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彼得原理面世50年 升職諷刺變成公司真理
企管世界的理論不多,主要從實戰中領略,因人、時、地而異,但有一條經典原理屹立不倒五十年。1969年,管理學家Laurence J. Peter出版《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這本書賣足五十年,年年登上暢銷書榜。彼得原理是指在一個組織中,每個人總會晉升到不能勝任的職位。
在原有職位上表現出色的人,會晉升至高一級的職位,如果此人繼續勝任,進一步晉升,這步伐不會停,直至此人到達不能勝任的位置。彼得原理告誡我們,企業的悲劇在於每一個職位,最後被不勝任的人佔據。
如果員工分開兩種人:「做到嘢」和「做唔到嘢」,部門最高主管一定是「做唔到嘢」。若這些人「做得嘢」,會升職,停留不動的話,證明不再「做到嘢」。即是說,公司內全靠一群尚未達到不勝任職位的人支撐着,只有這些人「做到嘢」。但這現象是短暫的,因為「做到嘢」的人會被嘉獎,獎品是升職,升吓升吓,升至不能勝任的位置。
彼得原理有如黑色喜劇,彼得先生當年不知有心或無意,這個恍似笑話的企管定律擊中打工族的內心,產生歷久不衰的認同感,諷刺變成真理。彼得先生的笑話在辦公室卻不是笑話,各位望一下周圍,本來可在低一級職位展露才華的同事,如今卻要掙扎求存。曾經才華四射的人,一步步變為欠缺自信的平庸人。這是雙輸局面,不稱職的部門主管找不到工作的樂趣,士氣沉下去,對公司來說,失去一個本來優秀的人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打工族拼命向上爬,管理層慧眼識英雄,一群良好意願的人各自作出以為英明的決定,最後悲劇收場。
彼得原理走紅五十年,證明我們未找到走出這困局的方法。走出彼得原理困局,有兩個非常明顯的方法。第一、學習。勝任與否,不應是永遠的問題,當事人可以學習新技能,由不勝任變成勝任。這個人以前展露過一定的才能,包括學習能力,否則不會被晉升,此時可以照辦煮碗,邊學邊做。但邊學邊做,談何容易。在不同崗位,學的東西層次不同,人的學習能力亦有限,有些東西就是難學。這並非取決於是否有決心,很多事情有決心也未必帶來成果。相反,學習帶來成績,結果是再被上級看中,再升職,直至升到不稱職的位置。
第二、放棄升職。做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極限,知所進退,可進而不進是能者的智慧。以上的說話講出來動聽,古今中外,有幾多人做到?我想了又想,未遇過。在很多公司,不升職代表欠上進心或懦弱的行為,往後前途「似咁」。即使心裏想過,但說不出口,況且拒絕升職加薪,原因是自己看透全局,不似是上策,難以向家人朋友解釋。
我信人性,人性在利益誘惑面前表現軟弱。打工族的利益遠超名譽和金錢,從第一日知道不進則退,向上爬是硬道理,一下子顛覆思維,難過登天。噢,我想到一個自我降職的例子,不過,這位朋友在不勝任的位置做到精神崩潰,差點沒命後才作出變動。對,出動到條命,才看到真相。
打工族走不出彼得原理的宿命,因為我們有一個永恆盲點:將來是過去的延續。這個人在這領域做得出色,在這領域的上一層,也會做得出色。管理層考慮升職決定,不會馬虎,細心分析各種可能性,但照樣犯錯,證明這盲點的厲害。加上人性的自私,在不勝任的位置上,我們非但不會提出向後退,反而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做出連串核突行為。
在升職的例子中,將來不是過去的延續,因為每次升職,我們都失去熟悉的東西,須面對陌生的東西,包括遠離我們能力範圍的技能。很多時,較高職位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我們根本不在行。升職思維不是直線,可以是曲線。有些人在下面做得好,上到上面做得不好;同樣道理,也有可能有些人下面做得不好,升到上層反而做得好。即是說,一個人有可能勝任較高的職位,而不能勝任較低的職位—做上司叻過做下屬,不過,我們需要另一個企管原理來解釋這怪象。
上文刊載於第15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4日)《刀槍不入的彼得原理》,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蔡東豪《企管人文》專欄文章:【蔡東豪專欄】忙錯了會出事 最弊上司最忙【蔡東豪專欄】升上管理層危機四伏 朋友一夜變下屬該如何處理?【蔡東豪專欄】老闆照搬管理書理論 打工仔噩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