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社區規劃 為何不先問問街坊意見?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公民參與要落實到不同社區,有不同的困難。天水圍宏逸區社區主任巫啟航相信要推動公民參與,需要深耕細作,把議題從社區帶到社會,最後讓大家思考香港的民主命脈。
宏逸區是典型的屋邨社區,巫啟航想從基層的關注點開始,然後把居民的思考範圍拉到整體社會,但同樣是想由下而上推動政策倡議,宏逸區面對的不單是社區連繫感不足,不少居民更對公民參與毫無認識,需要幫忙建立相關概念。

巫啟航從2014年開始接觸地區工作,當時,他以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天民台)的組織服務街坊。他說,那時想阻止天水圍區的區議員自動當選,和現時「連登仔」出來參選的想法大致相近。

巫啟航自2014年接觸地區工作,原因是想阻止天水圍區的區議員自動當選。(鄭子峰攝)

他說,「後來經歷選舉後,平台專注以地區組織的身份做地區議題。當時太green(缺乏經驗),嘗試接觸社區議題,如以『天民台』的身份跟進街市議題,天耀街市被拆變回領展街市,議題尚未完結,現時會跟其他團體一起組織街市聯盟。」

老一輩求安穩 年輕人看整體

天水圍欠缺公營街市、區內物價高,以致居民要跨區買菜的問題,困擾當區居民約十年。2017年《施政報告》表示,會在天水圍建公營街市,於是巫啟航跟天水圍街坊一起談選址,組織街坊做地區投票,談怎樣的街市才算適當,並了解街坊想有什麼設施、賣什麼貨品。

巫啟航分享,「做當年認為很『左膠』的事情,摸索到有很多地區上的議題,不是單純用選舉作為目標就可以解決所有民生問題。我開始意識到有很多部份是要有倡議,也要做動員。」

宏逸廣場承載不同的人和活動,時常會有中年女性跳健康舞。(鄭子峰攝)

與巫啟航約了在宏逸廣場做訪問,那是一塊沒有特別設施的長方形空地,卻承載了很多不同的人和活動,有小孩和媽媽玩球,有中年女性跳健康舞,有街坊擺賣鹹魚蝦米……巫啟航說後面的土地正興建泳池,而我們身處的這塊石屎地會建一個公園,他試過在這片公共空間舉辦各類活動,例如做漂書、義剪、放映、中秋晚會、四驅車比賽等,為街坊提供服務。

政府部門對宏逸廣場的管制甚少,因為土地權不一,間接開放了使用權利,但空地將會被改建成天秀路公園的其中一部份。「到時有很多公共活動不可以做,例如不能放狗,唱歌跳舞也有規定的位置。我看過規劃書,改建只會增加一些小徑,很多位置也只是添置花草,不會再有空間跳健康舞,變成公園後也不可以擺賣。」天秀路公園由康文署管理,公園外掛上橫額,列明規條限制。他認為,這正是天秀路公園較宏逸廣場枯燥乏味的原因。

若交由政府管理後反而令居民不想使用,明顯是規劃不當。儘管街坊每天使用空地,他們可知道自己有權為規劃發聲?到公園改建那刻,不能再跳健康舞,他們可知道這跟政府規劃和施政失當有關?落區一段時間,巫啟航發現年輕人跟較常留在區內的長者及主婦,對於社區有很不同的想像和需求。

天水圍至今仍沒公營街市,而由領展或房屋署外判商營運的街市,食品價格長期高於其他地區。(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老一輩傾向安穩,買菜要平,交通要方便,主要是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很多時他們要照顧家庭,解決到三餐溫飽、上到班就已足夠。但對年輕人而言,他們想像的社區就很不同,思考會多一個層次。社區是自己的屋邨,闊一點就是整個天水圍,再去到香港整個社會的前途,他們也會去想。他們眼中的社區是香港的一部份,多於只是自己住的屋邨,這是連成一線的。跟他們聊天,感覺到年齡分布的意識形態分別,比如中年女性會跟你說較為地區性的議題,街市買菜很貴、坐車不方便、地方有積水,她們的着眼點較多是自己生活的圈子。」巫啟航說。

他認為年輕人較意識到眼前的問題,不只是地區的問題。「天澤街市買菜很貴,但背後是領展問題,再延伸到規劃問題。他們說得出這些連繫,而且理解到這不單純是討論屋邨應該如何規劃,他們思考的角度較高。」故此,即使面對長者或主婦,他一直希望讓他們明白社區議題背後有一連串問題,而且他不單純是想方設法幫他們解決問題。

巫啟航認為,「可嘗試拉近思維,我們試過講領展壟斷議題。買菜貴,為何貴?港府只有小政府的角色,不參與天水圍地區規劃,令領展在天水圍可以插那麼多旗,沒有政府機構介入,促成這二、三十年都是買貴菜的命運。至於交通問題,為何當初政府規劃時沒有考慮公營公共運輸服務,只有九巴、輕鐵?天水圍區內沒什麼小巴,只有長距離的九巴。所以輕鐵一封,天水圍、元朗的人也不用搭車了。」

天水圍區內較少小巴行走,只有長距離九巴,一但輕鐵停駛便會非常不便。(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建制由上而下 街坊長期被動

到居民有了更多思考方向,才能再往前推進,但巫啟航認為,建制派在當區扎根多年,卻沒有推動公民參與。「我們眼中的社區,跟建制派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支持在天水圍北建公營街市,而且覺得有需要解決衞生問題。但以天水圍北為例,大多數區議員屬工聯會,他們的做事方式多是由上而下。對於地區上的改動,街坊很被動地知道。」

他舉例,俊宏軒的麥當勞對出要建行人路上蓋,從麥當勞到旁邊的巴士站,是相對大型的工程,但很多街坊都是在興建時才知道。「理想的方法是每個改道都由街坊去想,思考如何設計。我自己想投身議會的雛形,是由下而上、由街坊推動改變。」

要了解街坊的需求,他認為不一定要事事逐個人去問,每次開街站派相關傳單,街坊也會主動跟他講。「為何那麼久也沒有街市?為何交通路線常繞道?民怨愈高,愈感受到那議題的重要性。當區的區議員一直都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宏觀地看,跟區議會的架構有關,很多時也是被諮詢,元朗區議會很多時也是表決性通過。天水圍南的街市方案,他們也一致通過,街市的舖位、管理模式,什麼也沒商議就通過了。」

他指出,「區議會的(處事)方式,一般是政府的方案來到議會,他們只㩒掣,『yes』就『yes』。他們不會去阻撓,或較貼地就居民的需求再去提出改善。」

巫啟航(左三)出席地區政策論壇討論天水圍議題,探討區內的街市政策、社區醫療及交通配套。(受訪者提供)

讓居民同倡議 更勝「蛇齋餅糭」

巫啟航相信,深耕細作是帶來改變的必要一環,但確實很困難。「特別是在公屋區,對方會用『蛇齋餅糭』的攻勢,你跟街坊講倡議,老實說吸引力相對低。不可以說公屋區的街坊較為市儈,而是他們未接觸到這些概念,去令他們接受一個真的幫你倡議的人,而不是一個『蛇齋餅糭』的區議員。要慢慢改變後面那群年輕人,倡議的角色較為重要,我對此是有信心的。天水圍北近年才有一個較為部落式的社區,開始成熟點,之前大家也是各自為政,不管鄰邨的事,近年的氣氛才較為成熟。」

天水圍曾被稱為「悲情城市」,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相對薄弱。巫啟航觀察到,現時多了街坊互相打招呼聊天。「這跟康樂設施和公共空間多了有關,之前天水圍有很多爛地,公園又未建好,現時設施多了,體育館等硬件完善了,慢慢產生歸屬感,社區亦沒那麼壓迫。」

社區營造在他們幾個心中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實踐,透過不同的活動,讓人們了解及關注社區,再而參與帶動改變。當居民下班回到社區中,會想多跟街坊交流,會想到某個地方流連,會想起和街坊在某處的共同回憶,而不是回家就休息睡覺,這也是他們的共同願望。

除了受訪者外, 本屆元朗區宏逸其他候選人還有曹健科(無政治聯繫)。

相關文章:

【區議會選舉】素人參選缺資源零印象 如何說服街坊投你一票?

【區議會選舉】素人勝選之後 如何對抗建制派圍攻?

【區議會選舉】社區不只吃飯睡覺 危機來臨反而會增加歸屬感?

【區議會選舉】如何讓居民明白發聲不是沒用的?

上文節錄自第18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4日)《連結議會與社區 從何開始?》專題中的《由點到整體—街坊捱貴菜背後與規劃有關》。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