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醫生.三】舊症自然增長多 人手分配冇補底

撰文:林立勝
出版:更新:

除了增加醫生,人手分配及強化工作效率也是醫管局不能忽視的管理問題。醫管局每年會就醫院展開的不同服務,以「年度工作計劃」編配人手,可是繁瑣的行政程序令顧問醫生疲於奔命。公立醫院顧問醫生協會副主席王紹明坦言:「好想幫前線睇病,但另一邊要開會拿錢,否則出年會無人手,(弄到)自己好像精神分裂。」(《顧問醫生為體制把脈》系列報道之三)

要了解醫管局的管理問題,可先由顧問醫生為部門爭取人手面對的困難入手。公立醫院顧問醫生協會主席羅振邦表示,每次要求增加人手時,醫管局均要求部門「交新功課」,也就是說如果醫生人手多了,相應服務究竟能增加多少,但這十年八載,醫管局甚少有其他措施處理部門「自然增長」的工作量。所謂「自然增長」可分為數量性及複雜性,羅振邦解釋,門診新症很可能需要跟進治療,然後在五至十年後再發現新問題,形成新症不斷增加,舊症沒有減少的情況。這類個案沒有統計亦無法計算,醫管局不會因此給予額外人手,變相令部門醫生的工作量持續膨脹。

另一方面,隨着醫療技術進步,以前不能醫治的問題現時也要處理。羅振邦舉例,骨質疏鬆過往沒有藥物治療,現時便可以治理,而認知障礙亦有一些藥物可以使用。除此之外,由於醫療質素要求愈來愈高,就連病人同意書的內容亦趨複雜,醫生需要花更多時間解釋清楚。他指出,無論是新症跟進或是個案複雜化,都沒有衡量標準,「過去三年門診系統累積儲了更多病人,會否多給一個醫生?沒有這回事。」

羅振邦指每次要求增加人手時,醫管局均要求部門「交新功課」,但這卻甚少有其他措施處理部門「自然增長」的工作量。(鄧倩螢攝)

除了「自然增長」外,還有「遞增工作量」,羅振邦解釋: 「其他部門如果投了新的年度項目來做,病人增多了,有時候要找我的的部門幫手,但對我的部門來說,新增的工作量不夠一個醫生名額,可能是0.1、0.2或0.3個,醫管局不會因而多給我一名醫生。這類情況難以準確量化,但『夾夾埋埋』便很難有足夠人手應付。」醫管局因應各部門不同情況和需要,評估和分配人力資源,但過程繁複,而且涉及各聯網、醫院部門專科,爭取人手並不容易。

羅振邦以其部門為例,指過去十年需要兼顧其他部門的洗血服務,每年只增加了數個護士,「頭幾年還可以(應付),但十年之後(工作量)已經很重,醫生人手卻未有補充」。他說,自己花了很多功夫,才為部門爭取到一個醫生名額,「好像要好不開心地和它(醫管局)拗,不應該是這樣的。」他續舉例,病理科的門診病人多,病情又複雜,需要做更多的項目化驗,當醫院同時又開展其他服務,變相加重實驗室負擔,但由於「冇數計」,人手沒有增加。

王紹明笑言,顧問醫生需要配合醫管局的「遊戲規則」以爭取部門人手。(林立勝攝)

王紹明笑言,顧問醫生需要配合醫管局的「遊戲規則」,現行機制是根據編制安排人手,另一方面就是展開新服務,爭取更多人手。他打了個比方,若一個部門由80名醫生運作,十年間人手不變,但工作量每年卻增加10%,主管便要每年度橋爭取人手,然而推出「新服務」某程度是「搵自己笨」,因為增加人手是要以承擔額外工作量為代價,最終變成惡性循環,當工作愈做愈多時,幾年後便會流失掌握了新技術、年輕當打的醫生。

「作為部門主管,要負責醫管局每年的人手分配計劃,加開病床、手術節數等,全部都是增加新服務或工作量才可以加到人手。」羅振邦直言,近一兩年顧問醫生對於人手資源的分配方式日益不滿,期望醫管局能夠首先「補底」,意思是當分配醫生人手時,並不是要求部門交「新功課」,「『底』(部門人手)已經好弱。分多一個人給我,但要用來交『新功課』,那原來已難以應付的工作有誰做。」王紹明再為「補底」概念解釋,即使當下醫生人手不足,未能為所有部門分配更多人手,但可以考慮輪流為各部門優先增加人手,以應對「自然增長」的臨床需求,「至少有希望加人」以紓緩原已沉重的醫療工作。

捱義氣須有意義

門診增加、「補底」等等都需要醫生,十個煲九個蓋,如何處理得了那麼多問題?眼見人手難於短時間增加,羅振邦希望可以透過改善醫管局的文化來紓解醫生短缺的壓力。他批評,醫管局只是追求數字效率,實際上病人不斷在醫管局系統內流轉,成為眾多部門的「人球」。他認為這個情況有很大改善空間。「我不介意睇多兩個症,工作量多,但我樂意見到病人情況改善。我只是介意為睇而睇,有的病人根本沒需要送到我們這邊診治。捱不是問題,最不願意做的是沒有結果的工作。」

羅振邦批評醫管局只是追求數字效率,希望可以透過改善醫管局的文化來紓解醫生短缺的壓力。(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他補充,較早前煞停的醫院認證計劃是另一個反映醫管局只從數字判斷效率的例子。這項計劃於2009年推出,目標是透過多項指標量度醫院服務質素,冀能促成院方提升質素及對病人安全的保障。然而計劃重程序而無視人手緊絀問題的弊端早就表露無遺,使醫護人員怨聲載道。羅振邦從顧問醫生的角度指出,他們準備的功夫與得到的改善,根本不成比例。

醫管局另一為人詬病的問題是「開會文化」。羅振邦直言,開會不是問題,但需要有確實的結果,以完善醫療服務幫助病人。他說,過去六年都要負責行政工作,他管理的內科及老人科部門較大,有超過100名醫生,此外,他還是協調醫院臨床服務的副行政總監,同時在總部擔任部分委員會的主席,各種範疇的行政工作已佔去其八成工作時間,只餘兩成時間診治病人。不過,他並不覺得這些行政工作廢時失事。「如果將行政工作仔細來看,也是直接與病人服務有關。例如工作小組與急症室有關,很多時候開會是商討如何協調處理病人,令工作更暢順,更恰當地照顧病人。這類型工作算是臨床,還是行政?」他說,純粹的行政工作事實上不算多,例如部門人手升遷、面試等,而決定購買醫療儀器、病房裝修及設計,這類行政或多或少與病人的服務相關。

醫管局開會文化涉及到每一年的「年度工作計劃」,有醫生花了不少心血提議計劃,可惜卻因過程複雜,而未必有成果。詳情可參閱下一篇文章《【顧問醫生.四】醫管局架構擁腫 年度計劃難創新》。

【專頁】醫療百病叢生 是時候改變了

上文節錄自第16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6日)《增醫生須開新服務 主管怨如飲鴆止渴》。

相關文章:【顧問醫生.一】組織協會站起來 盼醫管局細心聽【顧問醫生.二】海外醫生再爭議 人手問題老大難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