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左翼神話終結 莫拉萊斯仍可捲土重來?(上)
玻利維亞前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曾說:「對我而言,成為左翼主義者意味着與不公義和不平等鬥爭,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生活得更好。」在位十三年間,他為這南美洲最窮困國家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但卻敗於失信和野心,黯然下台。然而,即便落得如斯田地,莫拉萊斯政治生涯的起跌亦有可供借鑑之處。一方面,他掀起的左翼革命成功擴大社會福利保障的層面,大大縮窄了國內的貧富差距;但另一方面,他不但在2017年無視公投結果,強行挑戰憲法對總統任期的限制,其施政上的傾斜,亦播下社會撕裂和對立的種子,加深了族群和階級對立。到底,世人應該怎樣評價莫拉萊斯的施政和功過?
在南美洲一眾國家中,玻利維亞曾是與委內瑞拉和巴西齊名的左翼國家。自莫拉萊斯於2006年成為首位「原住民總統」後,該國隨即摒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轉向社會主義靠攏。莫拉萊斯重塑了國內政治權力的分布,將原本被邊緣化的農民和原住民納入全國政治制度,擴大兩者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使其支持度高漲,並在2009和2014年成功連任,風頭一時無兩。
但時移世易,上月大選過後,莫拉萊斯因涉嫌選舉舞弊惹起眾憤,觸發民眾示威和罷工,持續三周的動亂最終迫使他宣布辭職,更要避走墨西哥尋求政治庇護。緊隨莫拉萊斯之後,副總統和參眾兩院議長這幾位憲法所列的總統繼任人亦相繼辭職,令玻利維亞出現權力真空,陷入「無人駕駛」的狀態。動盪之間,參議院第二副議長阿涅斯(Jeanine Anez)出任臨時總統,宣布將會重新舉行大選,但表明禁止莫拉萊斯回國參選,引起莫拉萊斯的支持者不滿,街頭再度出現警民衝突的畫面。
經濟危機 鋪平社會主義道路
步入二十一世紀之前,位於內陸的玻利維亞長年被外界視為「失敗國家」(Failed State),社會發展裹足不前。上世紀三十年代,玻利維亞在查科戰爭(1932至1936年)被巴拉圭擊敗後,國內的國民革命運動(Revolutionary Nationalist Movement,MNR)從戰敗的陰霾中乘勢而起,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雖然MNR於1951年的選舉中取勝,惟其領袖埃斯登索羅(Vector Paz Estenssoro)卻因欺詐選民而遭剝奪總統寶座。翌年,MNR發動國民革命,成功奪取政權,埃斯登索羅再度出任總統,並在1953年頒布新法例,實行土地改革。
在其後長達三十多年的軍事獨裁統治中,玻利維亞經濟表現平平,起落甚大。儘管國民革命過後,該國在六十至七十年代中旬錄得空前的增長,但由於經濟政策失誤,公共財政錄得連年赤字,導致債務迅速膨脹,迫使當局推行匯率和貨幣改革,壓止不斷貶值的比索和失控的通脹。有學者估算,肇始於1977年的債務危機,實際上抵消了該國自六十年代以來累積的經濟增長,破壞力驚人。
及至八十年代,玻利維亞邁入民主化進程,政局漸見穩定,經濟回復增長,但1998至2002年間發生的金融危機,卻成為了莫拉萊斯的社會主義路線走到台前的契機。在九十年代,玻利維亞不少國營企業資不抵債,迫使當局改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制定吸引外國投資者和資金的新政。可是,在經濟自由化和緊縮政策並用下,當局將電力、電訊、航空、鐵路和礦產等戰略行業私有化,但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令到大批民眾失業,庫房收入和社會福利開支減少,民怨不斷積累,最終導致社會動盪不斷,大大增加社會主義路線對玻利維亞民眾的吸引力。
草根總統 提升原住民農民地位
作為首位來自草根階層的總統,莫拉萊斯在從政前已經流露出對政治的激情。1989年,這位屬於印第安原住民的古柯工會領袖,幾乎被反毒部隊毆打致死;2002年,作為國家立法委員的他因提倡武裝抵抗政府濫權,被國會褫奪席位。莫拉萊斯憑着這種激進的作風,終在2005年12月的大選獲得回報,他以53%的得票率當選總統,成為該國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後,首位原住民出身的元首。其左翼經濟路線不但為玻利維亞帶來翻天覆地的進步,更成功協助該國洗脫南美洲最貧窮之國的污名。
從莫拉萊斯兩段講話,可總結出其政經理念—「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模式已被拉丁美洲拒絕,對我們而言,這根本不是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等拉丁國家正在反抗帝國主義和全球化,但經濟卻又見增長」;「人類的最大敵人是美國資本主義,這挑起我們這樣的起義,對制度的叛亂,對新自由主義模式的反抗,而此更是野蠻資本主義的代表。如果全世界都不承認這個現實,即民族國家沒有滿足最低限度的健康、教育和營養,那麼每天都會有基本人權遭侵犯」。這些理念,其實跟同一年代的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Hugo Chávez)和巴西前總統盧拉(Lula da Silva)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在莫拉萊斯擔任總統的十三年間,左翼草根「爭取社會主義運動」(Movimiento al Socialismo,MAS)的功勞不容忽視。MAS在1998年成立時,本是要為古柯種植者爭取權利,但在莫拉萊斯當選總統後,MAS逐漸茁壯成長,成功串連農村和城市的民眾,形成一股擁有強大選民基礎的政治勢力。在2006至2014年的選舉中,MAS不但主導了選舉結果,更是唯一擁有全國影響力的政黨。與此同時,莫拉萊斯與MAS重塑了國內的政治權力分布,以擴大選舉權和行政任命的方式,將原先被邊緣化的群體,重新納入全國政治制度(如2009年的修憲公投)。此舉不僅提升了原住民和農民在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同時也使他們成為莫拉萊斯的堅實支持者。
擴社會保障 大大縮窄貧富差距
莫拉萊斯主政時最重要的經濟政績,是逆轉了前朝私有化企業的舉措,並將所衍生的財政收入用於擴大社會保障,以縮窄貧富差距。受惠於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莫拉萊斯上任後手起刀落,重新將能源企業國有化。一如他所言,「我們不是一個只有承諾的政府,我們會遵循人民的建議和要求。」
2006年的勞動節,莫拉萊斯頒布法令,訂明如果外資企業拒絕承認玻利維亞對能源的控制權和分成協議,它們就必須離開。法令簽署之後,莫拉萊斯隨即派出武裝部隊和工程師,「佔領」數十個能源設備,包括油氣田、管道和煉油廠,使當時的外資企業大感不滿和無奈。
撇除國有企業在財政上的貢獻,莫拉萊斯在首個任期另對資源行業開徵新稅,以增加稅收,繼而把資源投入在公共衞生、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重要的是,新增的公共支出沒有造成財政失衡,反而成功使數以百萬計民眾脫離貧困,成為令國際社會嘖嘖稱奇的範例。2006至2018年期間,玻利維亞平均經濟增長率達4.86%(世界銀行數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更從1,000美元躍增至逾3,600美元(美洲開發銀行數據)。另外,受惠於社會福利擴張,該國用以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更下跌了19%,成功洗刷掉南美洲最窮困國家之名。
國際揚名 「地球母親的世界英雄」
莫拉萊斯不只在經濟上甚有建樹,亦致力提高玻利維亞在國際間的聲譽。2009年12月,他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發言,將氣候變化歸咎於工業化國家和資本主義模式,並堅持富裕國家應向發展中國家支付數十億美元的「賠償」。雖然美國其後為了報復上述「不切實際」的要求,削減了給予玻利維亞的氣候變化援助,但莫拉萊斯未有因此而改變反美的立場。
哥本哈根會議過後,莫拉萊斯讓玻利維亞化身成東道主,邀請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社運人士,參加在科恰班巴(Cochabamba)舉行的氣候會議。玻利維亞其後更通過《地球母親法》(Law of Mother Earth),確認地球為「實體生命」,是全球第一個賦予大自然與人類同等「權利」的法例。雖然該法例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作用,但此舉已足夠讓莫拉萊斯被聯合國形容為「地球母親的世界英雄」。
繼續閱讀:玻利維亞左翼神話終結 莫拉萊斯仍可捲土重來?(下)
相關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18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8日)《玻利維亞左翼神話終結 莫拉萊斯仍可捲土重來?》。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