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上】央行數字貨幣落地 香港有何角色?
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香港慣稱數碼貨幣)近年日漸受到環球央行重視,中國人民銀行於去年3月更宣布已完成開發數字人民幣,並在深圳等地展開測試,香港金融管理局也正與內地央行商討如何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跨境支付。基於「數字化」具有跨國別的特性,因此,數字人民幣的出現自然而然讓人聯想到人民幣國際化這個關乎中國在全球政經佈局的大戰略,不少人猜測數字人民幣為「一帶一路」倡議而設,也有人視之為挑戰以美元為全球性貨幣的經濟體系。香港作為國際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在離岸人民幣業務上獨具優勢,數字人民幣面世又將如何影響香港的角色?
兩個多月前,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市羅湖區發出了總值1,000萬元人民幣的「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為「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簡稱DCEP,即數字人民幣)試驗揭幕。這次試驗以抽籤形式抽出五萬名居民,中籤者可有200元人民幣紅包,在市內3,000間商店中消費,藉此測試零售交易的流暢度。
顧名思義,數字人民幣就是人民幣的電子版,其功能、屬性及規管均與實體貨幣無異,參考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的說法,數字人民幣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由指定運營機構向公眾兌換,可支援銀行賬戶鬆耦合(loose coupling)功能(即某系統設計出現改變時,不會令另一系統出現變動),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支持可控匿名。
換言之,數字人民幣是實體貨幣的替代品,由央行集中發行及擔保,價格穩定;它與實體貨幣一樣屬於有效及合法的支付媒介,原則上不能拒收;它採取雙層運營體系,即由央行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再由商業銀行負責向公眾發行。
虛擬化乃貨幣發展必要階段
中國人民銀行是全球首個展開法定數字貨幣試點的央行。早在2014年,人行開始研究數字人民幣,2017年着手組織大型商業銀行和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研發。中國商務部在去年8月發表了《關於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表示將在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條件地區展開數字人民幣的試驗。當局已積極開設試點,由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地及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場地相關部門協助測試。試用者需在中國四大銀行下載並開設數字錢包,再以網上銀行、綁卡等方式充值,可以提現、轉賬、消費等,且容許「雙離線支付」—即兩部電話即使沒有連接網絡也可進行交易。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陳鳳翔容形容,在貨幣歷史中,從幾千年前廣泛使用的貝殼、石頭、金銀等商品貨幣,到日常使用的貨幣,再到今天的數字貨幣,本質上沒有任何分別,只是進入數字時代後,貨幣不斷朝向無紙化發展,產生全新的存在方式,全球各地的貨幣不斷演變,從實物轉化為虛擬、非實物,這是發展的必要階段。
一直以來,各地央行對數字貨幣持保守態度,但近年隨着私人領域貨幣的競爭而有所改變,尤其是虛擬貨幣Bitcoin開啟了金融「去中心化」的路徑,令央行與傳統金融機構的角色受到衝擊。社交平台Facebook亦推出了虛擬貨幣「Libra」,期望建立一個全球高效率及低成本的支付網絡。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許多人的消費習慣被迫改變,令數字貨幣的發展更受關注。
除了中國外,不少國家亦着手研究自己的數字貨幣:法國央行在去年5月稱已成功測試,接下來着手與商業銀行合作測試,推出局限於央行及金融機構之間使用的批發型數字貨幣(即主要供金融機構用作外匯交易,而非用作零售及支付);歐洲央行(ECB)在去年10月發表《數碼歐元報告》(Report On A Digital Euro),提出一些設計數字歐元的指導原則及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利弊等,並指出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將在今年中考慮會否啟動數碼歐元項目,同時強調不會廢除硬幣及紙幣;美國聯儲局則表示,雖未決定會否發行數碼美元,但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目前正與麻省理工學院一同研究開發。根據國際結算銀行(BIS)的調查,現時全球八成的中央銀行都在進行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
數字人民幣抗衡美元霸權?
對一般人來說,數字貨幣的作用多與電子支付聯繫在一起,與紙幣相比,電子貨幣一大顯而易見的優勢正是其便利性,有利於降低支付或交易成本,也有助於改良公共服務。陳鳳翔舉例說,如果香港採用央行數字貨幣,便能更有效地推行「派錢」這類政策。「派錢原意是振興經濟,但會有嚴重的折讓,實際進入社會滾動的可能只有三成。」他解釋,當局可預先設計數字貨幣的用途,如只限於消費,從而達到更為明確的政策目標。
從國家層面來看,數字貨幣既可節省發行實體貨幣的印刷、流通、交易等成本,提升金融系統及社會生產力,亦可無縫對接銀行系統,有效規範、便利貨幣結算業務,更精準地控制貨幣供應、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甚至打擊經濟犯罪及洗黑錢等行為—儘管在交易過程中,數字貨幣可完全匿名,但央行可獲得交易數據,監測資金流向,篩查及追溯洗黑錢、恐怖組織融資、逃稅等犯罪行為的涉事人物,是謂「可控匿名性」。當然,這也引發洩露個人信息和侵犯隱私之憂,因為用家舉動在央行面前無所遁形,而這也是各國研究數字貨幣如何落地時面對的一大難題。
發行數字貨幣具備維持金融穩定、促進數碼安全等作用,甚至背負更大的國際戰略意義。這從近月美國接二連三制裁央港官員可見一斑。美國的制裁包含了金融層面,被制裁者的銀行賬戶首當其衝。美國國務院曾正式警告跨國銀行,若與被制裁的官員有業務往來,或將面臨巨額罰款或制裁。為何銀行都無意對抗指令?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國際支付網絡系統覆蓋全球八成以上的跨境支付服務,SWIFT可被視為金融機構之間傳遞金融信息的渠道,現時將位於全球198個國家、共7,000多所金融機構串聯在一起,為其傳送與兌匯相關的信息,繼而傳送至相應的結算系統。結算業務由不同國家的系統自行負責,例如美國的「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結算系統」(CHIPS)便承擔全球95%美元支付結算業務及逾90%的外匯交易清算。參閱SWIFT的數據,美元在全球貿易的現金轉賬比例達42.2%,幾乎等於歐元、英鎊及日圓的總和,美元的領導地位使其成為美國金融制裁強而有力的工具。
SWIFT系統自「9.11」恐襲後向美國靠攏,美國可以「打擊恐怖主義」之名蒐集與各國的交易信息,因此可禁止某些金融機構通過SWIFT進行結算或中止該機構與CHIPS的連接,使其無法進行任何與美元相關的交易,對其國際業務造成一定影響。
早年有不少國際銀行涉嫌繞過美國制裁法令,處理涉及伊朗等被制裁國的交易,卻因而付上沉重代價。2012年,滙豐被指為墨西哥販毒集團非法轉移資金,以及協助伊朗、朝鮮等國轉移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結果要付出19.2億美元和解費,以換取五年《延期起訴協議》。荷蘭國際集團(ING Bank)及英國渣打銀行的在美分部亦被指替受制裁國家如古巴、利比亞及緬甸轉移數十億美元資金,先後付上逾億美元計的和解費。數據公司Refinitiv資料顯示,在過去十年,各地銀行因違反美國制裁令,累計被罰超過152億美元。
除了罰款外,一旦被當局終止在美國的清算,銀行便不再是國際銀行。陳鳳翔認為,如果此局面持續,銀行的業務範圍及盈利減少,長遠而言問題只會愈滾愈大。因此,如何減低對美元的依賴成為當下需要研究的課題:「這不是取代,而是如何降低那個比重。」但陳鳳翔補充,畢竟其他國家貨幣本身各有問題,美元在可預見的將來也難以被取代。
參考SWIFT的最新數字,美元地位或有所動搖。去年10月,美元國際支付份額按月降0.81個百分點至37.64%,而歐元的國際支付份額按月升1.53個百分點至37.82%。換言之,自2013年2月以來,歐元首次超越美元,成為國際支付排名首位,而人民幣則排名第六(1.66%)。
不過,這不代表美元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參考國際結算銀行的全球外匯交易調查,在過去三年,全球外匯市場每日平均交易量達6.6萬億美元,較三年前的5.1萬億美元增長約29%,其中88%外匯交易涉及美元,金額高達5.82萬億美元,大幅拋離歐元(32%)及日圓(17%),人民幣更是望塵莫及,只涉及4.3%,排名第八。
繼續閱讀︰【數字人民幣・下】金管局研跨境支付測試 香港澳門成競爭對手?
上文節錄自第24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4日)《央行數字貨幣落地 香港有何角色?》。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