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 ‧ 三】覺醒青年由紅轉黑 年輕人從理想跨向現實?
民進黨的失能與反覆,不只重甩了支持者一巴掌,也讓曾經參與太陽花時期各類社運抗爭的青年,成為網絡上被嘲諷的對象,所謂的「覺醒青年」,被視作包裝着「進步覺醒」外觀,實則遭意識形態綁架與政黨惡鬥所利用的工具。2016年民進黨全面執政後,「覺青」慢慢由紅轉黑,成為各種負面標籤的代名詞。
承接上文:【太陽花學運】藍綠依舊控制大局 說好的政治新生態呢?
由覺醒漸漸覺悟 從理想走向現實
民進黨的失能與反覆,不只重甩了支持者一巴掌,也讓曾經參與太陽花時期各類社運抗爭的青年,成為網絡上被嘲諷的對象,所謂的「覺醒青年」,被視作包裝着「進步覺醒」外觀,實則遭意識形態綁架與政黨惡鬥所利用的工具。2016年民進黨全面執政後,「覺青」慢慢由紅轉黑,成為各種負面標籤的代名詞。有人翻出一段學運時新聞台訪問的片段,記者在立法院外圍採訪一名抗議學生:「《服貿協議》是什麼?」受訪者愣了片刻回答:「我不清楚詳細內容。」一問一答換來斗大的新聞標題:「為何反服貿?民眾搞不清」,似乎坐實外界對「覺醒青年」的質疑,彷彿從洪仲丘事件到太陽花學運時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社會運動與訴求,都是盲從跟風的假象,一旦激情褪卻,只剩下一句句「徒留形式」的口號及標語。
愛高舉「我是人、我反核」的旗幟,卻不知道電從哪裏來;貼上「台灣國」或「獨立建國」的貼紙,高談民主與國家主權,卻無視獨立的代價與現實的處境;認為投給國民黨的人是「智力測驗」未通過,面對民進黨卻變得政治冷感……各類的標籤與污名,讓「覺醒青年」被定義為「盲目反對國民黨卻不知思考」、「雙重標準」、「跟風唱高調」下的產物,而非對議題有真正清晰的理解或核心理念。這些標籤或許不盡客觀公正,卻難以扭轉「覺青」在大眾眼裏的刻板印象,徹底變成了負面詞彙。從網絡上發聲崛起,再從網絡上漸漸黑化,成為被嘲諷批判的對象,這股由「覺醒世代」的年輕人燃起的火種,也由年輕人自己撲滅。有些聲音認為,對於「覺醒青年」的攻擊,是來自那些從未認同過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人在長久壓抑後的反擊;另一派的意見認為,從柯文哲與韓國瑜的高支持度可以看出,當初那批「覺醒青年」們,確實出現了不同路線的分歧。
覺醒青年的概念太模糊廣泛了,用一個刻版的標準來檢視並不客觀。
「覺醒青年的概念太模糊廣泛了,這其中包含了很多種不同面向跟訴求的族群,用一個刻版的標準來檢視並不客觀。」曾積極參與太陽花學運,在第二波攻佔行動中進入立法院內抗議、現為主張法律究責壓力團體「台灣永社」理事的鄭光倫認為,雖然外界將太陽花學運後關心政治的年輕人都戲稱為「覺醒青年」,但這樣的說法太過粗糙,難以完整體現出年輕世代的轉變。「2013年洪仲丘事件爆發時,確實有大批年輕學生,從政治冷漠轉而開始關心公共議題。但像陳為廷、林飛帆、魏揚等太陽花學運領袖,其實早在2008年就開始參與各類的社會運動,他們有更明確的政治取向跟理念,但他們都被外界一起匯整成太陽花時冒出來的『覺醒青年』。」
他指出,這些太陽花學運的中堅份子在馬英九政府時期就參與社會運動,反中、反國民黨的立場堅定,對自己的政治理念也早有雛形,即便歷經民進黨上台後的「慘狀」,其核心思想也不易改變,仍然將國民黨與中國大陸視為威脅台灣主權、民主、自由的第一假想敵。這些青年領袖致力於這些理念的倡議,在年輕族群中也發揮着一定影響力,但近來網絡上仍出現許多批評聲浪,認為這些青年領袖的支持者們只在乎抽象的理念價值,卻未能深入了解議題的癥結所在。例如因危險性的考量及環境保育反對核電;基於「民主、自由」的追求主張台獨、敵視中國大陸;源自基本人權的平等保障,支持婚姻平權;落實轉型正義清算國民黨等。他們訴諸的是打破舊有體制的「進步價值」,但現實上廢核後缺電該如何解決、台獨或與中國大陸對抗的方法及後果,則未必會在考慮範疇。
「怎麼做到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應該這樣做。」——「覺醒青年」們聚焦的是較高層次的普世價值,實際的執行方式則屬支微末節,只要不與遵循的價值相違背即可。也由於信仰太過堅定,他們通常無法進行有彈性的溝通及某種程度上的妥協,既是普世價值,就應高聲疾呼,沒有曖昧不明的空間。因此,如韓國瑜及柯文哲等在兩岸、平權、環境永續等問題上刻意模糊甚至取態相反的政治人物,大多得不到這類「覺青」支持。相對於「覺醒青年」,另一群年輕人表現出的卻更似是「政治上的覺悟」,在太陽花時期看透了國民黨威權迂腐的本質後,緊接着迎來的卻是民進黨同樣令人失望的表現,讓他們厭倦了兩黨「假藉各種政治口號,行藍綠惡鬥之實」的輪迴。這些年輕人依舊關心政治,在價值理念的選擇上,也與「覺醒青年」們沒有太大的差異。他們仍希望能保持台灣的主體性、依然認為「人權、民主」等問題很重要,但他們更傾向於「務實地」解決問題。
在民進黨慘敗的檢討聲浪中,有民進黨籍的立委在節目中淚訴,在蔡英文的妥協下,民進黨的台灣價值正一點一滴地流失、主體性也瀕臨消散,才會導致民心思變。但如此沉重的抨擊並未獲得網友們的支持,反而批評這些「理想份子」面對台灣各種不同的意見與聲音,從未想過如何取得支持、怎麼在民主社會學會在妥協中茁壯,只想着高舉理想的大旗高呼「不是一步到位的勝利我不要」,而這種天真蠻橫的想法才是失去人心的主因。鄭光倫分析,洪仲丘事件後「覺醒」的年輕族群,是基於各種不同的理由而踏上街頭,有人認為政府的做法過於蠻橫;有人因「服貿」的黑箱程序違反民主精神而感到憤怒;有人認為「服貿」會影響台灣人的生存空間;當然也有一群人是單純受到社會氛圍的感染,覺得應該投入社會議題表達意見。他們踏上街頭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相較之下,反中、反國民黨的情節就沒那麼強烈及堅定,也容易隨着時勢的轉變更換不同立場,而首先面對這種轉換衝擊的,自然是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掌握地方跟中央的執政權,立法院又是你佔多數,不罵民進黨難道要去檢討國民黨嗎?」鄭光倫說,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國民黨已失去了話語權,全黨顯得孱弱不堪,藍綠鬥爭的激烈程度其實下降很多。失去以往兩黨間針鋒相對的戲碼,媒體更多聚焦在政府政策的實施方式與影響上,年輕人也更細瑣地檢驗受託付的民進黨究竟能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答案在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中似乎顯而易見。
系列其他文章:【太陽花學運 ‧ 一】從覺醒到覺悟 台灣青年的「轉型」之路【太陽花學運 ‧ 四】意識形態戰失效 藍綠卻仍在彈老調
延伸閱讀:【雨傘運動‧一】從希望到失望 香港青年的沉寂與落寞【雨傘運動.二】如何帶給年輕人新希望? 民主派欲振乏力【雨傘運動.三】香港的政治困局? 年輕人該悲觀以對或樂觀以待【雨傘運動.四】民主為何而生? 香港青年難以轉變的身分認同
上文節錄自第15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18日)《太陽花學運五周年 從覺醒到覺悟 台灣青年的「轉型」之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