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永居條例》掀反彈 中國人「恐慌」什麼?

撰文:郝雅璐 柳書曼
出版:更新:

在沒有眾多官媒大肆報道和邀請專家解讀、沒有網絡知名人士發聲的情況下,新華社官方帳號「新華視點」在微博發表的一則關於《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消息,不到一星期已經有逾48億閱讀量、300多萬留言討論,成為當下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另一重磅議題。令人吃驚的是,在這一官方帳號之下,幾乎是清一色反對《條例》新規,巨大的不滿民意聲浪讓中國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網絡上有人聲討這是官方拍腦袋決定的政策,根本沒有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也有人放話要看看這份徵求意見稿最終能在網上拿到幾成「支持率」。就《條例》引起的爭議,司法部近日與國家移民管理局聯合召開座談會,表示將對公眾所提的意見建議,認真深入予以研究,在在充分吸納公眾意見和進一步修改完善之前,不會倉促出台該《條例》。
這到底是一份什麼樣的新規?為何會在中國引發軒然大波?民眾為何會如此激烈地表達不滿?這種不滿下又是否隱藏一些其他情緒與訴求?

引發全網反對的新規是2月27日由中國司法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條例》明確規定了外國人可以申請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情形,比如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衞生、體育等領域取得國際公認傑出成就的外國人,就可以直接申請永久居留資格。

爭議《條例》規定了什麼

澄清一點,所謂的永久居留資格是指外國人在華只是取得「永久居留權」而非「中國國籍」。「永久居留權」指個人得到許可永久居留於某地的權利,但不一定享有公民權,例如政治權利。外國人在異國擁有「永久居留權」後所獲發的證件,各國有不同的叫法,在美國俗稱「綠卡」,加拿大俗稱「楓葉卡」,日本叫做「登錄證」。

《條例》雖然是一份新規,但並不是針對外國人永久居留在華的首份管理文件,早在2004年中國已有《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出台。這次提出新條例,據司法部通知,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保障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的合法權益。更直接地說,這些年來華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不斷增加,需要有一個部門,提出相關的法律條例去規範,才能更好管理,這總比一批外國人不明不白地「黑」在中國,更讓百姓安心。

相比2004年的《辦法》可以發現,《條例》第一「不新」,第二更細化,第三「仍然很嚴」。

「不新」是因為該《條例》仍然是對2004年《辦法》的補充,方向上並未大張旗鼓地改弦易張;更細化指的是相比2004年的《辦法》,此次《條例》中對於究竟哪些外國人可以擁有「永久居留權」給出更明確的指標,例如學歷、收入,模糊地帶更少;審批依舊「很嚴」,是《條例》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難取得「綠卡」的國家,外國人要取得中國永久居留權,仍須具備包括超高學歷(博士研究生以上且在中國工作滿三年)或掌握中國需要的核心技術(在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領域工作滿三年)等條件。總體來說,《條例》的方向仍然是吸納國際人才,而非大門敞開「誰都可以來」。

《條例》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難取得「綠卡」的國家,外國人要取得中國永久居留權,仍須具備包括超高學歷或掌握中國需要的核心技術等條件。(資料圖片)

「反對」情緒下的民眾擔憂

既然官方已經申明是為了引進人才,擴大開放,這實際上是符合中國民眾期待的,但為何還會招致如此大的反彈,以至於《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網上透露「有關部門」邀請他提建議,「如此洶湧的輿情有點出乎他們的意料」。

網絡民意沸騰,總的來說不滿情緒是表象,民眾表達的是擔憂。第一,在《條例》本身,中國網民普遍認為對外國人的永久居住條件過於寬鬆,多項要求缺少詳盡的解釋,大有漏洞可鑽。其中爭議最大的是第十九條,「外國人因其他正當理由需要在中國境內永久居留的,可以申請永久居留資格」。什麼是「正當理由」,《條例》沒有給出明確範疇。這就可能形成「混進來」的人比原意期待引進人才的規模大得多的情形。

第二,網民反感的不是「外國人」,而是擔憂會形成「雙重國籍」外國人的「特權」、「超國民待遇」。

在中國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漢」。這雖然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一種讓利行為,但是日常生活中,外籍人士在華獲得優待的新聞屢見不鮮。類似福建省會福州市的非洲留學生騎電動車載客被交警攔下,在推拉交警之後只被從輕處分;江蘇省會南京的地鐵執法人員「選擇性執法」,只罰中國人不罰外國人;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漢語水準不達標的菲律賓留學生,獎學金高達40萬元人民幣等案例,近年在內地頻繁出現,因此不少人擔憂新的《條例》給予外國人較大權利,而不要求其履行與中國公民相同的義務。這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另一種體現,是中國人對自身公民權利不平等待遇的一個反應。

其三,擔憂中國難以承受「人口」引進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頒布的資料,中國大陸人口已突破14億,面臨嚴重的醫療、教育、交通等壓力,資源競爭激烈。

中國並不是一個移民國家,難以消受大量引進外國人後的衍生性和長期性問題。最突出的例子在廣東省會廣州市。(資料圖片)

況且,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政策帶來的是非爭論至今沒有平息,地方的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牌子還在,民間早已積聚了厚重的反感情緒,此時頒出這樣一個《條例》難免引發反彈。而且,中國並不是一個移民國家,難以消受大量引進外國人後的衍生性和長期性問題。最突出的例子在廣東省會廣州市。

廣州市在外國人管理上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不能確定本市究竟有多少外國人,特別是不能確定有多少「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外國人。因為在廣州存在大量非法入境人口,他們以嫺熟的潛藏技巧躲避官方排查,曾有媒體報道,廣州存在的大量非洲非法勞工針對警方管理想出了很多招數。他們晝伏夜出,一見警察,撒腿就跑,他們有與生俱來的體育天賦,管理人員往往無法應對。同時,他們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資訊傳播途徑,只要一個人發現警察在查證件,20分鐘內,這一消息會傳播給所有人。

廣州的「三非」人員狀況曾在2017年3月中國「兩會」期間形成這樣一個提案——《建議國家從嚴從速全力以赴解決廣東省非洲黑人群居的問題》,該提案表示,「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的非洲黑人非法移民已達70萬,若不採取法律法規嚴加控制,粗算預計到2030年可能達到1,500萬人,而25歲以下年輕人中黑人或黑黃混血人的比例可能將高達四分之一左右。」

的而的確,中國民眾對此次《條例》的排斥確實包含其有潛在影響中國某個地方人口面貌的能力。

有部分在廣州的黑人與中國女性交往甚至結婚。(網上圖片)

慎防種族排外主義滋長

雖然當前中國民眾對該《條例》的反對聲浪值得官方注意與認真傾聽,但這種聲音其實也摻雜了近年來以種族主義、排外主義為特徵的極右思潮。這種思潮以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為幌子,打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旗號,具有巨大的蠱惑性和欺騙性,極容易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同,反對者往往顧忌被扣上賣國的帽子而不得不保持沉默;政府在管控民粹主義者非理性行為時也更加謹慎,不敢作為。網絡的開放性為其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當然,這可能只是「不滿條例」呼聲中的一種思潮,相對來說,對大部份民眾而言,仍是基於對現實情況的擔憂。

對於這種擔憂,尤其是如此強烈的網絡民意訴求,內地官方是需要認真傾聽與耐心回應的。但也要看清一個現實是,主張開放的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難拿到「永久居留權」的國家。根據統計,從1986年第一張「中國綠卡」誕生,到2004年《辦法》的施行,拿到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人數不超過700人,而2013年之後至今,雖增加了審批的數量,可截至當前擁有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一共也不超過22,000人。這中間整整經歷了三十年時間。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吸引愈來愈多的外籍高端人才在中國永久居住,「柔遠人,來百工」都是水到渠成,皆大歡喜之事。

既然《條例》是意見稿,那有關部門就應該回應民眾關心國事的熱情,對於《條例》中有漏洞之處進行修補,真正做到合民心、順實情,形成良好的官民互動。對於一些中國網民而言,在積極表達意見之外,也應該以更開放的胸懷認識中國的包容性,若真的擔心這不足0.1%的外國人會稀釋中國文化主體性和民族性,更是對於走過五千年風雨的中國文化的強烈不自信。

上文節錄自第20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9日)《〈外國人永居條例〉掀反彈 中國人「恐慌」什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