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協議】美重啟制裁 特朗普終撕去偽裝 伊朗人靈活抵抗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以「史上罕見的後果」威嚇伊朗,而伊朗亦聲言若美國敢開戰,戰爭將會由伊朗作結。一輪隔空對罵後,特朗普在上周一(7月30日)卻突然表示樂意無條件與伊朗展開會談,不過伊朗已表明在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定後,雙方對話只是癡人說夢。這場「口水戰」的背景是,美國針對伊朗工業及金屬產品的制裁,將於周一(8月6日)完全恢復,是美國退出核協定後首場實質攻勢。
對於美國恢復制裁,伊朗威脅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屆時將波及佔全世界35%海運石油的運輸,對全球能源供應影響重大。另外,7月26日,兩艘從沙特阿拉伯出發的運油輪,在也門對開的曼德海峽(Bab-el-Mandeb)遭飛彈襲擊,事件是由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組織(Houthis)所為,普遍被理解為伊朗在美國制裁生效前施下馬威。
歐盟「防衛法規」 抗衡美國制裁
伊朗核協定之存亡,要看協定國能否維護伊朗的經濟利益,其中歐盟的回應尤為重要。自2015年核協定簽訂後,伊朗對歐盟出口急升約6倍,而歐盟公司亦多有在伊朗投資,僅法國道達爾(Total)這一家企業就在伊朗有近50億美元的能源業務。
歐盟曾向美國為其境內註冊的公司申請豁免於制裁之外,卻遭拒絕。為保護對伊貿易,歐盟試圖將美國制裁加入「防衛法規」(Blocking Regulation)的框架,以阻止歐盟公司屈從於非歐盟地區的管制,包括制裁及有關罰則。歐盟早在6月已通過將美國各項制裁加入「防衛法規」框架,如無意外,會在制裁正式實行的同一日生效。
美國對伊制裁的「撒手鐧」來自於「二級制裁」,此做法將規管範圍擴展至非美國註冊的公司,禁止其對伊貿易。
由於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不少非美國公司都要透過美國的銀行系統交易,使美國政府有很多方法懲罰違反制裁的外國公司,例如凍結資金、高額罰款等等,阻嚇性甚高。歐盟的「防衛法規」正是要保障歐洲企業免受美國的「二級制裁」影響。
「防衛法規」在1996年美國對古巴禁運時設立,最終換來美國的政治妥協,承諾不對歐洲公司採取行動,法規並未真正派上用場。不過,在歡迎外資並身為石油生產大國的伊朗,制裁牽連的公司極多,與當年古巴的情況迥異。即使歐盟真的懲罰執行美國制裁或罰則的公司,但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只會面對一個幾乎不容考慮的選擇:要跟美國還是伊朗做生意?如果企業首先中止對伊貿易以避風險,歐盟縱有「防衛法規」抗衡美國,亦無濟於事。
伊朗重陷美國制裁之中,無可避免;歐盟、中俄則會盡力反對,以維護核協定。各國都已清晰表態,普通人該怎麼辦?
美國退出伊朗核協定後,伊朗官方貨幣里亞爾(Rial)兌美元匯價大跌,12萬里亞爾才換到1美元,相對於年初4萬多里亞爾換1美元,幣值暴跌近三分之二。
幣值大跌,貨比錢貴,很多伊朗商家都不願意將貨品出售,因為以貨物換得的金錢根本不能保值。而且與進口有關的貨物成本愈來愈高,加上制裁逼近,今天把貨物賣出,明天就可能無貨可賣,而手上只剩下價值不斷下跌的貨幣。因此,自6月以來,伊朗首都德黑蘭就不斷有商販罷市罷賣,要求政府穩定里亞爾匯價。
物質匱乏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伊朗政府於是以各種方法禁止外幣離境,但此法卻令外貿商人的經營更為困難。另一方面,伊朗仍然維持官方指定匯價的制度,至今兌換價仍然維持在4萬多里亞爾對1美元,與上述的市場價格差距極大。一般商家幾乎不可能透過官方匯價換得美元,只能靠民間市場。官方匯價助長貪腐,使有門路的人能牟取暴利。然而,美國制裁更禁止任何人大額買賣里亞爾,伊朗的外匯問題將更為嚴重。
幣值大跌,令外國貨可謂「有錢難求」。所謂的外國貨,不僅指名牌手袋等奢侈品,還包括不少生活必需品,其供應短缺使普通人生活極為困難。
藝術學生用的專業文具被停止入口;大學教授不能入口實驗器材,研究計劃只得付諸東流;年輕人想要了解世界時事,在網上訂閱《時代雜誌》也無法付款;飛機零件難以取得,維修困難,亦會加大意外的可能;經高度提煉、污染較低的燃料不能入口,大城市霧霾閉日;若有天災發生,外國團體籌足款項,卻無法將之用於受災的伊朗人身上。如此種種,在制裁中可說司空見慣。
雖然人道物資在制裁範圍以外,但外匯交易受限,令物資入口障礙重重。因為藥物短缺,「有病不能醫」的情況甚為常見。有時候,醫院更會要求病人家屬自行去外面搜購所需藥物,此時只能依賴黑市交易,價格高昂之餘,藥物真偽莫辨,易令無辜病人受害。
然而,經過40多年制裁,伊朗人早已習慣困難生活。不少從事黑市業務的「中間人」亦應運而生,以應付各種物資短缺。有不少人開地下書店,將外國的書籍或雜誌偷運入境,德黑蘭的大學生都熟悉這些門路;甚至連小孩子要求父母買玩具,也懂得要去找黑市商人。制裁下的生活雖然處處受阻,但伊朗人亦能通過民間變通應對,將影響盡量減輕。
企業蒙受損失 基層員工恐丟飯碗
制裁除了影響平民生活,更可能令商業機構損失慘重。伊朗除能源出口外,更盛產手織地氈及開心果。以往在制裁下,兩者都堆滿貨倉。一位僱用超過5,000人的地氈生產商,就說其對美出口貨品佔總生產的兩成,加上制裁造成的貿易阻礙,預計要大減生產量。他認為,全國至少有一半的地氈紡織工,在制裁生效後要「另作打算」。
外國企業亦難倖免。法國能源公司道達爾的行政總裁潘彥磊(Patrick Pouyanné)直言:「如果我們繼續投資伊朗,道達爾將不能進入美國的金融世界。我們的責任是要保護公司,因此要離開伊朗。」雖然他說可以循以往做法,為其公司在伊朗的數十億能源投資向美國申請豁免,不過他認為獲批機會太低,還是撤出伊朗避險為上。
其他大企業亦決定「止蝕離場」:世界航運公司龍頭丹麥馬士基集團(Maersk),早在5月決定撤出伊朗;法國標緻車廠(Peugeot)將會減少在伊活動,並計劃最終完全撤離;德國西門子亦會停止接收來自伊朗的訂單;美國波音公司也取消了與伊朗航空公司簽訂、總值達200億美元的飛機銷售合同。連俄國最大的鋼材生產商俄馬鋼(MMK),亦中止了對伊出口。雖然美國制裁仍未實施,但從各大國際企業的反應看來,其威懾甚重。
美歐嫌隙日顯 歐盟保自身利益
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便一直受制於不同程度的制裁,抗壓力甚高。在伊朗核協議的爭議上,美國的單邊主義完全得不到國際社會支持;如今制裁重啟,縱然會令伊朗有一段難捱的過程,但在歐盟、中國及俄國的合作維護下,不排除伊朗核協議可以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維繫下去,而這只會進一步減弱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地緣影響力。當然,這最終仍取決於歐盟的實際行動,以及美方會否直接或藉以色列等盟友,對伊朗做出更多挑動行為。
不過放眼當下,如今局勢的另一個結果,則是歐盟從今次事件中更理解到自己的利益不能單靠美國,而要自己維護。
自二戰以來,歐洲多國都一直依從於美國建立的世界秩序,以之為符合所謂「全球利益」的和平框架。然而,美歐嫌隙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日益突顯,特朗普上台後的一系列單方面舉措,諸如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在北約軍費負擔上大做文章,又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歐盟國家加重關稅等,都使歐盟漸漸醒覺到其實美國一直以自身利益為先,現在特朗普只不過是不再掩飾而已。故此,歐盟利益實要歐盟自己來守護。在伊朗核問題上,歐盟放棄跟從美國,只是一個開始。
上文節錄自第12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6日)《美國重啟單邊制裁 特朗普終撕去偽裝 伊朗人靈活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