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金融】資金產品服務漸相通 影響生活和金融市場
隨着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交通基礎建設的開通,大幅縮短粵港澳大灣區內主要城市的往來時間,香港、澳門與區內九個城市間的經貿聯繫也愈來愈密切。大灣區內的人才、資金、平台等金融發展要素逐漸順暢流動,改變着粵港兩地的金融聯繫,小則便利個人生活,大則影響金融制度。大灣區金融的互聯互通體現在什麼地方?面對大灣區機遇,香港還能主動做什麼?此文章為《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報道之四
今年2月,中央公布了長達兩萬多字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當中用了頗長的篇幅提及「金融合作」。《綱要》提出有序推進大灣區內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對香港的定位是:「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此後,大灣區內多個政府不斷奔走於各項會議,為求實現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拆牆鬆綁」,另一邊廂,就有評論認為香港「政府熱、市民冷」。
金融互聯互通並不意味香港、澳門與其餘九個廣東城市的金融制度趨向相同,而是消除不同制度下的合作阻礙,例如資金、人才、市場等要素可以頻繁流動。實際上,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的概念已經悄無聲息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改變着兩地的金融聯繫,譬如帶來了貨幣種類、支付結算體系、金融市場、金融制度的改變。
環顧大灣區,現時除了港澳之外,廣東省九個主要城市裏電子支付早已盛行。根據中國央行公布的《2018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去年內地流動支付交易額高達277萬億元人民幣,較五年前增長超過27倍,成為全球最大的流動支付市場。而根據法國市場研究公司Ipsos發布的《2018四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用戶研究報告》,全中國超過8億人使用電子支付,過半數日常交易是採用電子支付。報告亦認為,香港被視為中國移動支付國際化的突破口。
港人過往礙於沒有內地銀行戶口,無法綁定電子錢包,在內地不論線上還是線下消費均諸多不便。如今,隨着內地電子錢包對港人開放,大家到內地亦能成為「無現金族」、無論叫車、用App買外賣再「無難度」。
與此同時,香港也受到這股「無現金」浪潮影響,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於2016年發出首批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即「電子錢包工具」),至今已有16家電子錢包運營商獲得牌照,包括Alipay HK、Wechat Pay HK、Apple Pay、PayMe、Tap&Go和TNG等等。
而隨着金管局去年9月推出的「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日益普及,香港電子支付在短短兩年時間內迅速發展。截至今年1月,「轉數快」已經有超過200萬用戶登記,轉賬額接近370億港元。去年年底,港鐵正式批出合約予AlipayHK於港鐵出入閘機提供二維碼(QR Code)付費乘車服務,預計明年投入服務。
雖然粵港澳三地使用不同貨幣,但隨着支付方式的改變,除了電子支付外,還有股票債券、期貨、外匯市場、保險和融資等等金融服務產業,為三地的互聯互通帶來全新格局。
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認為,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離不開三大要素:資金、人才、平台,但礙於港澳地區和大灣區其餘九個城市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和金融體系,所以跨境金融服務也會受到限制。惟他認為,儘管內地不開放資本賬,並嚴格控制資金進出,但是政府過去一直探索粵港澳三地金融互聯互通的方式。他更比喻香港和內地好像兩個車站,中間有阻隔,但政府就不斷「起路軌」,例如2002年內地推行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2011年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配額制度供海外資金投資A股,再到後來的股票通、債券通、理財通,打通不同制度分隔的限制。
「深港通」就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的例子,是香港和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合作計劃,使國際和內地投資者通過本地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系統來交易對方市場的證券。深港通開啟兩地資金的雙向流動,且個人投資者也擁有了直接跨境投資的渠道。根據深圳交易所數據,截至去年12月,深港通啟動兩年以來累計總成交額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在北向交易(香港與海外投資者透過深港通買賣深股通股票)中的佔比由開通首月的26.05%增長至44.65%。
保險業方面,由於人民幣貶值、內地優質投資產品欠缺、業界監管不嚴等,來港購買境外保險也成為內地人分擔風險的投資方式。大灣區金融的互聯互通也為香港保險業帶來巨大商機。去年,粵港澳大灣區保險保費收入約1,280億美元,佔中國總保費近四分之一。據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數據,今年首兩季內地居民來港新做保單保費便達489億港元,超過去年全年總額,佔香港保險業總新做保費比例近37%,按年飆升1.61倍。
本港保險業一直想在內地開展業務,惟至今市場仍由內地保險公司雄霸。隨着中國銀行保險業在中美貿易談判之際進一步開放,外資保險公司有望進一步擴大內地市場。而根據《信報》5月27日引述消息報道,內地當局擬採用先行先試方式,容許本港保險業在大灣區設立保險客戶服務中心,建議客服中心宜選址在深圳前海、珠海橫琴或廣州南沙等地區,保監局及港府正研究建議。
跨境保險產品涉及問題複雜,包括產品設計、承保、理賠、支付和外匯管制等問題,此外還涉及兩種政治經濟體制,以及多種貨幣。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認為,以「電子平台」的方式進軍大灣區將會是新路向,此舉能夠妥善處理資金跨境流動的問題,毋須擔心有人利用來走資,產品亦受到香港法例保障。例如香港保險業聯會(保聯)提出「大灣區醫保通」計劃(醫保通),透過互聯網向大灣區居民銷售合規的醫療及危疾保險。計劃先由保聯成立電子平台,大灣區居民可在平台上選擇不同公司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又可與區內優質醫院結盟,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他希望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與保監局聯手,積極與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溝通,早日促成合作協議。
上文節錄自第16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0日)中的《經濟融合非失自我 制度差異助顯港優勢》。
《香港01》周報有關大灣區的文章:【大灣區航空.一】港深珠澳機場一體化不是夢【大灣區】如何讀懂大灣區規劃 學者:香港不是全然被動【大灣區】在《綱要》下探索香港 「強強聯合」成解讀大灣區關鍵【大灣區】中港融合下的香港未來 青年如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