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給《明報》與01 香港需要怎樣的媒體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倫敦人早上起來,拿一份《泰晤士報》,邊讀,邊吃早餐。
四、五小時後,大西洋的另一邊,紐約人捧著一份《紐約時報》細閱,由頭條到社論,由社論到專欄。
地球一轉,來到香港。我們拿起《明報》,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天窗,還有一段又一段編按。
沒有開天窗的人,不少都在勸諫。陳景祥說,當《明報》失去公信力,肯定會死掉;戴耀廷寫,當《明報》變成《大公報》,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因多名專欄作家不滿《明報》突然解僱執總姜國元,以「開天窗」抗議。(資料圖片)

文:YH

如果他們說得對,又如果「陰謀論」成立,即姜國元被炒與空降鍾天祥一脈相承,是有人想整頓《明報》,那就出現了一個弔詭的情況。將《明報》變調,就會失去支持,結果變調來也沒效用;不改《明報》,雖然繼續有讀者,但已非擁有者原意,他自然覺得做來也沒意思。傳媒與讀者為何似乎不兩立,難並存?

容許我們先看4月29日的〈01觀察〉,才再回來嘗試突破這個弔詭之處。

明報解僱風波的反思〉一文提到《明報》加東版,指出專欄作家有開天窗的言論自由,《明報》也有封天窗的新聞自由。這令我隨即想到,兩年多前《明報》空降鍾天祥之際,翁昌文也提過一句「有哪一張報紙會讓人自己罵自己報紙的」,又引述劉進圖也想專欄作家暫時不要再罵《明報》。如果當年01已在,大概也會支持這說法,認為是新聞自由。

但新聞自由到底是什麼?或許更準確來說,新聞自由為了甚麼?

我們可以反過來想象,如果沒有新聞或言論自由,有權或有錢的人不管是否有道理,聲音都可以壓過別人,甚至令人噤聲。由此可見,新聞自由要守護的,其實是一個說理的社會。只要言之有物,他們就不應該失去話語權。不受壓的記者如是,專欄作家亦如是。

所以當我們問是否封天窗的時候,重要的不是這份自由,也不是別人在罵自己,而是對方開天窗是否有理有節。當然,報紙是你的,大可以有理無理,都說自己有自由封。但這只會是淪為一場鬥拳頭大遊戲,以武服人

傳媒就是一個公共空間,讓社會對話,以理服人。一如哈伯瑪斯所說,公共討論能夠轉化我們的一己意願(voluntas),成為人人都認同的理性之說(ratio)。所以弔詭其實可以突破,只要社會包括傳媒老闆,都珍惜傳媒這個公共空間,用來與別人對話與互動,而非自說自話,互不理解。

一個有質素的城市,就應該有一個有質素的公共空間。看倫敦,看紐約,香港人或許心生羨慕,我們的媒體為何總是只在躁動不安。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