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室改造.一】賦權學生自主學習 課室角落成學習空間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教育可以千變萬化,近年來,部份學校開始推動「課室改造」,以往一成不變的木桌椅,原來也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在改造過程中,有學校不再着重老師的講授, 把選擇學習模式的權利還給學生,並容許課室的不同角落成為學習場所;也有學校讓學生在教室自由地走來走去,在探索中學習,掌握自主權。
課室硬件上的轉換,反映出教育理念和教學法的變革。課室可以配合不同課堂及課餘需要,如變動桌椅擺放方式,以重新設置空間,創造不同學習場景,並營造靈活的學習氛圍。課室改造背後,如何令學生對各科目更感興趣、喜歡上課,甚至提升學習效率?課室又該如何改造,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增強互動性?

告別傳統模式 師生共同「動手學」

改造後的課室設有不同區域,桌椅可靈活變動,學生可自行選擇學習方式。(高仲明攝)

在課室中央,一群學生坐在小板櫈上聽老師解說,偶爾交流一下,然後認真動起筆來;後方的長枱分了幾個小組,同學們邊討論邊做練習,間中詢問旁邊的同學,一同合作解難;窗前的高枱有兩位同學安靜地站着做題,有時抬頭看看窗外的風景,輕鬆一下,再來挑戰。

這是中西區資助小學天主教總堂區學校一個五年級的課室,老師完成約15分鐘的基礎講解後,學生各自散去做練習。只要完成基本課題,就可以走到課室後端,坐在地氈或豆袋椅上,或閱讀從小書架挑選的圖書,或玩數學遊戲。課室窗前懸着色彩繽紛的植物裝飾,和黑板下方絢爛的花兒相映成趣,遠看就如一間精心佈置的共享辦公室,大家按各自喜歡的方式,選一個角落自由活動。

課堂更有舒適的角落讓學生休息、看圖書及聊天。(高仲明攝)

在傳統的小學課室,學生總處於被動位置,大部份時間坐在座位上,老師認為要聽課,便安安靜靜聽書;老師說開始做堂課,便默默低頭做練習,並等待老師核對答案。有時連每一堂課要做什麼、學什麼,老師也未必提前預告。天主教總堂區學校藉着改造課室,扭轉這種沉悶被動的學習氣氛。

該校曾於殺校邊緣,及後進行一場又一場教育改革,在2011年推行國際化的本地校本課程後,學生來自逾30個國家或民族,成為少數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小學,教學模式也同步改革,成功轉型為「Happy School」。上學年學校落實第一場改造課室實驗,今個學年再來一次,在不同課堂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式,讓孩子有不一樣的學校生活。

學校成功轉型為「Happy School」,校長樂見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我認同感,學會發揮所長。(高仲明攝)

促進自主學習 師生共建互信

數學科老師劉曉峯有份參與上學年的課室設計,清楚感受到同學們的轉變。「我們有三個不同的區域,比如叫他們做練習,他們可以坐在長枱,以小組形式討論;也可以坐在base(地上),靠近老師,聆聽講解;有些同學需要安靜的環境,可以站在窗前的高枱。不同區域有不同功用,他們可以選擇當下最想要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想自己做,有些想討論,有些能力較弱需要幫忙。如果限死他們返回座位,把全部人混在一起,成效不大。」

課堂一開始,老師在黑板寫上Schedule of the Day(是日日程),告訴同學這堂學習什麼、需完成那些基本要求,讓他們各自選擇工作紙,到適合的地方做題,完成後可選擇小休、繼續挑戰、跟同學討論,或者玩小遊戲。

鈴木麟(左)上學年經歷課室改造過程,施信寧(中)剛開始用新課室,劉曉峯(右)老師樂於採納不同學生的意見。(高仲明攝)

劉曉峯分享,最大的改變是老師的心態。「老師要接受把選擇權交給學生,他們會周圍走,但並不是玩。每當有小朋友起身,傳統的老師可能會覺得:『喂,做咩啊,坐返低,唔好周圍走,做咩喺度嘈?』但我們要接受每個學生的學習模式都是獨特的,各有不同學習方式,我們要懂得在適當時候安排硬件,助他們聚在一起,並在適當時候把他們分開。」

說這是一場改造實驗,因為當中有很多令人疑慮的地方—鼓勵小學生走來走去,不是讓他們跟別人聊天嗎?容許學生面向窗外做習題,不是讓他們發呆嗎?這樣改變課室和課堂模式,確實容易讓人質疑小朋友會不會認真學習、會否浪費時間。

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學習效能反而提高了。(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提供)

然而,劉曉峯發現,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反而會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首先要相信他們走來走去是真的在學習,考試成績出來,他們的確是進步了。小朋友可能不察覺,但老師很放心讓他們自己走來走去。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太相信學生會自主學習,我間中會把iPad給他們玩,不會懷疑他們是不是玩數學遊戲,也不擔心他們拿來拍攝同學,互信是很重要的。」

上學年教五年級的數學科時,劉曉峯甚至把工作紙的答案放在後面,學生做完練習可自行核對。「工作紙可以按難度選擇一二三星,extra也有,以前派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只會拿一張,後來把工作紙全部放在課室後面,讓他們自己取。我跟他們說下星期前要做完三個課題,何時做也可,結果他們會做很多,有同學真的三張都取回去,一課做三張。」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紙程度,反而令學生更積極完成,甚至更願意挑戰自己。(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提供)

靈活調配課程 學習不會停步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校長宗藹雯解釋,「Fair is not being equal(公平跟相等並不同)」。「Schedule of the Day」是配合適異性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按個人需要為不同學生設計教材或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行選擇,由於每名學生的進度不同,老師要為學生組合不同的學習模式和需要,並設計鞏固練習。

「我們不叫做功課,課堂會有不同的工作紙,課題是一樣,但深淺度不一,我們用星星區分,一粒星是標準,兩粒星是難些,三粒星再艱深些,學生由一年級開始自行選擇難度,哪個會令他們覺得可掌握?哪個會令他們願意挑戰?課室的靈活性其實是配合整個課程的靈活性,讓我們的小朋友自主學習,知道自己的學習進程,亦讓我們了解小朋友學這個課題面對什麼難處?有沒有信心做?遇到困難時是挑戰自己,還是把自己收起來?先做完一粒星的工作紙,再做兩粒星,我們學校有很多fast worker,有很多資優學生,他們不會想停下來,不會覺得『飽』。如果他們想學習,覺得已經掌握了,便不會再等。」

學生完成當天需要做的事,可以用iPad玩小遊戲,或是繼續挑戰自己。(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提供)

劉曉峯續說:「這是基於我們建立了一定的互信,否則,第一件事會擔心什麼?學生抄答案。認為他們肯定會抄襲,不會親自完成。其實他們明白,抄了答案又如何?考試怎麼辦?他們知道若果考試考得不好,後果要自己承受。他們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老師真的要百分百相信他們,從他們的工作紙可以看到他們沒有抄襲,答案並不是全對。」對比其他同級的班別,運用這課室的班別成績較佳,而且有所進步。

躺地氈豆袋椅 組合理想課室

課室變成現在的模樣,背後還吸納了同學的意見。劉曉峯憶述,當時向學生了解理想的課室是怎樣,同學們把心中所想寫在紙上,再貼出來,「想要植物」、「想要塊地氈」、「想要個豆豆椅」、「想要個cushion來休息」……不同的想法就這樣出來了,甚至有同學提出想在課室養寵物,但考慮到假日未能夠照顧,最終沒有實現。老師把同學們的意見整合起來,再了解他們對課室桌椅的看法,最終共同建立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學生希望在課室添置豆袋椅,老師也按他們的意願提供,成為他們可以聊天的空間。(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提供)

改造後的課室好在哪裏,身在其中的小朋友未必感受到,像上學年有份參與課室改造的小六學生鈴木麟便說不出所以然。劉曉峯認為,硬件改變可以帶出很多東西,學生年紀仍小,未必懂得表達,但從學習氛圍的改變,可以看到課室布置對小朋友的學習有明顯影響。像鈴木麟和同學們幾乎每天都坐豆袋椅,在那裏一起玩,同學之間變得更親近。

劉曉峯說,在傳統書枱以外、一個像家居的互動地方,可以讓小朋友減壓,「攬頭攬頸」等肢體動作,亦能建立親密關係。「雖然上學對他們來說本來就很開心,但有這些空間,可以讓他們更舒服自在地聊天、玩耍,他們甚至不介意在地氈上碌來碌去。這可能是小朋友和大人在認知上有不同。」

改造課室的過程中,老師還訪問過小學生,了解他們的想法,也帶給他不少的新思維。繼續閱讀︰【課室改造.二】老師訪學生了解需要 改造硬件重點是教學整體

相關文章︰

【課室改造.三】在實驗中研習 桌椅靈活排列 學生自由走動

【課室改造.四】上堂小息可砌LEGO 硬件配合創意互動課堂

上文節錄於第20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2日)《賦權學生自主學習 課室改造實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