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僧兵:驍勇善戰的佛門中人 唐玄宗與武田信玄都不敢輕視
佛教一向予人與世無爭的感覺,但其實不論在古代抑或當下,佛門之中素來不乏勇悍之輩,武僧和僧兵便為最佳例子。他們精通武藝、驍勇善戰,其中僧兵更加投入戰場,為自己的政治集團立下汗馬功勞,在中日韓三國歷史裡都發揮過重要作用。藉著佛誕的日子,我們便來稍稍了解一下,這支在東方歷史上舉足輕重的神秘軍團。
延伸閱讀
《鳴梁海戰》中的朝鮮僧兵
提到僧兵,許多人都會將之與武僧相混淆,又以為「僧兵」是日本的專有名詞。雖然僧兵本身就跟武僧難以劃清界線,但兩者確實有著明顯分別。正如上文所述,能夠建立自己武裝勢力並為上過戰場的僧侶,才能稱得上是「僧兵」。單純習武或擁有武器的佛門中人,只能夠稱作「武僧」。另一方面, 「僧兵」無論從狹義或廣義上講,都並非由日本所獨有。例如《明史.卷九十一.兵三》,便明確寫道「又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
而在東亞歷史顯赫有名的「壬辰倭亂」(又稱「萬曆朝鮮戰爭」),朝鮮一方亦徵集了不少武僧組成軍團。從性質上講,他們亦可以稱作僧兵。按記載,當時從全國召募的僧兵大概有8000人,由年過七旬的西山大師休靜統率,與明朝派來的軍隊一同參與了清州、平壤、開城等戰役。正是他們的汗馬之功,讓其時遭到排斥的佛教,得以稍稍復興。
在2014年的電影《鳴梁海戰》中,與李舜臣(崔岷植 飾)並肩作戰的幾個僧人,應該就是這類型的僧兵。
【點擊圖片了解壬辰倭亂與《鳴梁海戰》】
橫跨千年的中國僧兵
至於中國歷史上的僧兵,則可追溯至南北朝時代。北魏末年,魏孝武帝西奔時,便有「沙門都維那惠臻負璽持千牛刀以從」。沙門都乃北朝僧官名稱,專門負責管理僧眾事務。此句意思,是指沙門都攜同門下千人弟子,持武器跟隨魏孝武帝一併出走。足見當時已有僧兵的雛形。
事實上早在劉宋的元嘉時代,就有不少僧人被徵去充當壯丁,守護涼洲城,南齊「亦軀迫沙門助其戰守」。北齊將領高諧更曾開出高昂金額,引來了數千僧人參軍。及至唐代,唐高祖李淵亦挑選過兩千精壯的太原寺僧充兵兩府。後來的唐玄宗也曾盛讚,「列剎之中,余習騎射,有教無類,何可止息」。意謂當時的寺院習武成風、尤善騎射,同時亦反映出這批武僧,可隨時調派上陣擔當僧兵,故與皇室關係密切。
去到宋元兩代,輪到五台山的僧兵踏上歷史舞台。當金兵攻打代州之際,五台山住持真寶便響應宋欽宗的號召參與抗金,可惜最後事敗被俘。而北宋將領武漢英,在率兵救援太原時,亦說動了五台山僧人龐僧正,派出僧兵抗金。連元朝統治者,也非常賞識五台山僧兵,甚至認為他們懂得咒術且武藝高強,要求徵調僧兵參與西征。
延伸閱讀
【戚繼光.紀效新書】戚家軍團練兵紀實 中國最早的徒手軍事武術
當然,令僧兵名動天下的時代,還是當屬明朝。正如文首所引用的《明史》紀錄,明代的僧兵主要來自少林、伏牛、五台三大佛教聖地,其中尤以少林表現最為突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犯杭州,「三司領僧兵四十人御之」,大勝而回。他們的首將天真、天池,便同為少林僧人。期後在蘇州翁家港,少林僧人天員與一眾僧兵,將倭寇六十餘人斬首,被奉為一時佳話。
而在明代的記載之中,亦開始窺見到僧兵所用的武技和武器。例如五台山的僧兵就較為擅使槍法,即傳聞中的「楊家槍」。《籌海圖編.卷十一.僧兵》便有云:「五台之槍,本之楊氏,世所謂楊家槍是也。以五台山僧善楊家槍,調征倭冠」。而少林僧兵則以鐵棍聞名於世,按明代人張鼐的《吳淞甲乙倭變志》,少林僧兵「俱持鐵棍,長七尺,重三十斤,運轉便捷如竹杖」。而隸屬少林旁支的僧人月空,則曾「以鐵棍擊碎賊首。於是諸賊氣沮」。事實上,少林寺僧曾經得到過名將俞大猷傳授棍法,他們對於棍術的熟練,或許正正是始於抗倭戰爭期間。
雖然少林寺僧武藝高超,但戰爭的殘酷並沒有從他們身上褪色。學者顧炎武的《日知錄》便提到過,月空所率領的三十餘人在松江作戰時,「持鐵棒擊殺俊寇甚眾,皆戰死」。少林內亦有碑文寫道:「嘉靖時……倭寇等倡亂,本寺武僧屢經調遣,奮勇殺賊,多著死功」,可謂極其壯烈。
【點擊圖片認識《劍經》,了解俞大猷授予少林僧人之棍法,詳細內容歡迎到訪朔雪寒網站】
以霸道顯世的日本僧兵
不同於朝鮮或中國,日本的僧兵大部份時間都不聽令於中央政府。他們更像是地方的私人武裝團伙(或傭兵),純粹為了保衛寺院的財產而糾合在一起。因此日本的僧兵素來都是朝廷心腹大患,甚至被部份人視為惡霸、流氓的代名詞。
日本僧兵最初由京都、奈良等地的大寺院雜役(堂眾)所組成,去到平安時代末期發展成為龐大勢力。他們以興福寺、延曆寺、園城寺、東大寺等為據點,不斷參與寺院乃至神社間的鬥争。期後更衍生了「仁王之亂」,打算推翻平氏家族的統治。雖然最終事敗,但就引發了「治承.壽永之亂」,使源賴朝為首的「鎌倉幕府」得以登上歷史舞台。
而除了對外吞併,寺院內部亦經常發生動亂。上文提到,僧兵大多是由寺中雜役所構成。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體力較好,於是很容易就能推翻上層的寺僧。在延曆寺內戰之中,雜役僧便是在打敗了寺內誦經的法師後,取得了延曆寺的統治權,並索性佔山為王。
及至室町年間,曾以「義元」之名當過「天臺座主」(即延曆寺主持)的足利義教,因為深知僧兵的威脅,對延曆寺發動了大規模的鎮壓。期後在戰國時代,多個寺院都參與了大名之間的戰爭,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例如延曆寺及本願寺,便先後遭到了織田信長打擊。而擁有強悍「鐵炮」(即火銃)隊伍的根來寺,則被豐臣秀吉大力鎮壓,軍事力量盡失。
【點擊圖片認識上文寺院及大名】
雖然如此,但僧兵勇悍的本色,還是讓不少大名吃盡苦頭。例如上杉謙信就以僧兵配合其「車懸陣法」,令武田信玄損失慘重。據聞在大名之間,惟獨織田信長對他們無所畏懼。後來他被人稱為「第六天魔王」(專門破壞佛教修行的天界天主),或許就是跟他對佛教的強硬態度有關。
綜合前文所述,日本僧兵的成份複雜,按理較難有統一的服飾和裝備。但依照現存的「繪卷物」,他們的外形卻又頗為一致。基本上,大部份的僧兵都是包頭巾、穿高腳木屐,並以薙刀作為主要武器,另外會再配上一柄短刀置於腰間,有某些僧兵亦會帶備火銃。順帶一提,因宮本武藏傳說而廣為人知的「寶藏院流槍術」,其創始人胤榮本為奈良興福寺的僧人。而興福寺本身亦是僧兵的重要據點。由此推論,除了薙刀之外,十文字槍等日本槍術,應該也是僧兵的代表武技之一。
【點擊圖片了解日本僧兵打扮及裝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