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F跆拳套拳】Sine Wave:國際跆拳道的力學理論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如果有人問到ITF跆拳道和WTF跆拳道有甚麼分別,大部分人會說是套拳和比賽規例的分別,但其實還有一個發力上的最大分別,也是當初崔泓熙將軍正式把空手道和跆拳道畫出分野的決定性因素,就是Sine wave(起伏)。
 
據說崔泓熙將軍在海邊領悟到海浪的無限威力,於是把跆拳道一向的直線發力提升到另一個層次──起伏。到70年代,跆拳道的發力還是很強調靠轉腰和肩膀發動最大的爆發力。Sine wave強調是利用力學原理,在轉腰的同時加上的自然、流暢的波浪形升降動作,藉著移動身體的中心發勁。

(影片擷取自YouTube

Sine wave的原理就是利用「沉、升、降」的連貫動作加大發力效果。首先,在移動身體的同時,手臂和腿部需保持微微彎曲,達至放鬆身體的狀態,繼而才能增加力量爆發一刻的速度,速度的提升自然令力量增加。相反,如果發力前身體某部位因緊張而拉緊,就會造成整套動作上力量的互相抵銷。根據Sine wave的原理,沉下身體後,就是微微升起身體再急速下降,作出波浪形的起伏動作。這急速下降的動作使我們可以利用重力持續加速,大大加強發力的功率。

然而,由於有很多人認為操作sine wave時所需時間過長,甚至質疑其效用根本形同虛設,更有人認為只是崔將軍晚年時為了把跆拳道從空手道脫離而想出來的,而崔將軍本人亦對sine wave沒有太詳盡的解說。事實上,很多跆拳道教練也承認sine wave在實際搏擊上使用的可行性不大,通常都只是在一式一下的套拳和破板時才採用。

澳洲ITF跆拳道聯盟主席、黑帶八段Master Michael Muleta撰文強調sine wave並非一種產生力量的方法,而是幫助我們發力的方法之一,同時還需配合扭腰、呼吸、反作用力、時機、加速度、集中度、協調性和力的總和。他指出有很多ITF習者只一味盲目推崇崔泓熙將軍的力學說,不多加思索,以為不使用sine wave就是沒有力量。有些人純粹蹬起腳跟,沒有屈曲膝蓋,誇張地做出機械式的升降動作;有些人在「沉」的時候,做出像半蹲的誇張動作,過度屈膝。在做出這些誇張動作的同時,他們已因為過長的動作而耗掉一部分力量,造成力量的抵銷,而且有時會因過分強調腳部的sine wave動作,忽略上半身的sine wave動作,甚至要暫停手部動作去配合下身的「表演」。這都是人們對sine wave的誤解,亦造成其他練武之人對sine wave的批評和蔑視。

圖片取自:http://bit.ly/2icbzHm

因此,Master Muleta指出sine wave應該是一個放鬆的狀態。當我們放鬆肌肉時,身體自然會稍稍放沉,而非刻意大動作的「半蹲」。之後,把腳部微微伸展令身體拉高,像一把拉緊的弓箭,累積勢量如箭在弦。最後的下降動作則是利用動力和重力,以輔助整套動作的力量提升。更重要的是,過程中腳跟並不需要完全離地,而是放鬆腳跟,以毫米計的輕微升幅使用sine wave。

Sine wave到底能否加大動作的力量,至今仍未有一個科學化的分析和結論,坊間對sine wave的真正效用卻依然爭議不絕。可以肯定的是,sine wave的確較難應用於搏擊上,一般用於擊打目標不動的情況,例如套拳、對拆和破板表演。

那麼跟ITF相對的WT跆拳道的發力原理又是怎樣的呢?【武備志】稍後時間會另外撰文探討,大家記緊留意【武備志】網站!

 

最後補充上一些關於ITF Sine Wave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