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樓文化】三碟菜一字排開不吉利?「X、O、甲」非粗口原來是…

撰文:尹嘉蔚
出版:更新:

「上茶樓飲茶」,「嘆一盅兩件」成了香港家喻戶曉的代名詞,品茗喝茶,吃點心在粵菜飲食文化中最富代表性。
屹立多年的老式茶樓,你我至今有多少人光顧?當中的茶樓術語和忌諱,我們知道多少?
「賣大包」何解?「翻魚」為何「唔老黎」?

中環「蓮香樓」未知存亡,我們只見城市發展的巨輪下,老茶樓紛紛被淘汰。老茶客不捨,遊客少了風味,念舊者唉聲嘆氣。每每臨別之際,獨有「突然懷念」之眾拍照;拍片賺Like。寫照下,我們對老式茶樓的了解有多少?譬如茶樓術語和忌諱,當中蘊含無數小智慧,傳承延續,影響深遠。

(VCG)
按圖了解茶樓術語:
叉燒 =「加碼」。(VCG)
+2

其中「賣大包」,原來與茶樓競爭有關。「賣大包」意即「大減價」和「大平賣」,但何解是「大包」,非小小的叉燒包、蓮蓉包和奶皇包等呢?

何解是大平賣 =「賣大包」?(VCG)

二十年代,廣州茗心茶樓首創「賣大包」,當時茶樓競爭激烈,點心鬥大件、鬥抵食。於是「茗心」為招徠茶客,在舖面外豎一塊橫額︰「新張伊始,實行賣大包。」引來好奇的茶客,爭相飲茶和買大包,但原來名過其實,分量不大,包餡一般,突然有茶客發現︰「包裡面有張HK$5呀!」又有幾名茶客大叫︰「我的大包都有呀!」於是,買大包送HK$5的消息廣傳,人人爭相碰運氣,於是「茗心」的大包生意愈來愈旺,茶客甚至守在廚房門前,等大包出籠,爭先搶購。當然,此舉惹來同業反感︰「賤賣大包呀!」於是,賣大包與「大賤賣」相通了。

另外,酒樓行內自有一套「怪字」,以同音、近音或別字代替繁體字。下單時,賬房到廚房人人皆識,食客就未必明白。由於從前教育未普及,酒樓從業員用最簡單的字體列出菜譜務求效率,從中亦嘗試讓食客了解這些字體。

按圖長知識:
+6
另一種用符號的,例如:
除了俗語以外,舊時飲食業的侍廳(企堂)避忌亦多,例如:
假如,客人點了三個菜,上菜時,三個菜不能「一字型」排開。因為傳統祭祀死人,三牲禮品是一字排列的,客人如果介意,會認為「企堂」無知。所以,照例以「品」字型上菜。 (VCG)

參考資料:

《港人生活望後鏡》/魯金/三聯書店出版
《飲食香江》/吳昊/喜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