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創業】牛津經濟系開cafe  舊街坊變老闆活化86年中醫館 

撰文:唐家儀
出版:更新:

在九龍城衙前塱道的唐樓之間,近期出現一間大門掛著「大和堂」金漆招牌的復古咖啡室。踏進店舖,右邊一排深啡實木百子櫃,左邊牌匾列陣,店舖盡頭還有一道舊式手造鐵閘。如此多歷史文物坐鎮,原來這店前身為一間擁有86年歷史的中藥店。
經歷三代人的醫館,於去年正式結業後,舊街坊Henry,機緣巧合下成為了新租客。雖然,他對此地印象只停留在小時候陪家人看症的記憶,但透過聆聽藥舖傳人、街坊們的故事,Henry更確定自己要保育並活化此地,「歷史情懷很珍貴,要保留此處讓人喜愛的地方。」
攝影:鄧倩螢

86年中藥舖變身型格咖啡室

中藥舖與咖啡室,兩個不同界別的文化空間,機緣巧合下走在一起,帶點衝突,更顯獨特。

經活化後的大和堂,裝修復古,保留金漆招牌。(唐家儀攝)
大和堂為舊式唐樓,樓底高,設計上都可以花更多心思。(鄧倩螢攝)

經歷了三代人的大和堂蔘茸藥行,建於1920年代。其廣州騎樓式樓房分了4層,地舖由1932年起用作醫館,以前舖後居的方式經營。老中醫師鍾伯明於1940年來港行醫並接手醫館,後來再傳給長子鍾福利。隨兩代醫師離世後,由親戚、掌櫃郭先生繼續經營,從醫館轉為中藥行,直至2017年中正式結業。

大和堂原貌,於1920年代興建,以前舖後居的方式經營。(資料圖片)

活化保存 不忍心老店消失

租下歷史建築的,是一位熱愛本地情懷的80後男生,石浚鏗 Henry。自小從九龍城長大的他,對於大和堂的記憶既熟悉又陌生,「細個有跟屋企人去睇病,記得有百子櫃,其餘就無印象了。」

曾於英國留學的Henry,畢業於牛津大學經濟及管理學系。受歐洲人講求文物保育的影響,令他鍾情於本地情懷。回港後,曾於大型商場內擔任租務部職位,經常與飲食界商戶接觸,令他日後想創業都會偏向選擇飲食業。「當時係九龍城揀舖位,見到大和堂招租,知道醫館好耐歷史,卻未能保存下來,於是想將間舖活化做食店。」

Henry 租下大和堂,現全職打理此咖啡室。為了將老店活化,他向醫館傳人鍾潔儀和九龍城街坊們問意見,店內所保留的都是有價值的文物。(受訪者提供)

租下大和堂後,得知其歷史背景,Henry不忍心老店自此變成回憶,於是有意將其活化並成為餐廳。「第一次看舖,見到右手邊的百子櫃和木枱,我立即聯想到咖啡店。如果客人能在這裡品嚐咖啡,懷緬舊日的香港情懷,其實都幾夾。」Henry認為,本地文化值得保育,於是舊舖新裝,變成今天看到的咖啡室。

按圖睇店內歷史陳設!

Henry保留了大部分文物,而牌匾是這裡具代表性的陳設,氣勢地高掛在牆上。(鄧倩螢攝)
+3

3天開放日 街坊訴說藥舖回憶

為了重現藥舖形態,除了問大和堂傳人鍾潔儀、親戚朋友外,Henry於開舖前做了三天的開放日,邀請街坊們進入這間「博物館」,訴說故事。

大和堂傳人鍾潔儀,自小在醫館長大,是鍾伯明七名子女中,唯一的女兒。Henry在做資料搜集時,有向她查詢意見。她至今仍記得,百子櫃的頂部數個櫃桶,一般都不會放置藥材,而貴重的藥材如參茸等,就只有店內的「大師傅」才能拿取。(資料圖片)
開放日吸引好多街坊來影相、訴說往事。(受訪者提供)

街坊說:「這塊牌匾,印著二戰時期伍藩將軍的提字,好利害的,一定要保留!」藥舖內的物件都極具歷史價值,幸得街坊們的提點,Henry就知道該保留甚麼文物。

其中店內鍾伯明的執藥證、牌匾基本上都會保留,中藥玻璃瓶改為裝著咖啡豆,百子櫃擺放著茶葉,至於鐵閘、藥材櫈等標誌性陳設,像是鎮店之寶,守護著這咖啡小店。

按圖睇店內文物!

港式Fusion菜 雞蛋仔炸雞、伯爵茶西式鴛鴦

中藥舖變成咖啡店,店內不只賣手沖咖啡,亦有因應中藥主題而推出Fusion菜式,以西餐烹調方式,煮中菜食材,如紅棗芝士蛋糕、雞蛋仔炸雞、杞子桂花冬甩等,賣相好看,味道也不錯,啱晒相機食先的朋友。

按圖睇特色菜式!

紅菜頭哈羅米芝士沙律 $98|以塞浦路斯出產的哈羅米芝士製作的沙律。芝士外皮煙韌,味道偏鹹帶奶香,用來拌麵包或沙律都好味道。大廚亦加入紅酒油醋汁,讓沙律味道酸甜開胃。
+6

大和堂咖啡室
地址:九龍城衙前塱道24號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五 8am-6pm;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9am-6pm;星期一休息
電話:2623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