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象會通 馬氏通備——馬鳳圖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八極加劈掛,神仙一把抓」,是民間國術界一句有名的俚語,意謂擅長逼身肘打的八極拳,再輔以遙距鞭打的劈掛拳,當可長短兼備、稱雄一方。

在上世紀的戰爭時期,西北地區便出現了一套名曰「馬氏通備」的武術體系,不僅融會八極、劈掛,還兼習翻子、戳腳、苗刀等多種不同武藝,有「理象會通,藝林正範」的美譽。

這套馬氏通備拳的創始人,就是今天【武備志】要介紹的名家——馬鳳圖。

馬鳳圖(1888—1973),字健翔,回族人,出生於河北省滄縣楊石橋。他幼年在當地的伊斯蘭經堂接受教育,並跟父親馬捷元學劈掛拳,並隨舅父吳懋堂習青龍拳及八極拳。

12歲時,馬鳳圖在鹽山縣拜黃林彪為師,研習通背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六合槍、雙手刀等多種武技,同時學習傳承自李雲標、蕭和成的通備武術體系。

通備武術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拳師潘文學,他在鹽山開辦了鹽山書院,並設文武科教授學生。由於他的武術體系採百家所長,內容豐富多變,故被稱作「通備」。李雲標及蕭和成便是潘文學的兩大弟子,而黃林彪則是李雲標的徒弟。

1909年,馬鳯圖以不第秀才(即未能考中舉人的秀才)的資格考入天津北洋師範學院,期後加入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1910年,馬鳳圖接受同盟會「燕支部」(同盟會直隸省支部)的命令,與同盟會員、形意拳家葉雲表等人創辦中華武士會,並擔任副會長兼總教習之職。

1912年,馬鳳圖與其弟馬英圖、八極拳家韓會清等遠赴東北,並結識了「奉天三老」(郝鳴九,胡奉三,楊俊峰)及流寓當地的山東螳螂拳家程東閣。他們以兄弟相稱,經常一起交流拳法心得。馬鳳圖便是從郝鳴九、胡奉三兩人身上,習得了翻子拳、戳腳拳等藝,而他則將各式兵器要訣,授予了程東閣等人。

1920年,因受到連串政治運動影響,馬鳳圖回到了家鄉務農,除繼續練武外,亦兼習中醫。期後,馬鳳圖率領一眾親屬抵達河南,投靠馮玉祥的西北軍,並隨團進駐北京。

1924年,馬鳳圖與張之江在張家口創辦新武術研究會,負責編撰馮玉祥部隊的武術教材,最終寫成了《白刃戰術教程》一書。與此同時,他又與弟弟馬英圖一起創編了寓槍於棍的「瘋魔棍」、劈掛拳第三路飛虎拳,以及聞名遐邇的西北軍團專屬的刀法——破鋒八刀。

(破鋒八刀套路示範)

1926年,馮玉祥在「南口大戰」中失利,開始向西面撒退。馬鳳圖隨國民軍經寧夏進入甘肅,此後長時間在當地參與軍政事務,任職國民政府。

1933年至1935年間,馬鳳圖先後創辦了甘肅省國術館與青海省國術館。可惜的是,隨著長子馬廣達在戰爭中犧牲,馬鳳圖再無心於仕途,自此基本脫離政界,專心研究武術及醫道。

1945年,馬鳳圖出任西北師院體育系副教授,期間為教課之需,創編了後來被列為劈掛拳第四路的「太淑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鳳圖繼續以醫術為業,擔任了甘肅省中醫協會主席、省武協主席等職。步入晚年的馬鳳圖亦開始把畢生所學融會貫通,最終創立了風格別樹一幟的通備武藝,是為「馬氏通備拳」。

馬氏通備拳包含了八極、劈掛、翻子、戳腳、劍法、鞭桿等多種拳械,亦有不同的內家訓練方法。經過數十年的推廣,馬氏通備已經廣泛流行於西北諸省,並成為了全國知名的流行拳種。

1973年,馬鳳圖去世,終年83歲。在他離世後,其子馬明達等人繼續在全國各地宣揚通備武藝,並著書立說,完整介紹各類傳統拳械武術,令中國武術繼續綻放生命力。

(馬鳳圖之子——馬明達教授示範的通備拳法)

(馬明達教授的兒子馬廉禎,同樣是傳統武術的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