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蓮﹕小班非救校策略 中小學收非本地生或減本地生選擇

撰文:金敏琍
出版:更新:

適齡學童減少,小學縮班潮持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問時表示,局方會繼續採取軟著陸的策略,讓學校循序漸進,以合併、搬遷或停辦的方式重整學校資源,明言目前每班人數下限已非常寬容,重申學校是為小朋友而存在,而非小朋友為學校而存在。

蔡若蓮﹕小班教學是教學策略非救校策略

蔡若蓮接受訪問時提到,學生人數減少無可避免,同時指出目前每班人數下限已非常寬容,強調小班教學是教學策略,而非救校策略:「為何我們需要有學校存在,是要去提供教育服務給小朋友,而不是小朋友為了學校而存在」。

對於有議員提議,希望開放中小學招收非本地生以增加生源,蔡若蓮指,若全面開放收生,或會減少本地學生的選擇。(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提供圖片)

與其再縮班 倒不如提高教學質素

她續指,學校的規模和人數直接影響教學質素以及學生的學習體驗,若學校人數太少未必是好事,教育局正採取軟著陸的策略,讓學校循序漸進,以合併、搬遷或停辦的方式重整學校資源。她說,「與其我們將資源分得很散,而效率或教學質素沒有提升的話,為什麼不集中一點,將資源用在提高教學質素,或用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呢?」

中小學招收非本地生 或減本地生選擇

中小學面對縮班殺校危機,有議員建議教育局開放中小學招收非本地生開闢生源。蔡若蓮稱,若要吸引非本地生來港就讀,學校質素是首要考慮,學校要先問自身條件是否具吸引力,否則家長學生只會爭相報讀,屆時或令本地學生選擇減少。

她強調,本港的基礎教育定位並非發展成產業,「我們要令每一間學校都有這種吸引力,不然的話,就算有學校有很多學位剩下,都未必吸引到家長,屆時若將中小學的學額開放給非本地學生,學生會去哪些學校,大家都心中有數。而這會否令本地同學的選擇又少了呢?所以我們要去平衡」。

大專非本地生名額 須與內地部門溝通

至於在專上學院方面,政府將八所資助大學本學年招收非本地生的學額,由原本20%倍增至40%,但自資院校的非本地生學額卻只有20%。蔡若蓮指,相關名額除了政府決定外,也要和內地相關教育部門溝通,整個考慮不是從錢的角度出發,而是從質素的角度:「學生出外讀書,家庭也是要付出的。我們都知道現在生育率很低,父母都會節衣縮食,儲錢給年輕人升學,所以我們在質素的保證,對年輕人、或者對他的整個家庭都要負責任。當我們去審視究竟哪些院校、課程,可收非本地學生的時候,我們都是抱持著以課程的質素為最優先的考慮,以確保學生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香港得到的教育是最好的。」

蔡若蓮指愛國教育是採取「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法,無論是在課程或者活動,均希望是全校參與。(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提供圖片)

培養國民身份認同 老師責無旁貸港

教聯會調查顯示,有六成教師在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因人手不足而感到有壓力,呼籲教育局考慮增設專責職位負責愛國主義教育,以減低前線老師的壓力。蔡若蓮表示,愛國教育是採取「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法,政府過去幾年增加了不少資源給學校,同學的國民身份認同,每一位老師都是責無旁貸,建議學校做好統籌規劃,不要讓老師覺得重重疊疊。

「不是說愛國主義教育是你的事,與我無關,我只是教地理,你是愛國主義教育主任,那些東西交給你了,你去搞吧。因為培養同學的國民身份認同,每一位老師都是責無旁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的建立。」蔡若蓮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