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四】NGO補足學校缺口 助認清自我涉獵其他範疇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上文提到,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認為,SEN學生的生涯規劃不應該到高中才做,有效的個別化計劃可以協助他們從學校走到社區和職場。融合教育在學校推行多年仍一直為人詬病,期望學校可以在支援上多作改善的同時,社區其實還有其他資源,尤其是非政府機構(NGO)可以協助SEN學生進行生涯規劃。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說:「有些NGO較為進取,他們在取得資助金額後,會專門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

承接上文︰【SEN.三】學習成績以外 與社會接軌同樣重要

有推廣傷健共融的NGO為SEN生特別設計劃,幫助他們生涯規劃,社工譚子康認為可以補回學校方面的不足。(高仲明攝)

部份追不上學習進度的SEN學生,會選在初中之後離開學校,尋找工作,但以他們的學歷及能力,要成功求職絕不容易。冼權鋒指,部份NGO會在他們讀中三時舉辦課程,教導他們見工技巧、不同場合的禮儀、如何取得適當資訊等。

「對普通學生來說,這些基本東西不用怎麼教,但對他們(SEN學生)來說,這些技巧學校不會教,但很重要,有時連填報名表也要教,對上班或下班遲到早退也要有基本的認識。NGO可能會提供這些課程,也會安排他們在某些機構試工,一年後有證書給他們,讓他們在中四可以直接離校。我們不想他們中三便自己離校,就在讀書過程中提供這些額外訓練和實習,讓他們具備這方面的技巧,一年後才走,是件好事。」

冼權鋒指,部分的技能如見工技巧、不同場合的禮儀、如何取得適當資訊等,也是SEN生需要的。(高仲明攝)

職前培訓 改善社交能力

一般來說,生涯規劃是要讓學生認識自我,認清可以有多元出路,但SEN學生的生涯規劃不止於此,他們自身的障礙,不管外人是否看得見,或多或少對他們的自信心、溝通能力、社交技巧等帶來負面影響,故生涯規劃其中一個目標,是令他們能夠在這方面好好裝備自己,再決定繼續升學或投入職場。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於2012年展開專為 SEN 學生而設的職業導向發展計劃「開創學障青年新出路」,透過職業生涯規劃及工作技能培訓課程,讓學生了解個人能力、局限和發展方向,進而認識勞動市場對求職者的要求,並掌握基本工作知識及技巧,進一步訂定個人就業目標,為投身職場或進修作準備。

有讀寫障礙的阿謙認為,NGO的朋輩小組和導師也幫助他建立自信。(高仲明攝)

該服務處與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合作的「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職業導向及職業發展效能感」調查顯示,學生在參加職前培訓後自信和心態等有明顯改善,此外,家長亦普遍認為孩子參與計劃後掌握了基本的工作知識、技巧和應採取的態度,提升了個人能力,以及改善了與人相處和交際的能力。

雖然效用明顯,但近年關注SEN學生生涯規劃的NGO仍然寥寥可數,香港傷健協會是其中之一。該會秉着和學校發揮互補作用的理念,為SEN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服務,負責相關計劃的青年發展部隊長註冊社工譚子康表示,每間學校推行融合教育的校情略有不同,很多家長反映教師對SEN學生的認知不足,學校的接納程度及提供的服務也不足夠。

「即使他們(SEN學生和普通學生)在同一間學校讀書,但思維上、心態上是否真的融合,我們是有所保留的。過往很多欺凌可能就是在這些情況下發生,而老師又是否能夠處理呢?」

SEN生在學校被欺凌的事件並不罕見,學校甚至未必知情。(資料圖片)

說到生涯規劃,譚子康認為學校受限於資源,未必可以針對性地按每個SEN學生的需要去做,NGO可以在這方面扮演一定角色。「我們的理念是協助他們作全人發展,把他們由學校帶到社區,再到職場。每個範疇都有它的限制,我們會互相配合,學校可能也有花很大工夫幫同學,但說到實習體驗,反而是在社區更容易做到,所以,我們是一個互補的關係。」

協會於2013年起展開SEN青年服務,設有四個由公益金資助的項目(有兩個已完結),主要為15至29歲的SEN青年提供生涯規劃和情緒支援服務,協助他們了解個人能力及進一步訂定就業目標,為投身職場作好準備,更會提供相應的實習工作,讓青年多作嘗試。

譚子康認為學校受限於資源,未必能針對SEN學生提供足夠支援,NGO可以在這方面扮演一定角色。(高仲明攝)

調整期望 家長不妨放手生涯規劃中,讓學生認識自我、明白有多元出路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協會因而針對SEN學生的特性,在藝術、音樂、歷奇等方面多給他們不同的涉獵和體驗機會。「我們深信他們這刻可能未掌握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但透過接觸不同的事物,他們會發現興趣所在,更可能會多作嘗試。計劃中會有同學以同路人的身份,幫助其他SEN青年。他們試了後如果發現自己做不到,也可以知道為什麼做不到,明白過後,就可以循那個方向發展。」

負責其中一個計劃的社工鄒卓霛提到,很多SEN學生學業能力較弱,可能是因為課本有很多理論,但在其他方面,例如運動、藝術、音樂,他們可以很出色。「可是,家人未必會那麼支持他們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能覺得『搵唔到食』、無前途,不鼓勵他們去做。我們鼓勵他們發展專長,讓他們更願意學習,他們也可以教其他新會員,幫助他們將來找工作。」

繼續閱讀︰【SEN.五】家長要懂放手 不能只跟傳統觀念 讀書非唯一出路

相關文章︰【SEN.一】推行20多年 融合教育真的有用嗎?【SEN.二】高中讀美術設計 卻因表達力弱只能在便利店兼職

上文節錄自第17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5日)《借助NGO 與學校互補   社區實習助融入社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