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言自得】八千米高峰的歷史真實
那年西藏動亂剛剛平息,旅遊蕭條,我們港大校友團在全球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大帳幕瑟縮一夜,在寒風凜冽中,蒼茫大地就只得我們這一小團人。5,150米高原上的夜空星光燦爛,但寒冷與疲憊令我們的觀感麻木,看到世間美景而不覺興奮。翌日清早,我們向珠穆朗瑪峰大本營進發。因為沒有嚮導,我們在山路上迷途,兜兜轉轉,徒步到達大本營已是下午時分。我佇立在山風習習的營地,凝望珠峰,是相逢恨晚了。
撰文:楊志剛
年輕時,我為了一句「黃山天下奇」,為了「峨眉天下秀」、「華山天下險」、「青城天下幽」,為了文人筆下的「燕京十景,西山紅葉」,我遊遍這些名山。珠峰卻因為缺少了文人的堆砌,未有山以文傳,使我在遊遍千山後才親近這座萬山之母。
凝望珠峰不單是相逢恨晚,亦是初聞其名。小時候對世界最高的「額菲爾士峰」聽得耳熟能詳,長大後工作多年,才第一次偶然聽見「珠穆朗瑪峰」這個令我手足無措的名字。一查之下,原來這個令我摸不着頭腦的珠穆朗瑪峰,就是名聞遐邇的額菲爾士峰。遲來的了解,卻讓我恍然大悟「額菲爾士峰」這個名字的庸俗不堪和背後的自大。
珠穆朗瑪峰在藏文的意思是「第三女神」。全球第一高峰被當地人民稱為第三女神,這是西藏人的謙卑和對大自然的敬愛。「額菲爾士峰」這個名字則來自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測量局局長額菲爾士爵士,他曾探測此山峰的高度,手下建議山峰以他名字命名,額菲爾士表示反對,但反對無效。1865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正式命名此峰為「額菲爾士峰」。這位爵士的「表示反對」及其後的「反對無效」,是典型英式殖民地心態和偽善,如果今天上演,會是一場國際搞笑劇。
環看香港,尤其是中環、灣仔、尖沙咀一帶滿街滿巷以英國人姓名作街道名稱,原來英國殖民地官員性喜以人名作路名,以名揚後世,連「麥理浩徑」這條郊野小徑都不放過。一名殖民地測量專家憑什麼要在全球第一峰冠上他的大名?英國憑什麼替這座位處中國和尼泊爾交界的山峰命名?
我們在珠峰五千多米的大本營被低溫和低氧弄得觀感麻木。人到了高峰八千多米會變成道德麻木。1996年,九名攀登者在珠峰遇暴風雪喪生,其中一名遇難者是日籍女團員康子(Yasuko Namba),在登頂之後下山時,她和另外三名團友被暴風雪所困而遇難。「她是這樣嬌小。我今天依然記得她手指從我手臂無力地滑下,然後鬆開。我沒有回頭望她。」這是一名生還者回憶他不顧垂死掙扎的康子,讓她在暴風雪中力盡凍僵而死。當一個人用盡了求生力量的極限,道德便會麻木。「八千多米的高峰不是奢談道德的地方。」另一位攀登者如此說。他們的故事記載在暢銷書《Into Thin Air》,作者Jon Krakauer亦是其中一名生還的攀登者,是我看過最精彩的歷險紀實書,看完該書後,我決定前往珠峰大本營。
從大本營凝望珠峰,我感受到她的召喚,亦終於明白為何雖然每年都有攀登者命喪此山,但仍然不斷有人捨命赴峰。當被問到「你為何要攀此峰」,攀登者最常引用的經典答案就是:因為該峰在此(Because it is there)。語出英國攀山傳奇英雄莫萊(George Mallory)。 亦即是說,要攀登天下第一峰,還需理由嗎?莫萊於1924年試圖登頂時在山峰高處失蹤,他有否成功登頂,成為珠峰歷史一大謎團,他亦成為珠峰犧牲者之中知名度最高的英雄級人物。
世界第一位攀上珠峰之巔的是新西蘭人希拉里(Edmund Hillary)。他於1953年與尼泊爾籍嚮導丹增(Tenzing Norgay)成功從珠峰南面登頂,是世界公認的首名登頂英雄。
要登上珠峰之巔,除了由尼泊爾出發,像希拉里那樣從南坡攻頂,另一條路線是由中國境內的北坡登頂。1960年,中國登山隊成功完成人類第一次從北坡登頂。在此之前,英國登山隊曾多次從北坡登頂,但均失敗,並公告天下:連飛鳥亦無法從北面登頂。中國的成功登頂引起西方國家質疑其真偽,因為登山隊沒有照片證明。
為何中國登山隊犯了「無照片」這樣低級的錯誤?最近上演的電影《攀登者》對這段歷史有簡短而生動的描述。三名攀登者歷盡萬難成功登頂拍攝照片之後,在回程時遇上雪崩,一名隊員連同照相機急墮冰淵,在千鈞一髮之間,隊長要抓緊隊員或抓緊照相機?他拯救了隊員,失去了成功登頂的證明。誰說八千米高峰沒有道德?
他們成功登頂的最後一道難關,是一塊幾乎垂直的五米冰牆。登山隊久攻不下,最後以人肉作梯。爬上人梯的隊員脫下滿是釘子的登山靴,踏上隊友肩上,克服了天險,但雙足被凍壞,下山後十隻腳指全被截肢。他就是被隊長救了性命但失去相機的隊員。
新中國成立以來翻天覆地進步,背後的動力根源,是二百年來西方列強對國家人民的凌虐,以及所激發出來的犧牲精神。丟失了登頂證明,被拯救的隊員深感百身莫贖,深深埋怨隊長不讓他以身報國。這段矛盾,可說是最有道德感的「以怨報德」。
中國隊第二次成功登頂是1975年。這次有備而來,登山隊帶備鋁梯以攀登五米冰牆。任務完成後,登山隊把鋁梯留在冰牆,成為著名的「中國梯」,從而讓全球千多名攀登者由北坡登頂。
《人民日報》創刊逾七十年,只出過20次號外。其中之一便是1960年中國登山英雄攀上珠峰之巔。西方對中國成功,不是質疑便是打壓。《人民日報》的號外,是對西方質疑的回應。你有你的質疑,我有我肯定歷史的真實。但隨着愈來愈多1960年登頂的細節呈現出來,包括登頂途中的記錄,以及攀登者與中外媒體訪問時所披露的細節,其描述與後來從北坡登頂人士所描述的細節高度脗合。現時世界各機構的珠峰登頂記錄中,均已普遍承認1960年中國的凱旋。《攀登者》講述了這段歷史的精彩,而其最動人之處,是犧牲。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楊志剛的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18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21日)《八千米高峰的歷史真實》,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