昨日發表演說時所言:「就在我們迅速採取行動滿足當下需求時,絕不能停止思考未來。這是我們保持與眾不同的辦法,而保持與眾不同,正是我們的求存之道。」

都說有怎樣的政客,就有怎樣的政府,也就有怎樣的社會。作為被寄予厚望的國家未來領導人,王瑞杰在努力平衡當下困境和未來發展時,也不忘一次又一次提醒新加坡國民,昔日的輝煌有賴祖輩共同建立,今天能夠頂得住新冠的侵襲也少不了國民的支持,而明天的可持續繁榮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和全體國人的參與。以規模多大900億元的SINGA為例,王瑞杰便強調,有關債券將讓世代以符合公平原則和具有效率方式攤分國家財政責任,避免大幅加稅。不難看出,這與當局向來強調的「全民與共」邏輯一脈相承,和國民共同進退。

反觀香港,不但談不上「全民共富」,而且可能要「全民共苦」。截止2021年1月31日,外匯基金總資產已經達到45008億元(港幣,下同),當中包括逾8500億元財政儲備。不過,特區政府由去年下半年開始,不斷聲稱已經窮得只剩下8000億元,所以來年不會有重大民生和經濟舉措;《香港01》近日也接獲資深建制人士引述港府消息,指今年《財政預算案》更趨保守,既缺乏有力而精準的紓困措施,亦難有諸如擴闊稅基等重大改革,連傳統「派糖」也要「減甜」甚至「走糖」,即低綜援雙糧和公屋免租等可能消失,差餉及稅務寬免也會有調整。

對於基層市民而言,「減甜」或者「走糖」到底意味著什麼?根據《財政預算案2020》,特區政府合共撥出逾60億元為申領社會保障人士發放雙糧、並為公屋租戶代繳一個月租金。可曾想,這區區60億元,相對於每年約6000億元的政府收入,以及目前逾8000億元的財政儲備而言,根本微不足道,但對於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一群來說,卻是舉足輕重!當前香港失業率已創歷年新高,但政府該成立的「失業援助金」不成立,該填補的「保就業」漏洞不填補,不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到底有何臉面拒絕向基層伸出援手?

相對於新加坡政府的「該花則花,該收就收」,特區政府顯得畏首畏尾、不知所措,更別說要仿效星洲舉債發展基建了。(資料圖片)

特區政府保守短視

至於千呼萬喚的稅制改革,極有可能不見蹤影。《香港01》早已提倡,應該以「累進稅」為原則擴闊稅基,例如金融市場交投炙熱,港府可以透過增加股票交易印花稅、設置股息稅、設置股票資產增值稅等三大方法,提高金融產業對公共財政的實質貢獻,從而實現「能者多付」,再透過有效的「財富再分配」減輕市民負擔、提高生活質素。可是,當局往往視稅改為洪水猛獸,而每逢《預算案》又推出「富者多得」的差餉及稅務寬減,根本有違分配正義,而且幾乎年年推行,變相將本屬一次性紓困的措施「恆常化」,無法發揮分配作用。

相對於新加坡政府的「該花則花,該收就收」,特區政府顯得畏首畏尾、不知所措,更別說要仿效星洲舉債發展基建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數據,截至2017年,特區政府的債務對本地生產總值比例只有6.98%,但美國是88.81%,英國也有86.10%,新加坡則高達110.65%,當後者無懼仍然勇敢投資未來,香港有什麼理由無視未來所需和發債潛力?

新加坡政府總是強調,新加坡是所有新加坡人的新加坡,經濟繁榮時要與「全民共富」,環境再艱難時也不能忘記勞苦大眾,而國家的未來更是每一個人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而香港呢?明明也是每一個香港人的香港,港府的富裕也有賴每一位香港人的努力,但為何當局總是無法透過公共財政的合理運用,讓每一個我們,共同分享繁榮、共同擔起責任?

每每論及星洲和香港,總有論者指出,前者是獨立的國家,後者則是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所以「不能乜乜乜」。然而,《新加坡財政預算案》所做的,諸如精準扶貧、開徵新稅、政府舉債,有哪一樣是香港特區政府自己所不能做的?說到底,只是不想為、不敢為,而不是不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