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人在內地.六】業界看跨境安老:開了大門小門未開

撰文:黃雅婷
出版:更新:

林正財原是兒科醫生,加入靈實醫院多年,在政府初設安老事務委員會時已參與委員會工作—時間眨眼便過,如今他已是靈實協會的行政總裁、安老事務委員會的主席,政府早年頒授銅紫荊星章給他,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組織新班子,亦邀請了他加入行政會議成員。文:黃雅婷 攝:鄭子峰、吳鍾坤(此為香港老人在內地系列之六)

林鄭月娥去年向中央述職時,建議中央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醫療、教育和安老服務,以方便在內地居住和工作的港人,她坦言即使目前政府已對內地港人提出多種可攜式福利,但依然無法打破港人對內地醫療的不信任,所以在大灣區引入港資管理的醫療服務,可能更便利港人需要;同樣地,人口老化是中港兩地的長遠問題,因而亦鼓勵港資的安老業界能在大灣區發展。

「的確,隨着大灣區、蓮塘新關口與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兩地的交流和距離將大大拉近,將來到內地養老的長者只會愈來愈多。跨境安老很快也就變成了需要好好規劃的題目—首先是福利的可攜性,除綜援金和生果金外,香港現在亦把長者院舍津貼擴展到內地,然而醫療券只有一間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可以使用;現時香港政府的買位服務也只有在兩間港資老人院中推行—到底應否再做多一點呢?這是接下幾年應好好商榷的問題。」林正財坐在他於靈實的辦公室中說道。窗外陽光正濃,總部面對着寧養院,整條靈實路都靜悄悄的,與市區醫院人滿為患的模樣不同。

一個沒有遷徙意識的城

香港目前是大門開了,小門未開,最重要的是把關節位做好,他接着說。

「香港有一個很特別的特點,就是香港是一個城市,一個從未有經歷過因退休而遷徙的特別行政區。如果你走到世界各地去:在美國,人們一說退休就會去佛羅里達,澳洲的阿得萊德省正打算打造成退休之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去那裏退休,就連國內如海南省和珠海亦有這樣的定位—當人慢慢變老,隨着氣候和生活方式遷徙在世界各地是十分常有的事,可是香港只是一個小城,我們從未有遷徙的概念,加上歷史因素影響,我們自成一角,既沒有省份的概念,亦不會視內地為退休養老的地方。」林正財補充道。

香港的市民自是精明的,市民的腳就是最好的投票,長者對中國有沒有信心,願不願意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作賭注,政府對跨境長者的關懷足不足夠,看看近年申請「廣東計劃」的人數之低已可見一斑。林正財說:「市民的意識形態我們沒得改變,社會環境千變萬化,很難斷定未來,但我知道香港的醫療機構和NGO對內地發展都很有興趣,而這力量最先在商業中發生,像1990年代香港的工廠北移—對商家而言,他們沒有社會的負擔,只會本着商業計算決定下一步,所以我認為跨境安老的主導權其實在商界的手中。內地的安老和醫療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商機,像梁錦松的公司早年已在內地收購許多大醫院和醫療單位—他們這樣一班商家其實是跨境安老的推動者。」他認為,在福利上提高居住內地港人的津貼,可能會令市民有所誤解,認為當中涉及政治因素,想把長者往內地遷移,進一步引起公眾反感。

「如果我們走得比市民快,那未必是一件好事。」林正財總結道。

然而,香港傳媒或政黨把安老問題提了千萬遍,從居家安老到院舍問題,一宗又一宗的社會慘劇,黑心院舍惡名昭彰,可見本地安老問題早是被蟲子蛀爛的壞蘋果,加上土地不足、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缺少社區照顧員又把長者的晚年生活推至水深火熱之中,偏偏跨境安老成為各界的禁忌話題,長者心中對內地的觀感有保留,那些被迫於內地生活的長者恍如遺民,唯有領着比留在香港生活更低的福利,擔心身體出現問題,又日日夜夜惦掛香港親人。

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曾於院內對香港院友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院內的香港長者主要擔心遷居內地後健康起變化,長者定居內地後最大憂慮是內地的醫療制度。院長莫思傑說:「他們怕在緊急需要救援時,沒法在內地醫院得到即時的醫治,加上現在的香港的醫療福利不過境,他們認為自己不足以應付內地的醫療費用;其次就是長者的心態,他們大多覺得過了境,到了大陸就遠了—那道距離不是物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最後,我想長者其實都巴不得子女天天在身邊,就算在香港時家人已經很少看望他們,但其實他們也一樣希望可以住得近一點,那樣家人就會多一點探望他們。」目前院內的香港長者有七成年紀已為80歲以上,當中8人屬於單身人士,終身未有配偶,而當中8人在香港與內地都沒有親人。院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人比例超過一半,共有167位(共300個宿位)。

香港理工大學耆年健康護理中心總監及副教授梁綺雯說,國內目前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其實不多,社會上提供的認知障礙症服務亦很少。她建議市民如打算跨境安老應於退休前開始部署,等到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時再回到內地安老可能並非最好選擇。

「我們常常提倡健康智能,希望鼓勵人們在做一個與健康狀況有關的決定時會去參考資料和數據,但目前大多數的長者都不知道內地生活的情況,甚至不明白國內的醫療制度,所以無論是商界還是政府和社福界,其實都應主動提供跨境安老的資訊。簡單如長者到了內地,他們是什麼人呢?是外國人還是本地人?他們的保險和醫療福利到了內地之後會有什樣的變化呢?這些問題幾乎沒有人敢答的。」

梁綺雯嘆道,香港的安老問題不宜假手於人,她認為跨境安老未來的發展再好,也只應是長者的一個自由選擇,不應被視作解決的方案。

上文節錄自第10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12日)《在那裏歹活,不如在這裏好死。長者跨境生活的記錄》。

《香港01》周報【跨境安老】系列相關文章:【香港老人在內地.一】深圳鹽田老人院 88歲的自律與自由【香港老人在內地.二】位於半山對着海灣 深圳有間黃金花酒店【香港老人在內地.三】「天天求生,時時可死」的別墅主人【香港老人在內地.四】夾在兩城的「教育戰線」們【香港老人在內地.五】跨境安老好不好?地區工作者與老人對談錄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