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環球經濟狼藉 香港工業逆境中求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加上中美角力持續,包括香港工業在內的環球經濟一片狼藉。踏入下半年,美國政府接連出招,暫停香港特殊待遇、單方面更改香港產地來源標籤等,殺港府一個措手不及,坊間不少人士也看淡本地工業前景。不過,「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香港工業的一員看到「危」,同時亦看到「機」。
撰文: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
無可否認,貿易糾紛及新冠肺炎疫情正為業界帶來巨大衝擊。在貿易糾紛下,不少港商因額外關稅而增加成本,或為回應客戶要求而在海外新設生產線。新設一條成熟整全的生產線曠日持久,會直接導致港商增加投資成本,進而影響港商現金流。
另一方面,在疫情下,歐美消費市場大幅惡化,嚴重影響港商在歐美市場的營銷表現,甚或歐美買方會因取消訂單或破產,導致港商蒙受損失。面對如斯嚴峻情況,即便最樂觀的業界也難以說出「前路一片光明」。
香港工業總會在收集會員應對營商環境轉變的意見後,歸納出工業未來四大路向,冀能助港商在逆流中站穩陣腳。
(一)劍指新興市場
商業活動包羅萬有,市場亦是五花百門。既然歐美市場陰晴不定,港商自然會尋找較具前景的新興市場,例如中國內地及東盟。先說前者,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上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站穩陣腳後,迅速讓經濟重回增長。在商言商,港商選擇加強內銷十分合理。同時,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方針後,內地將透過完善內需市場以更大程度鼓勵生產及消費活動,相信會為港商生產及銷售提供更大的增長空間。
那麼東盟地區又何以成為業界目標?事實上,東盟地區在近二十年急速發展後,逐漸成為業界重視的消費市場。以東盟內人口最多的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為例,世界銀行資料指出,三地在2000至2019年間的人均國民收入(GNI per Capita)增長強勁,累計增幅分別高達598%、235%及520%。
同時,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的消費市場亦與人均國民收入同樣出現強勁增長。三地在 2000 至 2019 年間的最終消費開支(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總值的累計增幅分別高達563%、366%及760%。見微知著,相信不難理解為何近年東盟地區逐步成為世界各地企業垂涎的消費市場。
其次,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為東盟經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但不少專家及機構仍對東盟地區短期內經濟發展持樂觀態度。東盟暨東亞經濟研究院(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SEAN and East Asia)首席顧問Lili Yan Ing博士認為,由於過去十年東盟各國均在高增長下持續採用低赤字預算及合理公共債務的財政方針,東盟各國將有足夠空間在新冠 肺炎疫情下推出刺激經濟措施。
與此同時,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在今年 8 月發表報告,指出倘若東 盟五國(印尼、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及泰 國)能集中精力發展製造業中心、完善基礎設施與綠色基建,以及發展電子商貿等領域, 東盟五國的經濟將不僅能加快復元,更能於 未來帶來額外的經濟增長。此外,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IMF)亦於今年 10 月發表環球經濟 預測,估計東盟五國的實際 GDP 將於 2021 年增加 6.2%。由此可見,各界仍對東盟市場保持樂觀。
事實上,不少港商已早着先機,於二十多年前已由過去只注重歐美消費市場,逐漸改為將業務開拓至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環球市場,盡可能抓住最多商機,例如多年來主力生產中高檔鐘錶的運年錶業集團,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在瑞士設廠,並成功打入歐美消費市場;2000年開始,運年錶業集團更相繼將旗下不同產品打入內地及中東市場,成功在新興市場中佔一席位,讓業務多年來受惠於新興市場的冒起。
(二)分散生產線
除了開拓新興市場商機外,不少港商亦透過分散生產線策略,以回應不同關稅政策的改變。近年,港商需同時面對新興市場的需求持續上升及因美國實施額外關稅所帶來的成本上漲問題,因此不少港商在中國境外新增一條生產線,以生產輸往不同市場的產品,例如從事梳化生產及銷售的敏華實業於2018 年 6 月在越南收購生產線,以應付出口至美國的訂單,並同時持續改善產品,以保持國內市場的佔有率。現時,敏華實業不但能透過越南的生產線應付 90% 前往美國的訂單,同時繼續保持國內功能梳化市佔率高於 50%,可見分散生產線的策略成功回應了額外關稅問題,並助其保有國內市場。
當然,對業界而言,批量生產產品的廠房僅是狹義上的生產線。實際上,生產線包括由上游產品研發乃至下游物流運輸的完整供應鏈,不少港商亦從這方面着手,以達致分散生產線的效果,例如為晶振行業生產高端測試設備的香港晶體有限公司,一方面透過在香港研發中心研發新產品,同時透過香港及中國內地的生產線生產不同檔次的產品,讓研發及生產在不同地方有序進行,同時改善成本效益。
(三)增設研發高科技產品
有港商出走覓商機,亦有部份港商選擇留守「大本營」,透過開發高科技產品並建立品 牌,以改善企業營銷表現。例如在1998 年成立的中成藥生產商培力集團多年來致力以現代 化技術,將傳統中藥濃縮成配方顆粒沖劑以推出市場。隨後,培力集團更透過「農本方」品牌在中港兩地建立多間中醫診所,提供一站式的中醫藥服務,並透過中醫處方旗下的顆粒沖劑以增加產品銷量,逐漸在消費者當中建立品 牌效應。
在此也不妨回應,外界關注美國更改香港產地來源標籤措施對香港工業的影響,坦白而言,筆者認為有關說法言重了。首先,香港的產地來源制度是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 的《原產地規則協議》(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制定,而《原產地規則協議》對所有 WTO 成員,包括美國與香港,均具有法律效力。由於 WTO 成員需恪守相關協議,故未有其他國家跟隨美國做法。這意味着當香港境內產品出口至其他地區時,仍可繼續使用「香港製造」的標籤。
再者,數十年來,香港製造業界早已在國際間建立一定的商譽。現時仍有不少具競爭力 的港資企業及品牌,例如大型有色金屬生產商利記、知名手機螢幕玻璃供應商伯恩光學、近年廣受海外用家歡迎的京都念慈菴等,均證明港資產品在全球是信心保證,不必過分憂慮。
(四)本土再工業化
當然,留守本地的港商亦與時並進,主動採用新技術以加強競爭力。有一百三十年歷史的知名水泥生產商青洲英泥,多年來不斷改善水泥生產程序,善用天然資源以提升能源效 益,例如利用多達 25% 的循環再造物料作為生產原材料、利用颱風吹襲香港過後的塌樹斷枝作替代能源,以及運用窯系統產生的餘熱烘乾礦渣,以減低碳足印等。
另一方面,有部份同樣留守本地的港商則利用政府各類資助及技術支援計劃,改善生產 模式,例如中成藥生產商保心安藥廠有限公司在生產力促進局的支援下,成功在黃竹坑設立智能自動化包裝生產系統,從而協助企業遵守有關中成藥生產及包裝的規定。該項目不但提升生產效率,同時大幅紓緩企業長期面對的人手短缺問題。
事實上,自2016 年港府提出再工業化並 投放資源推動相關發展後,資助計劃就從沒間 斷,今年7 月更推出「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資助款項最高1,500 萬港元;8 月下旬則優化「遙距營商計劃」和「科技券計劃」的申請資格,讓更多企業可採購科技產品及服務。不少業界人士都受惠於「遙距營商計劃」和「科技券計劃」, 利用有關資助抓住電子商貿的新商機。
適時改變 抓緊機遇
歸根究柢,世界上沒有不變的環境,企業調整生產線、營商市場是大勢所趨,故筆者對於香港工業前景並不悲觀,只因不論一輩子默默耕耘的前人,或是意欲大展拳腳的後輩,多年來一直「用腳投票」——不斷在香港設立公司總部或研發基地;或在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前舖後廠」或「前研後發」地經營業務;甚或近年回流香港探索設廠可能,均反映他們對香港工業前景充滿信心。
香港工業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騰飛以來,在不同時代均面對形形色色的挑戰,業界亦未曾怠慢,不斷努力回應,並從中發掘可快人一步的機遇。故筆者相信,只要香港廠商秉持自強不息的信念適時改變,未來仍有無限可能。
葉中賢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香港通用國際企業有限公司(G.E.W.)董事總經理
創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計劃評審委員會主席
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和資歷架構督導委員會主席
職業訓練局理事會副主席
上文節錄自第24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23日)《逆境下看香港工業未來四大路向》。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封面報道】從「港口一哥」到「夕陽行業」 如何拯救香港航運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