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網絡成隱形大台 從文宣到現場行動(下)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過去一個多星期,很多網民每朝起床,都會第一時間到Telegram的「公海總谷2.0」查看,往往會看到有數千條未讀訊息。一路往上刷,會發現整個深夜留言從沒間斷,有呼籲民眾回家的人,有報告警方出現消息的人,有告知前線需要物資的人,有討論戰述的人……網絡動員的有趣之處是,你可以成為任何人。從文宣小組到現場「戰術討論」,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不同的行動小組,這是網絡動員的厲害—以最快丶最低成本的方法集合人力。

承接上文:【逃犯條例】網絡成隱形大台 從文宣到現場行動(上)

上文提及,公海群組管理員Johnny(化名)提到成立公海群組的源起,又言運動中沒有大台是減少了分化。今篇,我們來看看透過網絡成立文宣組的Erica,如何看待網絡動員的力量。

同溫層當然知道金鐘發生什麼事,但在天水圍的婦女還是每天煮飯湊仔,我們想動員的,是全港的力量。
Erica 25歲 文宣小組組員

最初,Erica只是和身邊的十多位朋友在Telegram組成文宣小組,她笑說像層壓式般一人拉一個進群,最後組成了50人的文宣群組。她有點自豪地說,群組已到了15個地區派發了超過一萬張傳單,傳單內容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

Erica說,落區派傳單是希望動員到全港所有力量,以民意向政府施壓。(黃舒慧攝)

網絡動員的有趣之處是,你可以成為任何人。Erica除了會落區派傳單、宣傳運動外,也參加了急救隊,在現場負責處理受傷的示威者,又同時參加了被捕支援隊,負責在示威者被捕後提供律師支援。但她做得最「落力」的,還是文宣工作。

矛盾的是,她沒有覺得文宣隊發揮了很大作用,足以令與他們持相反立場的人轉為支持他們。但是,她還是認為走出來是一種道德責任,「即使你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好廢,你也許覺得執垃圾很廢,也許覺得買幾個口罩很廢,但你都會依然去做。」

她仍然相信,只要認為是正確的事,不顧成效如何,也會奮不顧身。只要有一點機會讓一個人走出來,她也會繼續擺街站、派傳單—全因她相信今次反修例運動要動員的,是全港的力量,故要動員到社區最多的人,接觸到愈多的人,對政府施壓的力量愈大。在今次運動中,民陣公布「6.9」遊行有100萬人,「6.16」遊行更有200萬人。成功引來外國媒體的關注,也令政府從最初堅持如期二讀修例到最後「跪低」—暫緩修例,特首林鄭月娥更親自向市民致歉。這一切若不是參與人數眾多帶來的壓力,還會是什麼呢?

兩次大遊行,分別有過百萬人參與,逼使政府宣佈暫緩修例。(張浩維攝)

「當嘗試過『衝』,也試過『和理非』的大遊行,下一步我們要爭取的是社區裏的人。同溫層當然知道社會在發生什麼事,但不理的人是真的不會理。所以我們會很形式地戴口罩派傳單,有些人會因為看了某家電視台,而覺得示威者是暴徒,但他們口中的暴徒竟然是在派傳單,那就有很大的對比。」

走進社區 接觸群眾

Erica會這樣想,某程度上是因為上一次參與雨傘運動的經驗而來,「電視上的畫面不等於整場運動,因為運動有不同的部份。以往的運動都聚焦在大台,新聞只聚焦於大台的動態,變相令運動的範圍限於金鐘,出不到其他地區,像天水圍的婦女也是每天煮飯湊仔⋯⋯就是這樣,才覺得要落到社區傳遞資訊。」

在派傳單的時候,Erica也曾遇過好些人不問情由當面撕掉傳單。(黃舒慧攝)

Erica很重視網絡力量。在她眼中,網絡在這場運動中不僅傳遞資訊,還激發了不少「新行動」。例如連登討論區中有帖文希望網民集體聯署電郵至英、美、澳、加等國,提出要撤銷一眾政府官員的外國護照,又或是到美國白宮聯署,促請美國就今次修例表態。「這便是網絡的多元(功能),任何人,即使是最普通的市民,都能夠利用網絡行動,引起國際關注之餘,亦壯大反對聲音。」

她相信網絡,偏偏網絡不一定可信。正如在網絡上支持或反對聲特別大的,不一定如實反映民意。說到最後,網絡可以是一個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賴。要走進群眾,靠的還是實實在在的接觸。

其他系列文章︰【逃犯條例】未歷傘運 不識黃之鋒:中學生的政治啟蒙(上)【逃犯條例】未歷傘運 不識黃之鋒:中學生的政治啟蒙(上)【逃犯條例】職場新鮮人:傘運教曉的事 示威者進化警方亦然(上)【逃犯條例】職場新鮮人:傘運教曉的事 示威者進化警方亦然(下)

上文節錄自第16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24日)《沒有大台 如水流動的示威》專題報道中的《當網絡成為隱形大台 各自行動 互補長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