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鬼回魂:魅來世界.影評】貼地科幻主題 包裝典型殘殺戲碼
荷里活的續集電影往往新不如舊,當中殘殺片種尤甚。可幸,《娃鬼回魂:魅來世界》(Child's Play)的設定就充滿誠意,竟將超現實恐怖走向,改為貼地的科幻夢魘,敢於拋下原作系列包袱,所謂「魅來」正好語帶雙關「未來」元素。電影縱有沙石,總體仍屬水準之作,充分做到新瓶新酒,層次亦非一般恐怖片。撰文︰李美
《娃鬼回魂》元祖版最先在1988年面世,直至2017年不經不覺已拍了七集。公仔Chucky原先被懂「法術」的殺人狂附身,繼而展開一場場的殘殺戲碼,後來劇情還發展至「結婚」、「生子」,甚至有專屬「邪教」,系列無疑愈來愈跳掣、愈來愈貼近cult片。在此基礎上,遵循上述設定重拍「娃鬼」,可能會貽笑大方,此路不通。
跟去年的《月光光新慌慌》(Halloween,該系列第11部)相似,兩齣新續作的成功之處在於破舊立新。導演Lars Klevberg、編劇Tyler Burton Smith俱為新人,也為本片重拍灌注新風。嚴格而言,本片不是純粹的殘殺片,更準確說法乃是一齣「科幻片」,好使觀眾反思如果科技發展開到荼蘼,究竟人類會如何被反撲。劇集《黑鏡》、經典電影《未來戰士》等,當然亦有觸及類似命題,但本片卻以恐怖片包裝,並用上強烈方式表達,絕對別開生面。
電影雖然被列三級,但「嗜血」的觀眾不宜期望太高,因為電影不太着重感官畫面,一些理應血花四濺、殘暴不堪的重頭戲,皆沒透過特寫、近鏡等方式處理,顯得有點避重就輕。全片最「爆血」的「三級位」,甚至可能令影迷會心微笑。
只可惜,本片僅長約90分鐘,驟眼看來是想做到乾脆利落,惟編導始終經驗不足,之前僅多拍短片或遊戲創作,故掌握電影節奏未算穩定。前半段略嫌慢熱,予人拖泥帶水之感,而到壓軸情節則嫌倉促,削弱高潮戲應有的劇力,誠為美中不足之處。
《娃鬼回魂:魅來世界》的前設劇情與原作首集大同小異,講述在超級市場工作的單親母親Karen(Aubrey Plaza飾),為弱聽兒子Andy(Gabriel Bateman飾)送上被退貨的玩具娃娃(Mark Hamill配音)作為生日禮物。本片意想不到的設定,乃是「娃鬼」居然不再「鬼上身」—港譯延續了「娃鬼」稱號,某程度已不再適用。
這隻「娃鬼」不再涉及怪力亂神,背景設定是人工智能(AI)普及的反烏托邦世界(dystopia):娃娃Buddi—這是片中Chucky所屬的系列真名—不單是陪伴小孩子的玩具,更可連結某大集團的所有電器,也可進行召車服務,甚至能記下「主人」的特徵,提醒他各種生活細節。相關設定是否似曾相識?這非科幻故事的情節,現實裏的手機助理、智能家居等皆已實現,只是未如片中誇張罷了。
科技便利到難以想像的地步,會否變得失控?這是本片的切入點。世上最恐怖的,往往不是鬼,而是人心。片中Buddi娃娃為何暴走?理由是位於越南的工廠內一位即將被解僱的工人「解鎖」了該娃娃的AI晶片—結果,它不單說「錯」自己名字為Chucky,還大講粗口,看過殘殺片後更「學習」了殺人,為一眾角色帶來連場惡夢。
本片也戲謔了同期上映的《反斗奇兵4》,既將娃娃主人一樣命名Andy,又在海報惡搞後者的玩具角色,緊扣電影旨在反思人類與玩具—即依賴物之間的關係。
時下一代喜歡玩手機,就如片中小孩迷上Buddi一樣,將科技產品視為自己「朋友」,人與人之間的「朋友」反而不被重視。科技縱可跨越人際溝通的物理距離,實質上恐拉遠彼此的心。科技產品本來就是雙面刃,應否將生活控制權交予AI,本已值得商榷。
入場前,本抱持觀看典型殘殺片的心態,結果出乎意料,沒料到這是齣有驚喜的「科幻片」,反思空間不少。始終,一而再地重拍經典系列,雖反映荷里活的創作乾涸,但不代表創作人全無發揮空間。本片再次證明,只要創作團隊願意放手一博,經典招牌亦可煥發新彩,這才是值得鼓勵的「二次創作」。
上文刊登於第17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2日),原標題為《《娃鬼回魂:魅來世界》科幻夢魘 創作破舊立新》,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反斗奇兵4.影評】主旋律千篇一律 感動場面遠遜上集【巴黎最後探戈.影評】一場自私的叛逆 失去靈性的棋子【蜘蛛俠:決戰千里.影評】視覺效果悅目 命題具深意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