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導演.六】《29+1》踰越界限 彭秀慧:沒想過美國人也有共鳴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2005年,彭秀慧首個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獨腳戲《29+1》,在藝穗會一個小型劇場首演,台下觀眾雖然不多,但口碑慢慢傳開去,這套劇也移師到較大的劇院上演。時至今日,《29+1》曾經第九度公演,累積演出過百場,不只成為了彭秀慧的代表作,更是劇場界中叫好又叫座的經典作品。撰文:黃珮瑜

承接上文:由劇場走入電影圈 彭秀慧不斷求變

「由一個小劇場一步一步走,去到另一個領域,過程中很多事情都不由你預算。其實人生正正就是這樣,生老病死、好事、壞事都不由你計劃,唯有盡力做到最好,加上我自己搞創作,所有事情由我一個人『孭飛』,因此要盡力做好眼前的事。」彭秀慧說。

《29+1》後,彭秀慧愈戰愈勇,不斷創作其他獨腳戲如《再見不再見》、《月球下的人》和《Tiffany》,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獨特戲路,同時為自己打響了名堂。2015年,《29+1》十周年了,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彭秀慧認識了電影公司的老闆,對方邀請她做導演,她想了又想:十年了,也許是時候作出新嘗試了。

劇場版《29+1》所有事情都要由彭秀慧一個人「孭飛」,她更一人分飾兩角。(《29+1》舞台劇照)

劇場對彭秀慧來說可謂駕輕就熟,但執導電影則是一項新挑戰。為了迎合大銀幕這個媒介,彭秀慧首先要做的是重新編劇。

在劇場版的《29+1》中,彭秀慧一人分飾兩角——事業型女性林芷君和樂天知命的黃天樂,而電影版則是由兩名演員分開去演。另外,電影版又新增了許多角色,諸如林芷君的一班「趕deadline」的女同學、以事業為依歸的女上司、聲稱女性隨年齡增長而貶值的保險經紀等,這些改動都加強了故事的張力,更加突出女性在事業和家庭之間的兩難。

我問彭秀慧改編劇本可有壓力?畢竟《29+1》是她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別人對電影版有一定期望。彭秀慧卻說一點壓力都沒有,反而覺得過程好玩,只是順利編完了,並不代表懂得如何拍出來。「許多劇組人員看不懂我的劇本,不知道我想做什麼。」她舉其中一幕為例,林若君看黃天樂的日記,然後忽然化身成對方,還跟對方的好友張漢明對話,「許多人覺得那一幕好虛,有劇組人員在電影出街後才看得明白。我想始終舞台劇的想像空間比較大,觀眾會不斷在思考。」

看過《29+1》的人,許多都認為彭秀慧的處理手法成熟,一點也不似是首次執導,而且電影帶有舞台劇的影子,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電影一開首,以快鏡交代林若君每天由起床到出門的連串護理程序,以及運用了「打破第四面牆」的技巧,讓林若君直接對着鏡頭說話等。雖然彭秀慧第一部電影已經頗獲好評,她坦言當導演有一定的壓力和包袱:「片場內每一個劇組人員都比我經驗豐富,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別人不會當面告訴我,只會在背後批評。我也理不了那麼多,一心只想盡快完成套戲。」

第一次當導演固然有壓力,但另一種壓力可能是源自性別,畢竟電影圈是公認的男性主導行業。我問彭秀慧可感受到有形、無形的性別差異和掣肘,她想了想後說:「至少我沒有聽過別人說『你這些女人懂什麼』,這種低級歧視是沒有的,但拍攝時確實有合作不暢順的時候,我寧可相信那並非因為我的性別。」

《29+1》雖然是兩個香港女生的故事,卻令到不少男觀眾,甚至海外觀眾也深受觸動。(《29+1》劇照)

彭秀慧作為一位劇場創作演員,走進了電影這個領域,踰越藝術的界限。她的作品《29+1》同樣「踩界」,明明是兩個香港女生的故事,誰知男觀眾,甚至是海外觀眾也深受觸動。對此,彭秀慧也覺始料不及:「原本以為電影去不了上海,誰知連美國人也有共鳴。」

彭秀慧分享兩年前在美國出席Sedona國際電影節的見聞,當時一位年老觀眾對她說:「女主角很像我的女兒,謝謝你令我了解女兒。」酒會上,又有一對從事電視製作的同志戀人跟她說,這套電影令他們記起自己30歲時候的模樣,「他們感受很深,因為我的電影正正是關於忠於自己的感受,選擇走自己的路。」

她曾經說過,創作人毋須為了迎合更大的市場而去刻意改變自己的創作。她始終相信只要是好的故事、好的訊息,作品就會有吸引力。近年陸港合拍片愈來愈多,不少人憂慮這終令香港電影失去本土性和自我,她反而感到樂觀:「近年香港多了很多本土題材的電影,例如《點五步》和《一念無明》,加上香港電影發展局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年輕人有機會一嘗拍電影的滋味,做有意義的事、講非講不可的故事,我對香港電影發展還是有信心。」

從小劇場走到大舞台的經歷,讓彭秀慧明白到很多事情、不論好事壞事都不由自己預算,唯有盡力做到最好。(鄭子峰攝)

Make up: Angel MokHair Styling: Jo Lam @ Salon TrinityOutfit: MO&Co.

上文節錄自第17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8日)的《香港電影越界者》系列報道之《躁動不安的求變者 彭秀慧:由劇場走入影圈》。

《香港女導演》系列相關文章:【許雅舒】「獨立電影要開拓視野 而非遷就市場」【曾翠珊】作品顛覆傳統性別觀念 用鏡頭溫柔發聲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