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當流動支付初創 小企遇到三座大山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林籽妍用「聚合」或「生態」支付平台,形容自創公司報貝(Camclaim)的產品One2Paid銷售點終端機。所謂平台,指的是用來聯結消費者和商戶兩端的需要,任其各取所求。林籽妍解釋,香港的電子支付其實不落後,只是流動支付落後:流動支付只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但未回應商家的需要。「用Apple Pay在7-11嘟一嘟,是不是流動支付?可以說是對了一半——但商戶那邊,仍然要經電話線收款,所以只有用家流動了,商戶未是」。

One2Paid的POS機,支援多種支付工具及網絡連接,可供商戶流動收款。(盧翊銘攝)

近一兩年,在收銀櫃位,顧客拍的不再只是信用卡或八達通,而可能是經指紋解鎖後的手機,或者二維碼掃描。Apple Pay、Android Pay、支付寶、微信等流動支付工具先後到港,拍住賞、TNG錢包、O!ePay等本地薑陸續出現,當消費者陷於選擇困難之時,林籽妍推出One2Paid,是從另一角度,推進本港流動支付市場的步伐。這部大小類似智能手機的One2Paid,主要使用對象為商戶,使他們可以不經銀行,就連接至銀聯結算系統。對於中小企的好處,是令結算周期從傳統電子支付的交易日後兩日至40多日,縮減至短短兩日。

技術上,One2Paid可以支援八達通、Visa和MasterCard,但因八達通態度不開放,而兩間信用卡公司認為One2Paid未夠級數,所以還未談妥合作。所以,它暫時只能支援銀聯的信用卡和銀行卡、微信支付、支付寶和Apple Pay。由於One2Paid可連接4G或無線網絡,商戶用家可以提着它隨處走動收款,有別於傳統收銀櫃位的POS機,不需要在固定地點接駁電話線收款。

林籽妍從科技的角度解釋:One2Paid其實不是真的一部POS機,「只是平台」。所謂「平台」和「聚合」,也不只是把所有支付方式放在一起,而且考慮到各種支付生態場景,和如何結合支付模式,以及能夠聚合現時碎片化的數據。林籽妍說出科技專業用語時琅琅上口,但原來她一頭栽進創科業生產電子產品,是從一串串無心插柳開始。

報銷單激發初創設計

報貝本來不是從事流動支付產品,而身為創辦人及行政總裁的林籽妍,當初加入資訊科技業亦只是偶然。最初,林籽妍去加拿大求學,碰上剛好有資訊科技學科取錄她:「那是286、386(電腦處理器型號)的年代,我不知道電腦可以做什麼,就只知它可以用來打機。」

畢業後,她加入怡和科技(JOS)達十年,漸漸,她覺得工作愈來愈常規化而沉悶:「IT已經不是IT,不會有什麼創新。我問自己做IT這麼多年究竟為了什麼?好像突然失去動力,於是有創業念頭。」

從移動報銷到流動支付,林籽妍慨嘆香港政商界對金融初創支援不足(盧翊銘攝)

本土創科吃冷眼閉門羮

於是林籽妍便搞創業。最初的靈感源自她在怡和科技做管理層時,經常要處理約200名下屬的報銷。「看着自己和同事日日處理報銷單就好辛苦,即使我批了文件,仍是要在各部門間來來回回,每個月差不多有一星期在處理報銷。報銷用的一支筆可能才十蚊,但員工的人工、時間又何止?」於是她便思考,可以怎樣利用手機解決問題。最初的概念,只想做到即時提交報銷、審批和付款;但想到這最後一步,卻發現原來是做不到的,因為香港的銀行無法做到即時支付。後來,機緣巧合,她透過報貝公司首席營運官陳家豪接觸到銀聯,結果與銀聯的代收代付功能一拍即合,和中國銀聯合作報銷業務。報貝在2015年創立,2016年在香港推出第一件科技產品Camclaim報銷平台,接着更把這項業務移師內地。

去年底,林籽妍進一步研究,怎樣把報銷系統升級成商業平台。適時,他們再一次遇上銀聯國際想在港開拓新業務。因為內地流動支付蓬勃,所以銀聯國際希望在香港也推進同類服務。由於與銀聯有合作前科,所以報貝與銀聯再次合作,在本年初在香港成立流動支付平台One2Paid,而在今年9月把產品推出市場。

回顧創業初期,林籽妍遊走中港兩地,深深體驗到兩地對創科的支持,是天與地的差異!記者問她,在香港是否容易找到銀行合作,這一問,挑動了林籽妍的神經:「莫講合作,我開戶口都艱難!」原來, 當她拿着One2Paid名義去銀行開戶口,被估定為中度風險,因此被要求開戶費6,000多元。林籽妍心感不忿,於是翻查金管局指引,認為銀行無理,在與銀行爭拗一輪後,才爭回原本規定的1,000多元開戶費。

林籽妍憶述,相比起來,在中國的銀行,對她反而是細心友善得多:「我在深圳農業銀行開戶,他們會問我們有什麼需要、業務上如何用到他們的服務,甚至可以如何支援我做生意?銀聯也是這樣。真是好大對比。國內不介意你是否初創,它們好願意和你溝通——香港是零溝通。」

香港金融界冷待初創小戶,而政府的官僚作風也好不了很多。鑑於產品涉及支付業務,林籽妍想先向金管局了解,她的設計有沒有違反現有條例,可是她的查詢不得要領,因為報貝不在金管局監管之列,所以被請食閉門羮。此外,她也發現,當局對產品推出前的試驗場所支援不足、監管規矩過時:「全世界的金融科技沙盒(Sandbox)都容許初創公司參與,唯獨香港到今日都不行。即將推出的沙盒2.0,都只是接受儲值支付工具(SVF)之類有牌照監管的機構,沒有說要與初創合作。」

深圳對科技知識反應熱烈

捱得過銀行和政府,林籽妍說她最痛苦的卻是招聘人才:「香港主流開發人員雖然有一定技術,但對金融支付認識比較薄弱,而對監管規例的認知就更少。而且,對我們初創公司來說,他們對薪金的要求較高,又覺得初創較高風險,不願意轉工過來。」

林籽妍和陳家豪因業務而不時遊走中港兩地,從深圳南山科技園體驗到香港創科氛圍相形見絀。(視覺中國)

林籽妍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任校外考官,她認為香港教育制度沒有培訓適切社會需要的人才:「IVE的角色曾經好好。但有時我跟他們開會檢討,發現高層與社會需求斷裂,只是培訓了一般通才;他們只針對課程是否適合學生,和提高成績合格率。」說到底,她和陳家豪都感嘆香港欠缺創科氣氛,反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南山濃烈得多,過去十年迅速由輕工業轉型科技發展。上月底,陳家豪曾到南山科技園演講,他說:「星期六下午12點,一步入南山科技園,你猜是怎樣的呢?到處都泊滿私家車,一堆堆都是在職人士、中層、高管和老闆來進修。」所以他們現時集中在國內尋找合適人選,招聘人才。他們認為,內地人才在學習和接受新事物,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都較香港好。

現時使用One2Paid平台商戶不多,陳家豪感嘆,商戶的保守思維是一大阻力。(盧翊銘攝)

不過,陳家豪表示,9月底推出One2Paid迄今,只有三間餐廳試行。他感嘆,商戶的保守思維是一大阻力,「樓下有間新開漢堡店,店主印象中流動支付就是貴的,不覺得對生意有好處,不願試。我們免費給他都不敢裝,怕麻煩。」此外,食客一樣未見熱中。科學園內的星馬屋是試行餐廳之一,負責人透露,雖然他們和用過的顧客都覺得方便,但一星期平均只有三張帳單經由One2Paid平台支付。

深圳熱中尖端科技的氣氛,令深圳較香港早出現無收銀枱的餐廳。這些餐廳能多放一張枱做生意,時也有預留現金,由侍應輪流擔當傳統收銀員,照顧用現金的客人。

深圳可以發展沒有收銀枱的餐廳,而One2Paid是輕便的流動支付平台,報貝順理成章,把香港餐飲業視作為首個主打的「生態場景」。他們希望,在香港的餐廳堂食,也可像歐美愈見流行那樣,侍應生可以拿部機去餐枱結帳,不用來回走去收銀櫃;尤甚是,商家還可以利用這部機收集營商數據。林籽妍說:「例如餐廳買貨,批發商可以採集數據,回饋餐廳,幫助精準營銷。傳統的POS機只有付款,數據都丟到『鹹水海』。」他們看準一些餐廳外賣頻繁,電話接線應接不暇,而One2Paid能內置外賣程式,供顧客自行下單和付款,外賣員也可攜機上門收款,所以選定這是產品的先行對象。

One2Paid作為平台,非要取代既有支付工具,想藉着開拓更多「生態」,給予市民更多選擇,餐飲和的士是他們首兩個試驗場。(盧翊銘攝)

雖然市面上已有大眾點評、美團和餓了麼等大陸飲食應用程式,香港也不乏Deliveroo、FoodPanda和UberEats等,但One2Paid還是自行寫了外賣程式;陳家豪解釋:「坦白講,外賣App不是我們自己想做──但香港真的好特別,茶餐廳只做小區,小區送外賣不會叫UberEats之類」,One2Paid平台「是做支付的,所以又不能照搬大陸的軟件。因此,我們自己做外賣App,只為示範給開發商和社會大眾,原來是可以這樣付費的。」

上星期五(10日)One2Paid宣布會挑戰更「頑固」的團體——它聯絡了35名司機、共15部的士試行流動支付;另外,報貝會洽談在新款的士置入裝置,未來也可能擴展至小巴、貨車,或年宵、工展會等展覽場地,以及現時靠轉帳和地鐵站交易的個體商戶。

One2Paid過去克服了創業的冷眼,現在,它正式落埸加入市場實戰,推廣自己也間接推廣流動支付工具,努力突破香港流動支付市場的落後生態。

上文摘錄自第86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1月13日)香港流動支付專題。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1月13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