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香港5G發展「龜速」 智慧城市成奢談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審計署最新報告揭示,政府推行的全城Wi-Fi計劃進度緩慢,上網速度亦跟不上實際應用需求。(VCG)

「如果5G做得好,其實政府不太需要着緊Wi-Fi。」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真地說。他解釋,發展城市Wi-Fi固然重要,但Wi-Fi易受干擾、穩定性低,在室內作民用或商業用途較為合適,如果5G應用廣泛、接收良好而且價錢相宜,5G才是一座城市公眾地方的通訊支柱。

截至3月底,本港提供公共Wi-Fi服務熱點為50,939個。政府自2007年起,花逾4.05億元推出為期10年的「香港政府WiFi通」,因熱點覆蓋地點不多,政府遂在2014年8月與公私營機構合作,推出通用「Wi-Fi.HK」品牌,讓市民及旅客可連接至香港國際機場、旅遊景點、商場、大學及專上學院等Wi-Fi熱點。

政府先後在2016年《施政報告》及去年發表的《智慧城市藍圖》提出「Wi-Fi連通城市」,承諾會在2019年底或之前逐步擴大「Wi-Fi.HK」覆蓋率,並將連線速度提高一倍,達到每名用戶每秒三至四兆比特。(政府宣傳片截圖)

在政府自行建立熱點及公私營合作兩種營運模式互相配合下,免費Wi-Fi覆蓋率大幅提升本應令人鼓舞,可惜不論數量還是質量仍強差人意。據審計署上月底公布的調查,3,087個政府Wi-Fi熱點中,有1,171個(38%)不達標,下載速度低於每秒3Mbps,另有10個(0.3%)熱點無法建立Wi-Fi連線;無法建立連線的「Wi-Fi.HK」場地比率由2015年的5%(9個)增至去年的13%(37個)。數量方面,擴大「Wi-Fi.HK」覆蓋範圍的進度相當緩慢,計劃自2016年中開展至去年12月,熱點只由17,000個增加3,339個達至約兩萬個,與終期目標的增至34,000個相比,存有明顯差距。全球流動數據傳輸量在過去數年持續上升,流動通訊服務需求亦有增長,當香港仍在推動全城Wi-Fi時,世界各地已揭開5G序章。

英中韓5G頻譜就緒

第一代流動通訊技術(1G)早於1983年出現,一直發展至今天的4G,現時4G網絡速度為100Mbps,而即將出現的5G網絡速度較4G提升10倍或以上,至少可達1,000Mbps,能短時間內傳送大量資訊,因此5G與4G網絡相比,速度更快、容量更大。以下載電影為例:1G只可用作語音通訊,故不能下載電影;2G下載電影所需時間需以日計算;4G需要約兩分鐘,而5G只需八秒,能為大眾帶來極速上網體驗。

除了網速之外,5G網絡技術更將帶來徹底的範式轉移。4G技術以移動互聯網應用為主,主要供用戶間通訊;而5G憑藉高速移動傳送及流動,可向物聯網拓展,實現萬物互聯,因此5G在應用層面亦愈見廣泛。物聯網即把物件通過感應器連接至互聯網,讓使用者從數據源獲取資訊,可實現交通監察系統、無人駕駛汽車、空氣質素監察系統、智能家居系統等智慧城市項目,因物聯網的裝置連接至中央系統是需要高速地傳送大量數據,5G成為發展智慧城市及物聯網的首要條件。

5G除了可讓用戶有全新的娛樂體驗之外,最重要是可結合物聯網,令網絡全面與生活融合。(視覺中國)

通訊局及商經局在上周三(2日)就指配3.4至3.6吉赫頻帶內的200兆赫頻譜,作5G頻譜及頻譜使用費展開公眾諮詢,料最快明年底拍賣,局方預計本港可在2020年推出5G通訊服務。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稱,港府一直等待國際電訊聯盟(ITU)在2019年提出整個5G頻譜編配後,及早向電訊商發出5G牌照,更稱是次諮詢為緊貼脈搏的「前哨工作」。但在世界的另一端,英國早於4月初完成頻譜拍賣,意大利及澳洲亦相繼在明年推出5G服務,方保僑不禁反問:「為什麼英國做到香港做不到?ITU所制定5G標準是技術範疇,製造商(電訊商)可通過軟件微調,是不需政府配合。」

事實上,ITU在2015年無線電通訊會議上早已建議3.5吉赫及700兆赫頻帶作為提供流動通訊服務,提醒各國政府應騰出600至800兆赫的額外頻譜,以應付預計2020年後5G面世後的需求。中韓等多個國家早已騰空頻帶先試先行。

韓國電訊公司KT,已率先在今年2月平昌冬季奧運期間展示5G的實際應用,包括智慧城市、5G轉播、人體辨識及4K串流等。(VCG)

英國已在今年4月完成5G頻譜拍賣,四大移動通訊商一同參與,總共花費 13.56 億英鎊(約146億港元)投得頻譜。英國技術策略委員會(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亦撥款予格拉斯哥、布里斯托、倫敦等主要城市推行智慧城市試驗計劃:如在格拉斯哥推行「未來城市示範」(Future Cities Demonstrator)計劃,試行道路監察管理、實時資訊和流動應用等智慧城市元素。反觀香港,港府在去年3月才制定釋放頻譜的建議及準備5G諮詢工作計劃,時至12月初就三條頻帶作5G流動服務向業界收集意見,半年後的今天才進入公眾諮詢,估計要再等兩至三個月,局方才會就第二批頻譜的指配方式作公眾諮詢。不論韓國還是英國,5G測試已進行得如火如荼,這難免叫人懷疑,究竟局長口中的「等待」,是理由還是托詞?

方保橋強調,5G是香港能否升級為智慧城市的關鍵。(高仲明攝)

從3G到5G 從領先到落後

方保僑直斥,香港5G發展「慢到無眼睇」。他解釋,5G的前期部署非常複雜,其網絡密度比4G高百倍,需要多10倍的基站,因此預計鋪設網絡的工程時間較長,如按政府所言如期在明年底拍賣,再向電訊商發牌,他預計5G要到2021年才可在香港落地,「其實那麼遲發牌,變相不給時間業界部署,大家一齊等,結果只是遲上加遲。政府一日不發牌,一日難以改變問題。」

訪問中,方保僑重複「太遲」不下數十次。他指出,過往3G及4G剛起步時,基於香港人口密集、大廈林立,不少國家通訊商也會來港測試網絡服務表現,但今非昔比,當全球甚至本地的電訊商已摩拳擦掌,港府仍未指配5G頻譜,遑論可在公眾地方進行測試。香港推出3G及4G流動網絡的時間較早,近乎與技術面世的時間看齊,為什麼5G卻瞠乎其後?方保僑認為這些均是政府官員思維保守所致,只要當5G技術未見成熟,政府便不作嘗試及準備,不再進取換來的不單是市民損失,更是建設智慧城市遙遙無期。

官僚制度令香港由市場導者變追隨者,其實今年就應發5G牌,讓大家先測試及調整,現只能在實驗室測試,影響香港流動網絡服務競爭力,都不用談什麼智慧城市。
0

智慧城市 5G舉足輕重

「如果智慧城市沒有5G技術配合,其實也得物無所用。」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指,智慧城市需要極大訊息傳輸支援各種通訊及收集數據,5G是必須的基建。創科局於去年年底提出《智慧城市藍圖》,當中有不少項目需要高速傳輸大量實時數據,如2021年開始試行在路口設置感應行人及車輛的智能交通燈系統及使用遙測感應裝置監察空氣污染。若政府能盡快落實5G,不單可為市民提供一個極高速的通訊服務,許多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措施均可以實現,可惜的是《智慧城市藍圖》仍着墨於提供Wi-Fi,只稱「香港已經為在2020年商業推展5G服務及應用準備就緒」,但對具體執行隻字不提,忽略了5G才是智慧城市基礎的設施,窒礙智慧城市發展前景。

《智慧城市藍圖》提出利用創新科技,包括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感應器等,在不同領域例如交通、醫療、環保、教育等推出措施,將香港建設成為智慧城市。(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莫乃光認為,本港5G發展落後,自然拖慢業界發展及汲取經驗,降低國際競爭力,但最直接受影響的還是市民,「我們公道一點,其實許多地方如新加坡也不是100%Wi-Fi覆概率,始終技術有限制。但如果5G成功普及化,我們對Wi-Fi的需要會愈來愈低,起碼大家不用到處連接,不用煩啦!」但他補充,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因公共Wi-Fi始終免費;但5G能否普及與頻譜及收費有關。

頻譜供應 主宰5G發展及收費

按《電訊條例》和《無線電頻譜政策綱要》的頻譜管理指導原則,頻譜須經市場主導模式或獲政府指配而取得,獲頻譜者通常可持頻譜15年。但據過往數字,拍賣金額接近天價:如2013年3月的頻譜拍賣中,四所電訊商投得在2.5至2.6吉赫頻帶內合共50兆赫的無線電頻譜,在香港進一步發展4G服務,頻譜使用費總額為15.4億港元,平均為每兆赫3,080萬元,較2009年為相同頻帶進行的拍賣價格高出約80%,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增加的成本或要由用戶分擔。

「政府有頻譜有價,為什麼不收(錢)?電訊商既然有錢,又怕什麼(高價競投頻譜)?」莫乃光無奈地形容,頻譜如「土地」,而頻譜拍賣形同「高地價政策」,本港現時應用於電訊業的頻譜已全獲指配,而5G即將面世,當「土地供應」不足,電訊商自然對接下來的頻譜趨之若鶩,爭相投標推高價格。

莫乃光指,如果有電訊商「囤地」,數據價格或攀升,受影響的終歸是市民。(羅君豪攝)

在莫乃光眼中,頻譜供應少,一切源於政府規劃出錯。「如要發展5G,通訊局需要『收地』,但卻不夠勤力,直到2020年『土地供應』仍無期,反而其他地區卻一早處理編配好。」他批評,政府過往未有積極回收用量低的頻譜及亞視的模擬電視頻譜,後者交由香港電台接手,遲遲未能重新調配及重組,僅計劃於2020年底終止模擬地面電視服務後將頻譜轉作流動通訊用途。

頻譜屬有限的公共資源,隨着流動數據應用急速增加,如何分配和管理這些珍貴頻譜,及令它們發揮最大成本效益,變得最為重要。為了避免市民捱貴價,莫乃光建議政府檢討價高者得的頻譜指配方式,如從投標入手管制價格,以換取電訊商提供價錢相宜及優質的服務,他笑言這是有點「天馬行空」,但這卻是保障消費者的方法。

自由市場的代價?

無可否認, 香港推動創科意識及網絡基建的不足,早在免費Wi-Fi落後中反映出來(VCG)
黃錦輝慨嘆道:「電訊商在5G前期經已作大量投資,5G上網貴也是無可避免。」(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美國通訊業商會(CTIA)在4月發表研究報告《Race to 5G Report》,指中國在5G準備程度領先全球,其次為韓國、美國和日本等。在2016年,儘管當時內地步入4G時代僅有三年,三大電訊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全面發展4G僅得兩年,但當時已經視發展5G為國策。CTIA報告分析指,內地明確提出在2020年落實5G目標,積極廣設基站、開放及分配頻譜供業界使用,三大運營商已在不同城市設立5G試點:如中國移動已在北京、雄安、深圳等12個地區試行5G網絡和示範應用,期望明年可作商業用途,後年完全推出市場,5G在政府的主導及業界的配合有序推進。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中大工程學院外務副院長(外務)黃錦輝認為,內地政府的主導與其一日千里的5G進程不無關係,反觀港府只採取積極不干預的政策,任由頻譜價高者得,他慨嘆道:「電訊商在5G前期經已作大量投資,5G上網貴也是無可避免,除非政府自己保留頻譜作發展之用,但到時又要再諮詢,免得被指公器自用。」香港面對如斯進退兩難的局面, 歸根究柢是政府只顧所謂市場自由,未有對頻譜交易進行適度規管,及視互聯網為商品而非必需的公共服務所致。

商品還是必需品?

聯合國促進表達自由特別調查員Frank La Rue在2011年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交報告,指互聯網擴大表達自由的權利,促進其他人權發展,因此認為上網權(Right to Internet access)屬人權。但事實上上網權概念於近20年前已出現,愛沙尼亞政府早在2000年認為互聯網是生活的必需品,展開互聯網擴展到鄉郊計劃,務求令免費WiFi無處不在,當中包括沙灘及森林。

現時,全球有逾20個國家如哥斯達黎加、法國及西班牙將接觸互聯網列為人權或公民權利。上網之所以成為權利之一,一方面基於互聯網屬公共空間,連接至互聯網是確保人可以透過公共空間交流資訊與觀點及參與社會事務;另一方面,互聯網已取代傳統電話服務,成為主要的通訊設施,必要程度好比水和電力。因此各國政府也不遺餘力正視及糾正這種使用互聯網不平等及剝削,而政府看待互聯網態度也主宰着人民生活及社會發展。香港5G規劃起步遲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不爭分爭秒地編配資源,只會與智慧城市失之交臂,創科的鴻圖大計亦只淪為空談。

上文節錄自第11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7日)《5G落人後 奢談智慧城市》。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