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創業.二】年輕港漂紛試水 香港創業環境究竟如何?
九七回歸後,兩岸交流頻繁,來香港之前,很多港漂對這座城市的印象不俗,認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法律制度完善。當他們在這裏開創自己的事業時,發現這些曾經在想像中的優勢,也成為吸引他們留港的重要因素。
金融法律 香港較佔優勢
高博現在是一家投資公司的聯合創辦人兼董事,他的公司總部在香港,團隊成員來自內地和香港。他說,自己公司的定位和香港的定位有點類似。他的投資公司主營跨境金融服務,主要負責三塊業務,第一大板塊是做資產管理,「我們的公司取得香港證監會的牌照,有自己的私人銀行服務。然後通過香港的金融中心,去投資全球的資產。」其次是保險經紀的業務和家族辦公室的業務。這些金融服務,恰恰是香港一貫領先行業。
高博介紹說:「香港回歸二十年的時候,(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提到一個概念,其實也就是香港政府對自己的定位,改革開放首二十年來,香港是中國內地資金的一個引流通道,引導全世界去中國投資。中國發展到現階段,國內實現了財富創造和積累,反而海外有很多優質的投資機遇,值得我們反過來投資。」
Kerry擁有自己的海外留學服務公司,她說香港的利得稅稅率也是吸引很多創業者的一大原因。香港擁有低稅率和簡單而具競爭力的稅制。
Kerry表示:「香港的稅率是分段式的,對每一個行業都有優勢。」即法團首200萬元的利得稅稅率為8.25%,其後的利潤則按16.5%徵稅。至於獨資或合夥業務的非法團業務,兩級的利得稅稅率相應為7.5%及15%。納稅法團或非法團業務每年分別最多可節省165,000元和150,000元稅款。「這個樣子,對每一個開門做生意的人來說是有盈利的。」
此外,香港沒有外匯管制,資金可以自由進出香港,更是私募基金中心之一,可隨時為本地和區內的創業公司提供融資服務,無疑是成立新公司的理想地點。
「香港講究契約精神和公平競爭。」 Kerry的夥伴李夢亮如是說。採訪過程中,幾位創業者都對此表示贊同。香港獨立的司法精神和完善的財金制度,讓許多創業者感到踏實。香港,在這些年輕人的眼中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市場,而且,香港註冊公司的程序簡單快捷,但是,更重要的是其完整嚴謹的法治體系,審核機制明晰。
李夢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內地,如果你在某一個地方創業投資,沒有一點背景和社會關係就很難做。比如要去某地開分公司,因為社會環境,若我的利益受損失,也許我沒有辦法去追回。但是,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法律嚴謹。當然,這也會導致條條框框約束太多,對創業有所影響,但凡事有利有弊。」
此外,香港資訊發達、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結構多元,這也是許多港漂創業者提到的優點。許許多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優勢,讓香港成為這些逐夢者選擇生根落腳的地方。即便面對慘烈的競爭和高昂的成本,但是,正是這樣一個優勝劣汰的社會,更激發港漂們逆流而上。
人工成本 什麼在阻礙創業
「我幾乎把所有創業會遇到的難題都遇到了一遍,但是,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Jack輕鬆地說出這句話。
Jack的公司HEYCOINS在2017年成立,現時公司的財政收支剛剛持平。他們公司的主要產品是研發一款硬幣回收機器,完成貨幣電子化的過程。這種科技創新類的項目,最開始需要製造硬件。「我們在兩三年間,在香港各地投放了差不多二十多台機器,而這些硬件設備,都要算在前期投資金額中。」
除了製造產品本身的成本,高昂的人工曾讓這些創業者們有所顧慮。HEYCOINS現在的團隊數目約有15人,因為人力成本高,小公司一開始已需要精簡隊伍。
團隊成員大部份是本土年輕人,Jack說:「為什麼會吸引到這些年輕人,首先你還是得給錢。香港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很大,你不能像內地或者美國企業那樣,賣夢想,這是賣不動的。你需要給合理的工資讓他們生活。」
年輕的港漂創業者也在想盡辦法突破這些難關。像Kerry的留學公司,在香港一共有六位員工,其中三位是創辦人兼核心成員。他們把文書工作和後台業務部門搬到深圳,內地員工大概有18人,大大縮減了人力和租金成本。如此一來,就可以計劃下一步在內地開設實體店。
一直以來,香港被詬病缺乏科研創新能力。香港城市大學早前發表《2018年大灣區科研創新綜合分析及展望報告》亦顯示,香港的科技及創新能力落後於廣州和深圳。其實,香港的大專院校一直擁有頂尖的學術團隊和科研能力。
城大資訊系統學系教授馬建認為,數字證明香港在基礎科研上仍有優勢,可惜大部份都流於學術層面。「雖然香港的科研學術表現不錯,可惜側重基礎研究,欠缺企業技術創新。」年輕人願意從事這方面的研發少之又少,反而是擁有內地視野的港漂,選擇在香港的大專院校學習這些專業。
例如大疆無人機乃至商湯科技等,都是從香港的大專院校走出去的,但是因為租金、生產基地和人力成本等問題,最後都沒有在香港完全落地。這是政府需要反思和重視的問題。
政府應把重心放在如何使科研創新落地,高博在接受採訪時建議,「香港每年在創科上的資金投入不足,並且不夠針對性。例如專門撥款支持高科技創業,就會有效率得多。」
港漂在香港的創業之路,有利用香港優勢也好,有克服環境劣勢也罷,他們的兩地視野,最終幫助他們完成夢想。
從零到一 自我創造高度
Kerry一頭利落的及肩短髮,身為遼寧人的她語調明快,說話條理清晰。坐在一旁的金暉是山東人,因為是80後,顯得沉穩一些。被他們稱為「亮亮」的李夢亮是一個斯斯文文的北京男孩,90後,言行舉止有異於同齡人的淡定,若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佛系」。
這三個性格迥異的港漂,機緣巧合之下湊在一起,在香港創辦了一家留學服務機構,公司坐落在佐敦的商業大樓上。他們在介紹起自己的創業過程時,都提到了「從0到1」這說法。
這源自一本被內地創業者視為寶典的書—矽谷創投教父彼得.提爾和布雷克.馬斯特寫的《從0到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秘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書中提到要在大部份人無意識扎進紅海中,開闢藍海。若運用在港漂身上,或許可以概括成他們的一大特點,兩地背景、多元視野可以讓他們看到獨特的藍海。
Kerry的公司一開始服務內地的學生來香港留學,念頭來自於自己來港求學的經歷,例如申請學校時需要準備大量文書材料,這些服務是內地許多留學中介機構不熟悉的。同時,出身於保險行業的李夢亮和金暉又可以接觸到大量內地客人,他們看到了市場的需求,這是香港中介公司缺乏的。他們把這些巧妙融合起來,正如Kerry指出:「對比香港人,我們有內地社會關係,對於應試教育的套路,我們也有更多的經驗。」現在,他們試圖避免業務同質化,目標是走向精準化和差異化,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
Jack公司的產品HEYCOINS硬幣回收機,就是在香港市場中創造的新嘗試。內地很多成熟的科技在香港還有很大缺口,若對科技創新有敏感的觸覺,可開拓新市場。Jack表示,硬幣電子化的靈感,就是從內地的電子支付而來。他們發現內地電子支付系統很完善,但是香港仍舊會用到很多硬幣,其中有一個很大弊病,就是硬幣流通導致耗損。於是,他們把內地成熟的電子化貨幣科技帶到香港。
香港市民習慣現金支付,這卻造成了社會資源浪費。政府每年都花錢鑄造硬幣,但是成本遠遠大於硬幣的面值,浪費了納稅人的錢。Jack團隊的發明正正改善了香港一直以來的硬幣損耗問題。Jack稱,他們可以說是香港第一家回收硬幣電子化的公司,這就是創造了《從0到1》提及的一個「1」。
Jack覺得,市場永遠不會飽和,「一個東西成熟之後,就會有另外一個東西出現,就像很多人詬病人工智能,憂心會導致大家失業。其實並不然,或許將來會出現更多新的崗位呢?」
很多港漂的創業項目在香港誕生及發展,完成了轉型,進一步回饋這座城市。Jack說,他們期望承擔一些社會責任,例如慈善,「我更想公司成為一家社會企業。」
這也是很多創業者的創業信仰,尤其是這群從內地來的「吃螃蟹的人」。
相關港漂創業系列報道:【港漂創業.一】留守異鄉 你不知道的港漂創業心路【港漂創業.三】深信做得好 社會就接受
上文節錄自第18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8日)《港漂創業記》,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