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參選盼建人文社區 藝術家︰沉悶議會需更多創意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區議會選舉將至,今屆區選全港452個選區共有過千人參選,每個選區至少有兩名候選人競爭,屬回歸以來首次出現無人自動當選的景象。藝文界在這次選舉中有數人參選,希望繼上屆楊雪盈在灣仔搶得議席後,有更多人進入議會發聲。今次參選的藝術家來自不同領域,木雕藝術家王天仁挑戰荔景區、攝影師蔡旭威出選沙打區,而灣仔區更有多個藝文規劃界人士組成「灣仔起步」,期望建立由下而上的議政平台。到底藝文人在區議會可以發揮什麼力量?
撰文︰伍麗微

視覺藝術工作者陳錦成許多年前在灣仔工作及居住,參與過藍屋活化項目、做過導賞,當年與街坊一同開會、創作的經驗,開拓了他對社區營造的想像。今次他出選修頓區,最希望可以促進街坊參與,「城市規劃如果欠缺居民參與,會做出很多不適用的東西,反之可以加強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

陳錦成(左)許多年前在灣仔工作及居住,參與過藍屋活化項目、做過導賞,今次他出選修頓區,最希望可以促進街坊參與城市規劃。(黃舒慧攝)

灣仔對藝術工作者而言有特別的意義。這裏有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每年多個重要的文化活動都在此舉行。這區有不少重建項目,藍屋建築群、茂蘿街7號等,是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陳錦成讀設計出身,是香港藝術中心的常客,看過不少展覽、電影、劇場,灣仔可說是他認識藝術的起點。後來他在灣仔租了工作室,認識了駐紮灣仔石水渠街聖雅各福群會的負責人,成為灣仔民間生活館的核心成員。灣仔民間生活館是後來的香港故事館,是藍屋活化項目催生出來的產物,位於藍屋地舖內。在藍屋翻新及改建的過程中,民間生活館不斷招募街坊,開啟連結社區的工作。「我主力做設計及創作,在開會、做展覽時會幫手,認識了一些街坊。」

城市規劃如果欠缺居民參與,會做出很多不適用的東西,反之可以加強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 我明白區議會做的事有限,四年做不到,那再做四年。
視覺藝術工作者陳錦成

那時候的灣仔,出現過很多有意思的活動,譬如找街坊做社區導賞,以時分券取代金錢,居民參與設計大王東街休憩處等。時分券由聖雅各提出,街坊互相交換技能、服務,以時間計算勞動付出,並以時分換取需要的物品,活動不單促進街坊間的互動,亦有助建立社區網絡。自己社區自己救,灣仔居民早於十年前已作出示範,陳錦成很記得這些經歷。大王東街休憩處是另一個例子,這個地方罕有地有居民參與討論、給予意見。建築師希望休憩處有多些文化藝術元素,找來陳錦成與馬琼珠做創作。陳錦成負責其中一幅石牆上的壁畫,「我叫街坊拿些舊物件來,分享舊物與他們的關係,我便以那些物件砌了一張畫,與街坊一起塗上牆。」與街坊共同成就一件事的經驗,讓他意識到維繫社區精神的不是蛇齋餅糭,而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懷與互動。

灣仔民間生活館是後來的香港故事館,是藍屋活化項目催生出來的產物,位於藍屋地舖內。(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急人之所急 需人之所需

灣仔此前出現過兩位較為注重社區營造的區議員,一位是黃英琦,一位是上屆當選的楊雪盈(大坑)。黃英琦在任期間積極參與社區規劃及推動公民參與,藍屋活化是其中一個例子;楊雪盈是藝術系出身,常常為藝文界發聲,關注工廈活化、公共空間等問題。今屆灣仔參選人中,除了她與陳錦成外,還有另外兩個藝術工作者,羅偉珊(愛群)及張嘉莉(跑馬地)。前者從事藝術行政工作,在灣仔富德樓的艺鵠書店工作多年;後者是藝術策展人,對社區有很多新想法,如提出辦生態導賞團,與街坊探索區內的人文歷史等。

「人文關懷很重要,因為在這幾個月的運動中,我們看不到人的價值,被當成是物件、是yellow object,好像不是人一樣。」陳錦成說。他拒絕當離地藝術家,認為社區應該重塑人文價值,聆聽居民的聲音。他說,過去區議會做得不足,常常只知修路、修交通燈,「我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如何將日常的東西聯繫到關懷,我們修交通燈的背後,是出於關懷行動不便及老弱之人,但區議會只強調做了些什麼,說不出為什麼這樣做。」

藝文界在這次選舉中有數人參選,希望繼上屆楊雪盈在灣仔搶得議席後,有更多人進入議會發聲。(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區議會為人詬病之處是無決策權,區議員的工作局限於民生小事,對政策制訂、監察無甚作為,理想與現實有距離。「我好佩服楊雪盈,她是(灣仔區議會)少數的一個,今次我們組成灣仔起步,如果好彩有十個人進去,就變大多數。區議會有大多數理念相近的人,可以有較大變化,最重要是開放討論居民真正的需要。」陳錦成認為區議員的角色也可以有作為,關鍵是不為之非不能之,「有時是睇你盡力未。」落區宣傳期間,有街坊憂心忡忡,說家中有SEN(特殊教育需要)小朋友,但社區沒有支援,醫院排期要等三年,這三年裏父母很無助,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陳錦成問區議會可有資源幫助這些小朋友,「成日講區區有一億,與其花錢去起噴泉等地標,為什麼我們不用這些資源做些工作坊,透過運動、藝術、創作,讓小朋友得以舒展身心。」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是他對區議員身份的寄盼。

堅持去做 社區才有希望

這幾年,他當選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界的民選委員,幫忙審批資助及監察審批制度。藝發局講程序講制度,審批不夠透明,處事官僚,在藝術工作者眼中作為不大。他身在其中,卻有另一番感受。與官員打交道,他發現內部不乏有心人,對方希望推動藝術發展,盡量在體制內走位。「六年前選藝發局,許多朋友都說在裏面做不到事,我進去了,原來還是有事可以做,譬如簡化審批過程、營造更多空間,過去幾年由藝發局管理的空間增加了。許多人關注廠廈工作室,我們遊說官員,用了十年時間修訂工廈條例,藝術工作室可以被豁免,有些事你在裏面做過才會知道。」

陳錦成認為區議員的角色也可以有作為,關鍵是不為之非不能之,「有時是睇你盡力未」。(黃舒慧攝)

同樣的情況也可套用在區議會,不應因為局限太多而不作嘗試。「區議會本身擁有資源,那些資源可以用得好一點。以文化項目為例,現時區議會成日搞音樂會、旅行團,除了吃喝玩樂式的旅行外,文化旅遊又是否可行?我們可否提供精神上的蛇齋餅糭?」譬如收集街坊故事,做社區分享,當年輕人遇上困難,想起這些片段,可能不會選擇輕生。「我明白區議會做的事有限,但我們要不斷思考,四年做不到,那再做四年。我們要堅持去做,社區才有希望。」

藝術家從政,未必能衝擊僵化的制度,但至少能為沉悶的議會帶來多一點想像。「現在是不夠創意,你明天要跟什麼人說話,他們有什麼背景,要用什麼詞彙讓他們明白,這是一種創意。」社區營造需要創意,搞社區活動也牽涉創意,「建制派在這裏做了十多年,走向現在這種狀態,我們會否有其他可能?試試啦,試完不行,那便回到之前的生活。」

本屆各相關選區其他候選人還有—葵青區荔景:周奕希;北區沙打:高維基;灣仔區修頓:李碧儀;灣仔區大坑:廖添誠;灣仔區愛群:穆家駿;灣仔區跑馬地:陳詠霞(2047香港監察)、吳澤森。

相關文章︰

【區議會選戰.一】素人對上建制 民眾想要怎樣的區議員?

【區議會選戰.二】重奪區議會 談政治還是談民生?

【區議會選戰.三】投票看習慣 選民霧裡看花?

【區議會選舉】素人參選缺資源零印象 如何說服街坊投你一票?

【區議會】素人盼由下而上 改革失效區議會

上文刊登於第18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8日)《藝術家參選 盼建人文社區 「沉悶議會需要更多創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