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鬥實況節目的先驅——WWE的兩個真人show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圖片攝自Youtube:http://bit.ly/2stFidZ

作者:Lokka

經武備志團隊編輯

 

前文也有提過,在UFC的王牌節目The Ultimate Fighter以真人Show方式大獲得好評之前,為該類節目模式奠定了根基和方向的就是世界職業摔角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Tough Enough。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後改稱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WWE*)乃當年是北美職業摔角界的龍頭之一,在80年代初就已經在公司方針及節目內容上作出過不少勇敢的新嘗試。今次就介紹一下由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所策劃的兩個實況型節目,一個當然就是之前提過及上圖的《Tough Enough》,而另一個則是最後成為了業界笑柄的《Brawl for All》。

 

尋找職業摔角的新星 - Tough Enough

在2001年,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決定與美國電視台MTV合作,以真人Show方式拍攝全新節目Tough Enoug**,希望在發掘明日之星的同時向觀眾披露一些職業摔角手必須面對的辛酸以及業務運作的真實一面。以優勝者能夠獲得價值$100萬美元的摔角手合約作招徠,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從4000份報名申請中選出了230位進行面試並最終挑選出13位參與第一屆賽事的拍攝。

雖然職業摔角是運動娛樂,並非真正的格鬥賽,但職業摔角手所需的訓練以及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可以說是要比一般的職業運動員更加嚴厲。熒光幕前的職業摔角手往往威風八面,但在背後所要面對的壓力並不為普通人所知曉,即使是職業摔角觀眾也多數會被真真假假的資訊所迷惑。

Tough Enough就以輕輕披露這些細節為中心點,將要成為職業摔角手所面對的艱辛展示於觀眾眼前。節目緊貼選手的訓練情況,而除了教練們在練習中粗暴態度外,一些星級選手也會到場向參賽者講述職業摔角的生涯中面對過的困境。每集也會有摔角手因為抵受不了訓練或壓力而自動退出或是被趕走,而一些不認真和嘻皮笑臉的參賽者更會受到痛罵,甚至遭重手教訓,導致拍攝期間不乏一些負面報導。

除了日常訓練的拍攝外,Tough Enough更曾作出安排參賽者在參賽期間在現場節目SmackDown中參與挑戰賽的環節。現場進行的職業摔角本來就不容許出現任何差錯,但真人show某程度上卻就是最失控的節目,此舉可以說是Tough Enough的雙重挑戰,而在第四季中就出現到現時仍廣為人知的亂子﹕參賽者Daniel Puder竟然眾目睽睽之下以降服技突襲著名摔角手Kurt Angle!

在一個由現役選手向參賽者進行挑戰的現場環節中,原本是奧運摔角冠軍Kurt Angle在沒有夾定的情況下邀請參賽者上台進行一般的純摔角賽,但沒有想到本身練開MMA的Daniel Puder不知道是想出風頭還是什麼原因,突然向Angle使用木村鎖,在突襲下,Angle被鎖得死死卻又不可以在現場觀眾面前投降,結果需由裁判快速讀數三下來解救。

據說後台的選手和工作人員都對這次的突發事件大表憤怒,而雖然Daniel Puder後來真的成為了第四季的優勝者,但不到一年就被解僱,而在合約期間也在Royal Rumble的混戰中被多位摔角手以毫不留力的粗暴手法令其淘汰。

雖然如此,Tough Enough還是挺受歡迎的。以下是The Miz (第四季runner-up)﹑John Morrison (第三季勝利者之一) 和Josh Mathews (第一季runner-up,後來當了摔角旁述員)對Tough Enough的回憶:

自尋死路 - Brawl for All

沒有劇本的節目雖然可能會為觀眾帶來驚喜,但亦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失敗。在1998年同樣由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舉辦的Brawl for All就是可以實況節目失敗之作中的極品。

某程度上,Brawl for All未算一個格鬥真人Show,但卻是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當年一個類似實況節目的新環節。話說當年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與另一職業摔角龍頭WCW正鬥得火熱,不知是否因為受到UFC真實格鬥帶來的震撼,而決定讓多位職業摔角手進以真打(行內稱為Shootfighting模式)的格鬥賽。職業摔角雖然是以表演為主的運動娛樂,但當中不乏號稱的「好打之人」,加上一種摔角手身形強壯,真打起來到底誰勝誰負在計劃上看來是一個不錯的話題。

賽事並沒有選擇當時UFC使用的MMA賽例,而是用類似拳擊的方式進行,帶拳擊拳套,可以出拳和抱摔,但不能踢擊或地戰。可惜,這個環節並不受歡迎,因為職業摔角的觀眾希望看到的是職業摔角而不是拳擊。而除了惡評如潮外,這個環節更為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選手層造成了嚴重傷害,讓這個環節與失敗作畫成等號。

身為職業摔角手,除了壯健體魄,不少人也真的擁有實際的格鬥技背景,學過摔跤﹑拳擊和其他武術的人比比皆是,但除了在第一輪賽事勝出後就宣布退賽的前UFC冠軍的Dan Severn外,參賽的選手中始終並非擁有職業資格的格鬥選手。而除了沒有與職業格鬥選手所擁有的經驗外,現役職業摔角手每星期都要巡迴表演,每日不是要上場表演就是在前往下一個場地的旅程途中,根本沒有時間為以針對性的格鬥操練作好好準備,再加上職業摔角選手本身就已經是傷痕纍纍,Brawl for All結果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在全力互轟之下,不少參賽者都新傷舊患齊發,而原定將會受到力捧的新星Steve Williams更受傷到要在賽事後提早退休的地步。更甚的是,爆冷勝出的摔角手Bart Gunn在勝出了Brawl for All之後獲得的竟然是在職業摔角界的盛事Wrestlemania 15中場對上職業拳擊手Butterbean的「大禮」。(據說是因為Bart Gunn擊敗了大熱的Steve Williams而遭到高層的報復)

 

Bart Gunn vs. Bradshaw Brawl For All 總決賽

Eric Esch,大家也會叫他Butterbean (From: Getty Images / Credit: Al Bello)

Butterbean樣子有點滑稽,但他卻是IBA超重量級拳擊冠軍,結果,他輕易解決了Bart Gunn,而Gunn之後也退出了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這個環節很快就被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神隱,絕少再被提及,也被很多摔角評論員稱為職業摔角近代史中最愚蠢的環節之一。

Bart Gunn vs Butterbean

雖然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這次的「Shoot模式」賽事以失敗收場,但職業摔角和當中的Shootfighting不論是北美還是日本都與綜合格鬥有著微妙的互動關係,這個有機會再介紹一下。

*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原本簡稱WWF,但因為與動物組織的WWF相撞,之後改稱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簡稱WWE。而官司之後WWF一詞不能夠在用來作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的簡稱。
**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與MTV拍了四季之後就在2004年終止了Tough Enough,直到2010年大概是因為看到The Ultimate Fighter的成功而再次心癢,而改與USA Network合作為Tough Enough重新製作新季度。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武備志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