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獄中點唱17年  葉韻怡︰是他們改變了我

撰文:何郁慧
出版:更新:

「再會了又再等,一百六十六小時,怎麼長,長得似,似是十世紀相加……」輕快的旋律,正是香港電台節目《萬千寵愛》的主題曲。每逢周日黃昏六時十五分,許多在囚人士都會伏在收音機旁,為的就是一周一會,傾聽他們心目中的天使—節目主持人葉韻怡的甜美聲音。

葉韻怡主持的《萬千寵愛》旨在服務在囚及更生人士。(吳煒豪攝)

166小時是怎樣的概念?不說不知,原來這首廣播多年的節目主題曲,是由來自石壁監獄的囚友作曲填詞親譜。未有這份詞,葉韻怡也不知道他們的心事。時針滴答滴答,坐牢的日子是如斯漫長困苦。葉韻怡本來並不為意社會上有這群聽眾,直至17年前的某一天,她意外收到一封來自監獄的點唱信,自那天起,她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唱片騎師—她走出了直播室,走遍了全港的監獄,更走進了在囚人士的內心世界。

由她主持的《萬千寵愛》是一個長壽節目,開播至今已經17年,對於在囚人士而言,這接近兩小時的點唱節目是他們的專屬空間。直播室內,葉韻怡的案頭堆滿了在囚人士親筆撰寫的點唱信,信裏的字密密麻麻,有些是藉點唱向同囚送上祝福,互相激勵,「我哋要如期出冊,出面再見」;也寫上自己的心底話,譬如平時親友探監難以啟齒的深情剖白,「對不起,讓你失望傷心,我承諾今後不再犯事了,你要等我。」葉韻怡每星期都收到許多這樣的信。17年儲下來的獄中信裝滿了20個A4紙箱,接近四萬封;紙箱沉重,也不及信內文字的分量重,這些年來葉韻怡一封也沒有丟棄。

「有更生人士跟我說,那個時段彷彿貫穿了時空,好像空間限制和鐵窗的阻隔都不復存在。」葉韻怡也同意,有時候赤柱的囚友會點唱給荔枝角收押所的朋友,壁屋監獄的又會問候其他懲教所的同囚,監獄外的親友也會打電話上節目道出心聲。大氣電波所凝聚的人情溫度,穿透了監房的牆,加上葉韻怡聲線甜美,更容易感染聽眾。

除了收到在囚人士的來信,葉韻怡還收過不少他們親手做的畫作。(吳煒豪攝)

囚友來信互勉 啟發新節目

「其實我本身性格好男仔頭,覺得自己不會做到那種很柔情的,需要萬千情感去支撐的那些音樂節目。」葉韻怡入行時本來做醫療和飲食節目,跑跑娛樂新聞,嘻嘻哈哈就過了一日,怎也猜不到自己會這樣深情讀信,一讀就讀了17年。

節目的緣起要追溯至2000年,那時葉韻怡為一個音樂節目《黃昏點唱樂園》做替工。有一天,她發現辦公桌上有幾封信,信封沒有郵票只有郵戳,她滿是疑惑,究竟是哪來的信啊,「那個年代都沒什麼人寄信的了,大家都用電郵嘛。」她憶述,一拆那些信封,發現裏頭都是一些像牛油紙般薄的信紙,一讀之下才發現是來自監獄的,有在囚人士希望點唱給「倉友」聽。當下的驚訝讓葉韻怡意識到,社會上有這群被人遺忘的聽眾,於是她決定在節目上讀出這些來自不同監獄的點唱信。隨後數周,葉韻怡收到的信愈來愈多,在桌上堆成一座小雪山。

她坦言,是一班在囚人士帶動自己。看過一封封的獄中信,葉韻怡開始明白在囚人士的所思所想,原來所謂「更生」,並不是只有出獄後的工作機會,還需要在獄中悔過時給予的鼓勵與理解。不過,當時電台管理層看到葉韻怡接二連三讀出在囚人士的信,卻顯得格外擔心,「當時的管理層重複了好幾遍,『畢竟他們是一班犯過法的人,我們會擔心』,他們暗示我不要再讀了。我亦曾反覆思量,究竟有沒有需要擔心呢?但其實根本沒有啊,他們沒有叫我做犯法的事,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覺得他們都是聽眾,而大氣電波是公平的,不應該剝削他們的權利啊。」好在她夠年輕反叛,一再反問「點解唔得」,長時間的抗爭與理論,管理層也服了她。當時台長楊吉璽全力支持她,甚至容許她開一個全新節目,定位服務在囚及更生人士,《萬千寵愛》就是這樣在葉韻怡的固執堅持下孕育而成。

他們沒有叫我做犯法的事,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覺得他們都是聽眾,大氣電波是公平的,不應該剝削他們的權利。
葉韻怡
每一封信都滿載情感,曾經有在囚人士一周寄出了59封信,盼在空中留言。(吳煒豪攝)

鐵窗內的他們受過法律制裁後,靈魂與肉身同被囚禁,自尊瓦解。「我們以前一直都有寫信出去,卻往往石沉大海,偶爾有DJ會讀信,不過讀了一次就沒了。我們也因而標籤自己,覺得我們是這類人,所以他們才不讀吧。但是葉韻怡不止讀出了一封,還持續的讀,這個消息慢慢在監獄之間傳開了,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蘇蝦至今仍然記得,她在2000年服刑期間開始收聽葉韻怡的節目,本來她沒有聽電台的習慣,但《萬千寵愛》卻成為了她往後撐過牢房生活的支點,「因為我覺得她是撐我的,這個節目是為我們而設,所以一定要捧場!」

蘇蝦是個性格爽快不婆媽的人,所以每當扭開收音機聽着別人的故事或收到朋友給自己的點唱,往往只覺煽情肉麻,但隨後每當聽到囚友姓名一一在節目讀出,那聲聲的慰問恰似寒冬晨光,「聽到點唱被讀出的話,我們都會大叫,成個監倉震晒,隔籬倉都會聽到。」

一個「天使」的誕生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在囚人士都喜歡稱呼葉韻怡做「小天使」。她並沒有僅僅視《萬千寵愛》為一個純粹的電台節目,她還走訪全港所有監獄探望在囚人士,有時還回信給在囚朋友勉勵他們,結果連懲教署都在2003年委任她為「更生天使」。被人叫作天使,葉韻怡到今日還會覺得不自在,事實上她覺得,這17年來遇到很多更生人士,見證一個個有如電影情節的人生經歷,反而讓自己有所體會和成長。

葉韻怡直言,現在身邊很多好朋友都曾犯過嚴重罪行,但其實她以前也跟普羅大眾一樣,身邊沒有釋囚,法律上的罪與罰也距離自己很遠。有些人會提防有案底的人,甚至不信任他們,這位天使初次接觸囚犯時內心可會道德審判,甚至感到害怕戰兢?葉韻怡說曾經的一次經歷就讓她反思良多。

葉韻怡沒有將《萬千寵愛》視為一個純粹的電台節目,她走訪全港所有監獄探望在囚人士,結果連懲教署都在2003年委任她為「更生天使」。(吳煒豪攝)

有一年,她去了赤柱監獄出席懲教署的活動,席間有一位男子上前跟她說:「韻怡妳好,我經常聽你做節目的。」葉韻怡當下才發現,原來面前這位男子,就是當日震驚香港社會的「屯門色魔」。他主動跟自己握手,手握過了,葉韻怡的思緒卻非常混亂,一點擔心油然而生,「案發時期,自己年紀還很小,還需要爸爸接送回家,當時我也非常關注這單新聞,報道刊登了很多疑犯的拼圖。而他跟我握手之際,我滿腦子就浮現了那些拼圖,拼圖、拼圖、拼圖,那種混亂的感覺持續了一分鐘。」不過,她卻沒有放棄和對方持續聊天,始感受到其實對方已經改過了,人也很有禮貌。葉韻怡體會到,一個犯過謀殺強姦、對社會有威脅的人都會改過更生。這令葉韻怡更相信,社會應該給予機會在囚人士,嘗試放下心裏的標籤。

犯過事,害了別人和自己,往後要爭取他人的信任甚至修復關係,實屬難事。葉韻怡記得,曾經有懲教署資深職員跟她說:「韻怡,他們騙你而已,他們不會改過的了,你看他們表現好,他們只是裝出來給你看。」不過,她並不這樣認為,「我真心對待他們,他們也以真誠相待,有些人我認識了六、七年了,之後都沒再犯法,有一份正當職業,他們能騙我什麼呢?」這些年來,葉韻怡身邊的人都知道她經常和更生人士聚會聯誼,他們甚至會語帶關心,跟她告誡道:「小心啲喎!」聽到這些說話,她心裏反問:「要小心什麼呢?在我看來,面前的他,給予我的感覺是否可信,相比我查看他以往的file,知道他犯過什麼案更為重要。」旁人總愛笑她單純,但她寧可相信人性的好。

信裏的字密密麻麻,有些是藉點唱向同囚送上祝福,有的寫上自己的心底話。(吳煒豪攝)

空中傳話 囚犯家人破鏡重圓

當然,葉韻怡也看過不少人頻繁進出牢房,出獄未幾又再犯事,一再摧毀家人的信任。然而,她在主持電台節目的年日裏,也見證過在囚人士與家人破鏡重圓的時刻。曾經有一位女聽眾致電去《萬千寵愛》留言,她這樣說:「我現在26歲,但我媽媽自我出生以來就不停坐監,因吸毒而不斷出入監獄,她上次再入獄時我已經斷言不再認她了,要斷絕母女關係,但我現在打電話上來,就是希望透過大氣電波跟媽媽說:我畀最後一次機會你。」葉韻怡追問下才了解,原來這位女聽眾成長以來都沒有媽媽照顧,20多年來積累了無盡的失望和恨意,可現在她身懷六甲,將為人母了,才體會到母女之間血脈相連的感情,她也因而希望給予母親最後一次機會,希望她改過自新,待她出獄後修補關係。

聽着她剖白,葉韻怡也替這兩母女着急,祈求鐵窗內的那位媽媽有在收聽。怎料節目播出的下一周,她就收到那位媽媽的來信:「聽完留言,哭了一整個通宵,是自己無用,幾十年來都和毒品扯上關係。多謝韻怡你傳達這個信息給我知道,我亦很感激女兒肯給予我這個機會,請你幫我轉達,讓她知道我承諾今後不會再錯了。」 這兩母女隔空跟對方掏心掏肺,葉韻怡也被震撼,「原來大氣電波的魔力真的很大。」好些日子過去,那位女聽眾告訴葉韻怡說,媽媽出獄了,她們一家生活很好,她也原諒了母親,兩母女和好了。

過年的時候,她給了我一封利是,上面寫道:「蘇蝦,唔好懷疑自己的能力,其實你可以比任何人都強啊!」
更生人士蘇蝦
蘇蝦視葉韻怡給她的一封利為寶,至今仍好好保存。(吳煒豪攝)

「那是我最深刻的經歷,原來幫助一個更生人士,就是幫助整個家庭。」那份感動,葉韻怡猶記在心,亦推動她繼續關顧身邊的在囚及更生人士。蘇蝦在2013年出獄,在更生朋友介紹下認識葉韻怡,更與她成為好朋友。「我出獄後第一年,過年的時候她給了我一封利是,上面寫道『蘇蝦,唔好懷疑自己的能力,其實你可以比任何人都強啊!』我真的好感動。」蘇蝦以前過得不好,家人關係疏離,她曾經一度覺得「有韻怡撐就夠了。」葉韻怡也很關心和鼓勵蘇蝦,勸她不要放棄,最近她和家人的關係開始修補起來了。

監禁容易 寬恕很難

有血有肉的鐵窗故事,並不只有囚友有所得着。葉韻怡說自己是一個大情大性的人,很容易激動又執着,是這些故事改變了她,讓她慢慢學會處之泰然地面對人生高低。大概十年前,葉韻怡的第一段婚姻出了問題,因為價值觀相抵,她決定和前夫分開。她憶述當年的自己非常困擾,人也憔悴消瘦,探訪在囚朋友時,對方看到自己這樣也非常憂心。兩個大人辦離婚,同時又要考慮兩位小朋友往後的安排,問題接踵而來,「面對前夫,我曾說過『我一世都唔會原諒你』,始終兩個人的事不應該牽連小朋友 。」葉韻怡曾經將前夫列入「一生不可原諒的名單」,後來才覺悟,窮一生去恨一個人其實也折磨自己,不過那時的她執着,也想不開。

不過,她想起了一個監獄的故事。1985年寶馬山雙屍案,兩名英籍學生被童黨謀殺,轟動了整個社會。葉韻怡在懲教署一個活動場合中,認識了當年雙屍案的其中一位主謀尹三龍。她記得當時自己非常直接地問對方,究竟如何面對自己過錯。面對大是大非,義憤填膺乃人之常情。然而,她也記得受害人的父母在1998年時去信時任特首董建華,表示他們已經寬恕肇事者,也祝願他們可以重獲新生。「那一刻,我看到這宗新聞,我才感受到寬恕的力量有多大,我問過尹三龍,他也說自己無法寬恕自己。如果有人殺了我的子女,我可不可以原諒他?雖然我做更生工作,但說真的,我到現在都回答不了。怎能夠想像?我可能真的不能夠原諒啊!」

葉韻怡慨嘆,寬恕真的不容易。「如果要這樣才算『不能原諒』,那回望自己的問題,其實多微小啊!別人連把奪去自己子女性命的兇手,都可以放下,甚至寬恕,為什麼自己不可以呢?」到了現在,她坦言自己內心已經沒有那個「不能寬恕的名單」,也放開了以往的執念。

17年來見證更生故事,葉韻怡坦言自己也被感染,把更生朋友視為自己的啟蒙老師。(吳煒豪攝)

葉韻怡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訪問由始到終,她說着說着,每當提起感動的故事時總是忍不住流下淚來。「我經常說,是他們改變了我。我人生有兩個啟蒙老師,一個是我媽媽,另外的就是一班在囚朋友及更生人士了。」她感慨道。17年來,葉韻怡堅持做好一個為在囚人士而設的電台節目,卻意外成為了別人生命的天使,自己也成長了。她說,這些都是人生中意外的禮物。

上文刊載於第90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2月11日),原文標題為《獄中有「信」十七年無間斷 囚友至愛:葉韻怡》,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12月1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