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人訪】《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 出書道盡人間至味故事
說起美食,沒有哪個吃貨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這部大型紀錄片僅第二季點擊數就達8億!不僅紅遍全國,更得到「中華美食的偉大頌歌」的讚譽。它背後的主創者,就是總導演陳曉卿。
無論是種植食材、處理食材的人、還是食材的本質,在《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的鏡頭下盡展純粹▼
2016年,陳曉卿的《至味在人間》一書出版,是這位頂級吃貨的文章首度結集。他也在我們的鏡頭前講述了自己最深刻的美食記憶:
我的故鄉只有一小塊,它在我的舌頭上。
陳曉卿常說:「其實,世界上最好吃的永遠是人。」所以,他更愛去小飯館,和哥們兒一起「吃口熱乎的」。這種「熱乎」,指的是那種親密無間的人挨人,類似家庭聚會的熱絡:「有一種特別自由放鬆的狀態。」
我們也從這本散文集裏摘出了幾個關於美食的小故事,附在下面。
《至味在人間》書摘
1. 魚最好吃的部分是哪裏?
宜昌人陳敏,話不多,蔫有準兒,每次做魚吃魚,都不動聲色。有一次,陳敏媳婦來京探班,等陳敏做完魚,忙東忙西坐到桌上,一通亂找,急赤白臉問道:「我的那塊肉呢?」蔣、段二人大惑不解:「哪塊肉?哪塊肉?」陳敏支吾着:「就……那塊……」媳婦在一邊介面道:「我吃啦!」媳婦說的正是那兩塊月牙肉——魚鰓邊最細滑、最鮮嫩的所在。據說從前土匪綁票,都是先餓人質兩天,然後做頓魚,就等着看人質在哪裏下筷子。筷子先夾魚脊背、肉多的地方,肯定是窮人家孩子,放了算了;要是先吃月牙肉,那必須死等贖金,這是富貴人家的香火。
──摘自陳曉卿《紅唇添香》
2. 認識美食界民族英雄的好處
家裏空調壞了,維修工是山東莘縣人。我套近乎說是「張海迪那個縣」嘛,小夥子警惕地看了我一眼,「張海迪是我們縣的,不過今天除了維修費還要收您上門費的哦。」我笑着說:「我不光知道張海迪,還有個莘縣朋友,在淮揚府做大廚,茨菇紅燒肉和蝦子陽春麵做得一絕,是我見過做淮揚菜最好的山東人……」沒等我說完,小夥子停下手中活計:「您說王昌榮吧?那可是我們莘縣的驕傲,在中央電視台裏面,靠廚藝打敗了外國人。和葉問、霍元甲一樣,那是民族英雄啊。」小夥子一臉昂首大義凜然:「那今天的上門費,我真不能收您的。」
──摘自陳曉卿《除了蛋,我們來認識一下母雞》
3. 為什麼中芭的女孩世界上最美?
記得十多年前,最喜歡虎坊橋那家凱琳,雞毛小店,鹵煮做得湯味濃厚,一碗小腸一個小二,十元錢都還沒花到,煩惱就早扔到中南海去了,那叫一個爽。店裡經常能看到隔壁芭蕾舞團女演員,三兩成群邁着鴨子步過來,和我們一樣,一腦袋紮碗裡,半天不抬頭。偶爾坐起身,說聲「師傅,再來點兒醬豆腐……」凸露的鎖骨和高揚的下巴,迷死個誰。一段時間裏,我一直認為中芭的女孩是世界上最美的,但又說不出原因。現在通過杜拉拉吃壽司這件事兒終於讓我想明白了:原來,她們美,是因為她們不裝。
──摘自陳曉卿《請杜拉拉吃點什麼》
4. 最好吃的年夜飯永遠在家裏
……有人較真兒,非要讓我推薦「味道好」的年夜飯去處,我的回答永遠是:家裏。濃濃的暖意中,一家人就像回到了從前,老爸在廚房和餐桌之間做折返跑,我媽在一二三四地數着盤子碗的數量,及至全體坐下,父母笑盈盈地看着大家,在他們眼裏,我們還是沒出家門的孩子。老媽坐我旁邊,像當年摩挲豬頭一樣撥楞這我的腦袋:「唉喲,多了很多白頭髮哦……」我看着她眼角密密的皺紋,心下不覺一酸。
──摘自陳曉卿《年夜飯之味》
陳曉卿《至味在人間》
出品方:理想國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