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辦公室識朋友攻略 真朋友不應在公司找?
如果錄低同事之間在電梯、走廊的閒談,在另外場合播放出來,同事會忍俊不禁,為什麼這麼假?假至大家覺得沒事,同事之間的連繫點到即止,真正的朋友不會或不應該在公司尋找。美國民調機構Pew做過研究,12%打工族與同事建立緊密關係,十個之中,只有一個。
歸屬感是與生俱來的原始天性,每個人都需要,問題在於我們在哪裏建立歸屬感。當然,辦公室以外也可以建立歸屬感,例如居住的社區,居民有共同利益,理應可成為朋友,但事實是我們每日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工作以外的時間全歸家庭和休息。這情況在香港愈見嚴重,以前上班交通用一小時,匪夷所思,這種事情只在外國發生,近年香港上下班交通用兩小時屬「碎料」,因此,香港人的社區是上班的地方。朝九晚七,加兩小時交通,每日一半時間奉獻上班。這是純粹數學,這麼長時間在辦公室,結交朋友應該最就手。
最應該做的事我們偏偏不做,點解?最近在電台聽到一個有意思的分析,為何內地中年女人鍾情跳廣場大媽舞,但香港中年女人不跳?原因關乎歷史和文化,內地人的近代社會結構重視群體,由居住到工作,以單位行先,衣食住行都欠缺私隱。相反,香港人自小養成獨立性格,你有你,我有我,跟一群不太熟的人公開跳舞,沒可能。這分析頗有道理,不時聽到內地人與同事聯群外遊,香港人甚少約同事出外旅遊,公司畀錢除外。香港人擁有異常的獨立性格,最合適的辦公室人際關係是自己顧自己。我亦聽過有人義正辭嚴地解釋同事之間應該保持「Professional Distance」。Professional這個字一出,大家立即卻步,這樣做是否Professional?我們未必弄得清什麼算是Professional,但跟同事太熟絡,彷彿不夠Professional。當工作和私人關係糾纏不清,所有界線變得模糊,的確麻煩。
應該做的事總帶麻煩,因此有些人做到,有些人做不到,事後自圓其說,指出其不妥當。從實際角度(每日十小時接觸)到功利角度(跟喜歡的人共事得心應手),同事應該同是朋友,關鍵是怎樣做。與別人產生連繫是不用學的技能,但總有方法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是在充滿壓力的辦公室環境。形容辦公室的氣氛,最常用詞語是冰冷,因為Professional的感覺應該是冰冷的。冰冷環境不利發展人際關係,把冰山劈開的工具是熱誠,但過分熱誠嚇怕同事,在辦公室結交朋友的關鍵是適量的熱誠。換句話說,辦公室的熱誠不是聲勢浩大的行動,也不需要周詳計劃,太計算反而弄巧成拙。其實,這種熱誠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在辦公室以外出現,我們不當是一回事,在辦公室內出現,我們加倍留神。可以易地而處思考同事需要怎樣的關懷,我們最希望有需要的時候有人伸出援手。因此,錦上添花不用爭住做,察覺到同事需要幫忙的時候出手相助,是建立關係的好開始。重點是察覺得到,同事的求救訊號可能微弱,同事也明白Professional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敏感度,對人及對自己,知道公司發生什麼事,以及自己在公司的位置。
問同事私人問題可能產生尷尬,但一句「你好嗎?」可以神奇地開門。當然是在合適的空間,因為同事需要感到安全。關懷可以升級至同情,近年我們經常聽到「同理心」,原來同事之間有很多相似地方,你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同事之間的關係不是零和遊戲,同事之得不代表自己之失,雙贏不是沒可能。願意打開自己,同事也會除下面具。
很多人認為結交朋友不用學,太多考慮變得虛假和計算,我不同意,辦公室的環境複雜,Professional這個字的威力揮之不去,刻意反而是良策。同事之間的關懷,不是nice-to-have的質素,在困難的競爭環境,同事真誠一點,團結一點,很多時代表贏和輸的差別。
上文刊載自第10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3日),原題為《怎樣在辦公室結交朋友》,現題由編輯所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蔡東豪專欄《企管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