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有抗體等於免疫?「免疫通行證」的風險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市民大眾的壓力隨着經濟蕭條和社交禁令持續而日增,愈來愈多國家正在尋找方法,在等待疫苗到來前就擺脫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近日德國就有機構率先向國民進行大規模抗體檢測,為放寬限制和重啟經濟鋪路,免疫者或可獲發「免疫通行證」(immunity passport),回復正常生活。英國、意大利、美國等亦有類似計劃。然而,這些抗體檢測到底有多可靠?派發免疫通行證又會否真正幫助我們回歸「正常」?

承接上文︰【科技.未來】抗體檢測良莠不齊 如何以「免疫通行證」回歸正常

除了檢測工具良莠不齊之外,更根本的問題是,檢測到有抗體是否等於有免疫力?要有具保護性的免疫力,人體需要產生某種類型的抗體,稱為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以阻止病毒進入細胞。但是,哈佛大學微生物及病毒學教授Lee Gehrke指出:「目前尚不清楚所檢測到的抗體是否中和抗體。」換言之,檢測到的抗體不一定對病毒起作用,而只是單純對它有反應,可能只是標記那病原體令它被免疫系統的其他部份摧毀。

在一份尚未發表、對中國175名從新冠肺炎中康復並有輕度症狀病人的分析中,有10人未有產生可檢測到的中和抗體。負責這項研究的復旦大學微生物學家吳凡說,這表示這些人曾受感染,但仍不清楚他們是否產生了具有保護性的免疫力。

有抗體的人對於新冠肺炎的免疫程度,現時仍然未明。圖為土耳其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孕婦,康復後產子。(Getty Images)

據北京協和醫學院一份未經評審的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獼猴在感染後不足一個月無法再次感染。英國政府的新出現呼吸道病毒威脅顧問小組成員Peter Openshaw認為,已經康復並在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中呈陽性的人,應該不再具有傳染性,並有望對這種病毒至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澳洲國立大學微生物學家Peter Collignon也有類似推測:「我們應該假定一旦被感染,兩到三個月後再次感染的機會就很小。」不過,日本在2月就出現過一宗二次感染的案例。

所以,世界衞生組織(WHO)流行病學家Maria van Kerkhove認為,現時缺乏有關新冠病毒免疫力的證據,並對快速血清檢測的作用有所懷疑:「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使用血清檢測可以證明一個人具有免疫力,或已能避免再次感染。這些抗體檢測將能夠測量『血清現患率』(seroprevalence),即抗體水平,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人有抗體就等於免疫。」

世衞流行病學家Maria van Kerkhove提醒,現時未有足夠證據,證明檢測到抗體就等於對新冠肺炎病毒免疫。(路透社)

即使真的產生了抗體和免疫力,也不等於絕對安全。白宮冠狀病毒特別工作組協調員Deborah Birx月中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指出,目前尚不清楚從新冠病毒中康復的人,免疫力能持續多長時間:「在大多數傳染病中,除了愛滋病毒,我們知道在生病、康復後會產生抗體,而這抗體通常會帶來免疫力。」但對於新冠肺炎,Birx說:「我們不知道它是否有一個月、六個月還是六年的免疫力。」

對比基因組與新冠肺炎病毒有76%相似的SARS病毒,有幾項研究表明,其抗體可能會持續兩年左右才消失;而韓國研究人員在2015年抽查了11例感染了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的患者,發現在患者康復兩年後,保護性抗體的水平仍然很高。總之,哈佛醫學院病理學教授David Walt說:「與此最相似的病毒表明沒有持久的免疫反應。」

新冠肺炎病毒的抗體有效期多長仍然未知,而從SARS和MERS看來則不太長久。圖為南韓首爾一名實驗室人員正研究MERS抗體。(Getty Images)

現時不同專家和學者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免疫力有效期推測也不一。美國過敏症和傳染病國家研究所所長福奇(Anthony Fauci)就頗為樂觀,預計免疫力將可「持續幾年」。Openshaw則估計:「保護性免疫至少要持續三個月,這是最壞的情況。它可能會持續一到五年以上。」而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就在3月時曾說,有康復出院的患者抗體滴度超過1比640,是很高的數字,預計從天然感染康復產生的抗體,或可令人免疫五至十年。

柏林IFLb實驗室負責人Roman Skoblo雖然不擔心抗體檢測的準確性,但對於結果的免疫力解讀有所保留:「問題是,如果有人檢測到有抗體,那是什麼意思?免疫?部份免疫力?維持多久?如果有人問:『我可以怎麼利用這結果?』我將無法回答。」畢竟,就如美國波士頓大學全球衞生教授Donald Thea坦言:「我們只認識了這種病毒四個月,擁有的數據真的很少。」

有科學家坦言,在對新冠病毒認識不多之下,抗體檢測的結果所反映了甚麼程度的免疫力,暫時難以解讀。(Getty Images)

變相鼓勵「水痘派對」

科學局限以外,免疫通行證若執行起來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當要確認一大部份人口的免疫力,很可能需要進行居家檢測,從而存在造假的問題,甚至可能出現免疫通行證或可通過檢測的血液的黑市。尤其是,跟很多公共衞生問題一樣,新冠肺炎大流行不成比例地影響貧窮人口,封城的影響亦如是。

因此,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健康心理學教授Robert West提醒,免疫通行證可能會變相提供誘因,令一些疫情下經濟狀況變得不穩的工人,又或無法忍受隔離的人,主動外出嘗試感染病毒:「毫無疑問,如果人們因為無法養家餬口而變得絕望,就可以預期他們可能會做出我們原本不會看到的行為。」

在疫情影響經濟下,有學者擔心「免疫通行證」變相鼓勵人主動感染以成功求職或及早復工。(Getty Images)

哈佛法學院生物倫理學者I. Glenn Cohen形容:「就跟以前的『水痘派對』一樣(即父母會故意讓年幼子女與水痘患者接觸,因為症狀傾向較輕微),有些打工仔會好想感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如果擁有抗體成了進入就業市場和養家餬口的成本,那麼,可能會有工人感到壓力。」

將大眾分為有證和無證,也可以對社會衍生出其他影響。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行為經濟學家Adam Oliver認為,當自己仍要留在室內,而朋友或鄰居已經可以自由外出時,「可能破壞『攜手抗疫』的訊息,但這對於我們要盡快渡過難關尤其重要。」

而West的同系教授Susan Michie就提出另一憂慮:「當一個人以為自己免疫卻在回到職場後感染幾個人,試想像一下,他會有什麼心理狀態。」她認為這種情況出現的話也可能會引發更多假新聞和陰謀論:「我們希望大家同時了解進行這些檢測的好處和不確定性,不希望令大家變成像反疫苗群組之類的小組。這禍害可以很大。」

雖然要以抗體檢測決定向誰派發「免疫通行證」有太多未知之數,但抗體檢測本身對於政府了解疫情擴散甚為重要。(Getty Images)

儘管局限和問題眾多,抗體檢測仍有其長遠和根本作用。德國亥姆霍兹傳染研究中心(HZI)的流行病學主管Gerard Krause指,了解免疫水平,「有助於我們評估下一波疫情、風險群組是誰,例如如果某些年齡組別已經免疫,就不需要擔心他們。將來的措施可更具針對性。」

德國Charité醫院免疫學醫療研究所所長Hans-Dieter Volk也認同:「要作出政治決定,了解病毒如何滲透到社區。如果發現有熱點,或者可以再封閉那裏幾個禮拜,而開放受感染較少的地區。但現在給你免疫通行證去為所欲為,仍然太早。」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臨床微生物學總監Elitza Theel則提議,應該進行長期、大規模的血清檢測,看看群體免疫是否開始形成。這種做法在有些地方已經開始了,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聖米格爾縣(San Miguel County)與生物技術公司United Biomedical合作,試圖對該縣每一個人作血清檢測。冰島也正在全國開展類似計劃。

比起一本免疫通行證,或許這些較長遠的工夫,才能真正幫助人類走出疫境。

相關文章︰

【科技.未來】工作消費模式改變 「亞馬遜化」成疫後新常態?

【科技.未來】疫症成轉型自動化契機 加快機器AI取代人類?

【科技.未來】續命呼吸機缺貨 車廠「轉行」可以救急?

【科技.未來】多方增產呼吸機 尚要克服什麼問題?

【科技.未來】全球疫情大爆發 科學家如何利用AI抗疫?

【科技.未來】疫苗研發姍姍來遲 只能預防下次爆發?

上文節錄自第21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27日)《與病毒共存下覓生活常態 「免疫通行證」助走出疫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