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術館|近代史上首個官方國術組織 集合內外家大師任教授武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談起近代國術發展,除了精武體育會與中華武士會之外,中央國術館亦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織。近世顯赫有名的各個宗師,如孫祿堂、李景林、楊澄甫等,都曾經在中央國術館內任教。它見證著一個時代的崛起,同時亦宣告了它的沒落。
今天【武備志】便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央國術館的歷史。

▍創辦起源

+1

時間回到北伐戰爭結束後的1927年,西北將領馮玉祥派遣部屬張之江(1881—1966,河北鹽山縣人,西北軍五虎上將之首)到南京出任軍事代表。其時張之江深受「體育救國」的思想影響,認為要令國家擺脫弱勢,必須強健民眾體魄,而武術正可「增加生產力,維持社會秩序,抵抗壓迫,保障民權」。他四出奔走宣揚武術的重要性,同時創立了一所「武術研究館」,希望能得到南京政府的認可。

然而教育部卻指「武術研究館」為民間團體,不批准其在教育部立案。但此事旋即得到了李烈鈞及邵力子、吳稚暉、鈕永鍵等政府要員的大力支持。最終在1927年11月,「武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由馮玉祥、張之江分別擔任理事長及館長,編制上則直屬南京國民政府。

▍人才濟濟

+2

在政府機關的大力推廣下,早期的中央國術館可謂雲集了全國各地的武學宗師。例如「劍聖」李景林便擔任副館長一職,少林門(外家拳)和武當門(內家拳)的門長則分別由孫祿堂「千斤王」王子平出任。而其他名家如楊氏太極宗師楊澄甫、「花蝴蝶」常東昇、八極拳馬英圖等,亦曾先後在館內任教。

1928年,中央國術館開設了教授班,致力培養更多的武術專業教員。同年10月,國術館舉辦了首次的全國國術考試,除了傳統的套路競賽,亦設有搏擊項目。與此同時,國術館又不斷在原有的課程上,增添不同的武術技法乃至愛國主義元素。當時流行的形意、八卦、太極、查拳、劈掛、八極、戳腳以及外來的拳擊、劈刺等,幾乎全被中央國術館所囊括。而在「學科」和「術科」方面,亦加入了三民主義、歷史、算術、軍事等內容。

上述這些活動和措施,不僅進一步加深了國人對武術的認知,同時亦在普及教育方面產生不小作用。故中央國術館的成功,實乃當時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大象徵,有人甚至將中央國術館由成立到抗戰前夕的期間(1927—1937),稱為國術界的「黃金十年」。

延伸閱讀:

虎頭少保——孫祿堂

楊家太極第三代宗師——楊澄甫

千斤王——王子平

▍由國術館到國立體專

然而在風光背後,國術館其實自成立之初便面對著許多不同程度的暗湧。早期那種將內家、外家二分的教學架構,便令到武當、少林兩門經常爆發衝突,最終武當門長孫祿堂在上任後不足一月便主動離職,而少林門長王子平則連同副館長李景林一併辭職。事後國術館雖然改組重建,但已經元氣大傷。

此外,從體制上講,雖然中央國術館隸屬國民政府,卻不歸教育體系管轄,所以大部份的畢業生俱不能進入學校從事國術教育工作。其後因為社會欠缺體育師資,張之江把握機會改組成立「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並在1933年開始招生。

「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之後又改稱為「中央國術館體育專科學校」,但依然沒有解決到中央國術館與教育部之間的關係問題。結果張之江同意將學校改為國立,但堅持保留「國術」二字。1936年,校名被改為「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後,又再更名成「國立國術體育師範專科學校」,簡稱「國立體專」。

國術界的「黃金十年」,從此走向落幕。

▍結束使命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許多遷移大後方的院校都準備返回南京。但因為國立體專的校舍被炸毀,張之江的副手龐玉森建議索性把校舍遷到北方,接受日本遺留下來的建築物。

然而,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驥對張之江百般刁難,他認為張之江不是國民黨嫡系,又不是體育專家。若然要在北方建校,校址只能在保定,否則不會向復員發放經費,亦不會通知當地撥給校舍。結果在一輪政治交涉後,張之江最終於1946年利用人脈關係將國立體專遷到天津,落戶天津北站河北體育場。

1948年,龐玉森為了恢復中央國術館的原有規模,在天津發動了一次建館基金募捐委員會,並得捐款12萬元。但捐款尚未到手,天津就成為了「解放區」。1949年8月,按天津市軍管文教部的決定,國立體專併入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體育系。

中央國術館,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結語

作為中國武術史上其中一個最龐大的教育組織,中央國術館的貢獻實在無庸置疑。基本上大部份【武備志】介紹過的北方武術名家,都或多或少與中央國術館有關。而近代史上最大的幾次國術活動,如上文提到的國術國考,以及杭州國術遊藝大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搏擊比賽)等,都是由中央國術館的部員負責籌備。若果沒有中央國術館的付出,中國武術絕對不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

可惜的是,傳統武術中的痼疾再加上歷史原因,最終令到中央國術館黯然落幕,此後很長時間再難重現此等輝煌。大底中央國術館留給後人的除了遺產,還有反思。

主要參考資料:

楊祥全。2013。《津門武術》。中國內地: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武圖App2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7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