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墟市.三】水貨客充斥上水 墟市承載社區理念凝聚氣氛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水貨客、藥房、自由行、行李箱,令上水成為近年來其中一個內地旅客集中點,也為市民帶來了生活的不便和社區的變遷。有居民直言社區中的怨氣大了,小店人情味不再,但也有居民希望能為社區帶來點活力,在北區墟市節中帶來上水的其他可能性。

【區區有墟市.一】街頭擺賣的多元想像 過關斬將難現墟市景象

【區區有墟市.二】東涌物價交通費高 墟市能否和領展街市抗衡?

步出上水港鐵站,映入眼簾的行李箱愈來愈多,路面熙來攘往,拉着行李箱的旅客步伐急速,正在前往各大商場及藥房。當中有多少是水貨客不得而知,但他們顯然不是本地人。沿着狹窄的路面走約五分鐘,轉角走進去,來到了石湖墟,彷彿踏進了平行時空。

3月25日,北區墟市節舉行當天,早上天色陰沉。預定開檔前約一小時,主辦人和一眾檔主已到達上水石湖墟天光墟外,物資和貨物已經準備就緒。此時,太陽開始從雲層中露面,漸漸能感覺到體溫在上升。然而,場地仍然未開放,眾人只好在外默默等候食環署人員開閘。距離墟市開檔約15分鐘,眾人開始焦急起來,主辦人之一的連瑋軒告知一眾檔主,已聯繫食環署職員,原來他們忘記了前來開鎖。

北區墟市節由差不多十個團體合辦,早於去年9月起,北區墟市試驗計劃開始,分別在上水石湖墟及粉嶺聯和墟舉行,雖然已有數次的舉辦經驗,但還是靠多個團體及檔主的努力,才得以成功落實。

墟市,除了提供另一個購物選擇外,也讓街坊得以一家大小開心趁墟,背後承載着主辦團體和檔主對於北區的感情,也讓他們透過墟市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手工藝品和理念。墟市當天的主題,就是檔主的故事。

上水居民Tiffany Tsang希望墟市可以改善區內的氣氛,凝聚社區。(李偉軒攝)

主婦分享手工藝品 渴望得欣賞

「我在上水住了多久?嘩,我想至少20多年,近30年了。」49歲的檔主Tiffany Tsang是家庭主婦,說話時語氣爽朗,她相信墟市能重整區內的凝聚力。「墟市,墟市,以前趁墟一家大小都是一件開心的事,這裏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地方,讓我們共同合作去做一件事。」她看着上水的變遷,對於水貨客影響當區居民生活感到無奈。「近年來這邊的怨氣開始愈來愈大,這些墟市可以在區內感染大家,知道區內不是只有不開心的事。」

「以前住上水,感覺真的很靜和舒服,現時看到這樣的發展,超級不開心。以前我們都很重感情,會和商店老闆聊天,逛街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吃東西是為了吃那種感覺。現在的商場店舖不會着重這種關係建立,你是誰根本不重要。租金令一切都改變了。」

Tiffany對手工藝品有興趣,希望在墟市中跟其他居民分享,在去年第一次舉辦天光墟時已有參加北區墟市,主要出售皮革手工藝品。「最開心的當然是有人買我的東西,但有人欣賞已經很開心。」

她坦言第一次開檔並沒有盈利,生意額只有約200多元,但沒有因而感到沮喪,過程中能和朋友一起準備,墟期中有朋友前來探班,她已很高興。後來她開始賣其他多元化的產品,這次就加入自家製的飲品沖劑,已有人預先訂貨,希望能跟更多人分享。

阿喜的布袋背後有個本土故事,當年的車衣工廠妹得以再展手藝。(李偉軒攝)

工廠妹施展車衣手藝 賺取滿足感

在Tiffany旁的檔主同樣充滿活力,已62歲的阿喜(化名)笑臉迎人,看到有人前來便主動聊天。她賣的是看起來平凡的帆布袋和小錢包,但原來每一個都大小不一,背後藏着一個本土故事。這些布料原來是來自一家本地麵粉廠用來盛放麵粉的布袋,阿喜從粥品店的紙皮婆婆取得布袋後,清洗乾淨,再視乎其乾淨程度,裁縫出一個個背包袋和錢包。

客人稱讚阿喜很厲害,她卻笑說這十分簡單,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1960、1970年代時人人都是車衣女工、工廠妹。」她11歲便開始車衣,現在退休後閒時也會車衣,算是消磨時間,更培養出一門手藝。「要找布料,要洗,要曬,要熨,要裁,要車,其實賺不到多少錢。」她笑說。

說起自家產品,聽得出她有着一份自豪感。「也有街坊跟我說,這種幼拉鏈不太好用,所以,我之後就多加一元買這種粗一點的,拉得順暢點。」她對自己的產品不是沒有要求的。「現在這樣車袋就不是工廠啦,也可想想圖案如何會好看點,是有技巧的!」

平日她會把袋拿去寄賣,賺少許滿足感。「出來做檔主是很開心的,我都已一把年紀了,等政府的生果金又未輪到我,難道真的不用賺錢嗎?」她希望賺少許錢飲茶,雖然當天開檔三小時,才賣出了三個袋,只有幾百元生意額,但她還是很滿足。「其實,我是想更多人能用這些袋,手工做的也不一定會很貴,在外面,其他人每小時賺50至60元人工,但我想更多人重視環保。」恤衫、窗簾布等也是她車袋的材料,物盡其用。

Amy當天出售進口的有機朱古力,希望同時分享她對素食的看法。(李偉軒攝)

年輕人推廣素食 墟市成創業試點

除了不想浪費自己數十年手藝的阿喜外,也有年輕人把墟市當作創業試驗場,把自己的理念跟上水街坊分享。三年前開始食素的Amy,這次是從澳洲完成打工假期的體驗後回港擺檔,主要希望和大家分享素食的概念,賣的都是天然食品。

「我三年前因為讀書緊張,病得很嚴重,看醫生多次都未能根治,後來自己看書,發現減少吃加工食物,多吃純天然食品,便能健康。自己開始改變飲食習慣,身體開始好起來,故想和大家分享素食。」她感嘆,香港食素的餐廳和食品店本來已很少,她回港後發現之前吃過的幾家素食餐廳都已結業,外出吃飯難以找到沒有肉的餐單。

在這次墟市,除了出售一些進口的有機朱古力、無麩質(Gluten-free)意粉等健康食品外,她更做了些無蛋奶的蛋糕跟別人分享,希望更多人知道素食品也可以很美味。

她平日也有透過Instagram和Facebook,與別人分享素食餐單和食譜等,她認為墟市除了可以加強地區聯繫和歸屬感外,也可以讓不同的人分享他們的理念或是手工製品,故她很支持地區性質的活動,希望之後可以參加更多墟市。

在墟市中,只要願意聆聽,檔主們十分樂意分享他們的故事。當天除了攤檔外,還有DIY手工工作坊、現場剪髮等服務,讓街坊一展所長。

步出天光墟,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又現眼前。

上文節錄自第10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23日)《區區有墟市》。

其他區區有墟市文章:

【區區有墟市.四】讓「午夜墟」地攤「見光」 推動墟市助扶貧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4月23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