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掀新一輪糧食危機 2030年「零飢餓」淪不可能任務
全球化下,各地互通有無,許多地方都不必完全依賴本地生產糧食,只要靠進口食物就可保供應充足,例如香港就主要靠進口食物,市面供應從不匱乏,內地的雞、泰國的米、巴西的牛肉……大家都可盡情享用世界各地的珍饈百味。
一直以來,全球糧食的總供應量足夠全人類餬口有餘。不過,有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些地方的糧食充裕至瀉,甚而帶來食物浪費及肥胖、超重等問題,而貧窮國度的人則恐三餐不繼,還因營養不良導致種種疾病。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今年2月發表的報告顯示,2017至2018年美國成人的肥胖率(prevalence of obesity)高達42%,即差不多每兩人就有一人癡肥,歐洲則介乎20%至30%。另一邊廂,聯合國轄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早前發表《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2020》報告(下稱《報告》),指出疫情令全球飢餓情況進一步惡化。截至2019年疫情來襲前,全球有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佔全球人口的8.9%,至於面對嚴重食物供應不穩,即至少有一日無進食過的人口,比例亦達9.7%。
疫情令營養不良人口大增
《報告》指出,一頓營養豐富的飲食(healthy diet),平均比營養足夠的(nutrient adequate diet)貴60%,比能量足夠的(energy sufficient diet)更加貴500%。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令情況雪上加霜。多國經濟陷入衰退、失業人數飆升,無疑令窮人更難負擔食物開支,其中,中低收入國家由於財政狀況不允許,無法推出刺激經濟和保障民生的措施,預料其糧食安全問題將顯著加劇。此外,多國校園因疫情而關門,令不少貧苦學生無法依賴學校午膳,尤其是學校午膳的營養價值一般較高及較豐富,不論非洲抑或美國皆然。
《報告》預料,短期內,疫情將進一步令8,300萬至1.32億人捱餓,也就是說,我們離2030年「零飢餓」的目標愈來愈遠, 若這個趨勢不改,2030年的營養不良人口將增至8.4億人。繼續閱讀:自給不等於自足 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上文節錄自第23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14日), 文章原題《 當提升自給率成多國國策 「糧食自主」乃國際大疑難》,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