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一】新自由主義危機四伏 別被經濟排名牽着走
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全球金融制度排名第一、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二……近幾十年來,用於排名經濟體的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大部份指數長年被批評調查方法存在諸多缺陷,且充斥意識形態偏見,令排名結果更為有利於新自由主義模式的經濟體。因此,包括香港在內,不少具備新自由主義特質的經濟體均獲得不俗的排名,其經濟模式也因而成為值得模仿的「榜樣」。不過,對於編製排名的組織是如何得出結論、用作調查的資料或數據從何而來、這些指標或指數怎樣計算等問題,大家卻鮮少深究。
其實,競爭力是一個抽象概念,沒有一致定義,它既可被理解為一個經濟體持續增長的能力,亦可指經濟體未來的潛力,但若只傾向以放任式的「經濟自由」作為衡量標準,恐怕並非明智之舉。偏偏,香港總對這些國際排名趨之若鶩,當中由美國傳統基金會、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及世界經濟論壇所編製的競爭力排名,就經常因香港名列前茅而獲特區政府高調引用。然而,當迷信市場萬能的新自由主義所衍生的結構性危機四伏,這些排名究竟還有多大意義?香港又應該繼續被牽着鼻子走嗎?
全球均有不少排名機構及智庫就不同範疇,如經濟與商業、金融、教育、運輸及基建、法治等等,編製競爭力排名。排名機構習慣運用大量數據將其分門別類,再按比重建構評分。不過,早有不少經濟學者質疑這些排名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體的競爭力。
計算方法欠參考價值?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所編製的《經濟自由度指數》(Economic Freedom Index,EFI)便備受非議。EFI由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自1995年起聯合編製,期望有系統地量度不同地區的經濟自由狀況。根據今年3月公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2020》,香港整體評分下跌1.1分至89.1分,首次被89.4分的新加坡超越,位列第二,失落連續二十五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寶座。報告指,香港整體得分下跌源於投資自由得分下降,持續的社會動盪影響外資流入,而經濟自由度風險亦因與內地貿易、旅遊及金融聯繫而增加。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EFI由法治、政府規模、監管效率及市場開放四大領域共12個指標組成(表一),再以最後的平均值把180個經濟體分為「自由」、「較自由」、「中等自由」、「較不自由」及「受抑制」五個等級,而在今年之前,香港已經連續二十五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儘管12個指標的評分比重相同,但計算分項的方法並沒有統一標準,「量評」(quantitative)及「質評」(qualitative)並存。
舉例說,計算「稅務負擔」的評分時,基金會以最高個人入息稅率、最高公司利得稅率及稅收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百分比作副指標:100-0.3(各百份比)2 ,最後取三者平均值。而在「投資自由」和「經濟自由」方面,前者以100分為底分,再由基金會列出七種投資障礙及後果,按障礙程度高低為每個經濟體扣減分數,分數以五的倍數計算;後者則由基金會直接以政府法規、干預程度、資本市場發展程度進行0至100評分,兩者均由評分者作主觀判斷,欠缺客觀標準,《經濟自由度指數》亦沒有作詳細說明,欠缺說明力。香港的「投資自由」評分便由去年的90分下跌至今年的80分。此外,並非每個指標都有可供比較的數據,基金會會參考該經濟體其他指標得分,計算類近分數,以這種方法得出的數據亦未必準確。
繼續閱讀:
【競爭力.二】世界經濟排名研究方法有疑問 何以人人深信不疑?
上文節錄自第23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8日)《新自由主義危機四伏 別被經濟排名牽着走》。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