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行港行長撰文論助港經濟騰飛 本地政界何以冷處理?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直屬國務院的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行長李曦光,在7月號《紫荊》雜誌撰文,指未來北部都會區與交椅洲項目和本港創科發展可引用中資力量、及因應電價上升,建議香港政府謀劃公營機構「對公用事業領域進行控制」,適當的情況下,也可充分利用中資力量。如此重磅文章,除兩家電力公司有較詳盡回應外,本地政圈反應相對冷淡,到底是刻意冷處理抑或因未摸透玄機,按兵不動呢?

國家開發銀行以「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為目標(國家開發銀行網頁)

國開行以「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為使命

國開行由中國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創立於1994年,是中國最大的債券銀行、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及全球最大的政策性銀行,也是中國一家開發性金融機構,為國務院轄下機構。

截至2022年底,國家開發銀行集團總資產有幾18.2萬億元,在內地設有37家一級分行和4家二級分行,境外設有香港分行及11家代表處。

根據官方網頁介紹,國開行以「增強國力、改善民生」為使命,透過開發性金融方法,籌集、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的領域包括: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公共服務和管理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及區域協調發展的領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領域;保障性安居工程、扶貧開發、助學貸款、普惠金融等增進人民福祉的領域;科技、人文交流等國家戰略需要的領域;「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製造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中資企業「走出去」等國際合作領域;配合國家發展需要和國家經濟金融改革的相關領域;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導向的其他領域。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行長李曦光撰文,建議香港政府謀劃公營機構「對公用事業領域進行控制」,可充分利用中資力量促成。(網上圖片)

國開行港分行助力發展債市

國開行香港分行2009年成立,是國開行唯一的境外分行,也是香港市場上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據介紹該行積極支持香港本地經濟社會建設,服務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李曦光於2020年12月獲中國銀保監會核准出任國開行香港分行行長。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獲授信支持香港交易所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參與債券通互聯互通建設,是「北向通」首批投資人、「南向通」首批交易標的發行人之一;截至去年中,累計發行港幣債券和存款證4368億港元、離岸人民幣債券和存款證857億元人民幣,助力這兩個債券市場的發展,參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去年2月,該行又發行單只港幣債券53億港元,支持香港公共房屋、防疫設施建設,創下同類型債券近年來最大單筆發行規模。

此外,國開行香港分行也有為包括機場第三跑道項目、本港首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順豐青衣物流中心建設等,提供融資。該行截至去年中累計為在港優質企業發放貸款達825億美元。

《紫荊》雜誌刊登李曦光文章(紫荊雜誌網站截圖)

紫荊文化集團屬文化央企

而刊登該文章的《紫荊》雜誌隸屬於紫荊文化集團旗下,紫荊文化集團是一家綜合性大型骨幹文化央企,2021年正式組建,總部設在深圳、香港,據稱是中央為了「繁榮香港文化,促進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而設立」,近年在本港頗為活躍。紫荊文化涉及影視產業、傳媒信息、出版發行、文旅演藝、金融投資等五大業務板塊,旗下包括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聯合出版集團、銀都機構、鳳凰衛視、紫荊雜誌社。

集團負責人屬副部級,原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正中,今年5月調任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公開資料顯示,許正中,58歲,出生於江蘇,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長期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作,擔任經濟部主任、經濟社會部主任等,2015年任《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主任,2019年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成為副部級官員,2020年7月空降湖北。

學者:文章對特區有善意提醒

換言之,不論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與刊登文章的《紫荊》雜誌,皆是極具份量的中央機構,而國開行香港分行自成立以來,積極參與本港金融市場建設和基建項目,但李曦光的文章似乎未能在本港政圈引起熱烈討論。熟悉國情的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莊和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均承認,國開行香港分行和《紫荊》雜誌均有份量,但同時指有駐港中央人員就香港事務發表意見,屬平常事。

不過,宋小莊認為文章某程度上可視作對政府的善意提醒。他解釋,特區政府一直聲稱要推動創科產業,北部都會區更是日後未來的創科產業重點,但至今為止仍未看到本港有一套完整創科產業政策。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新界北▼

+25

▼2021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河套地區 整合為新田科技城▼

+5

宋小莊:缺完備政策吸引創科企業與人才

他解釋,本港在科研方面其實極優秀,但問題出於如可把科研成果投入生產。他指,女吸引科企落戶香港進行實質生產,首先是土地供應、如何有效控制建築成本、然後是稅務配套,還有人才政策如何吸引人才來港並願意留下來發展。

他指,現時港府的吸引人才政策只是「叫人來香港」,但人才來到之後的後續支援卻不清晰,又認為政府的「搶人才」口號太肉酸,認為吸引企業和人才來港留港,需要有全盤政策配套,不能單叫一個「搶」字。他強調,發展創科一定不能只集中在研發,必須包括生產工序也在港落戶,方能稱之為完整產業發展。

電費太高影響科技業營運

他指,文章由講創科發展,再觸及電費問題,也反映了中央對本港發展創科的憂慮。他指,假設華為要落戶香港設立半導體晶片廠,而製造半導體晶片過程中耗電量極大,而本港的電費不斷上升,在港生產的創科產品在市場上又可有競爭力?

劉兆佳:要有新思維管控電費

至於可以如何控制電費,應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建議香港政府謀劃公營機構『對公用事業領域進行控制」?宋小莊指由政府出資購入電力公司是選項,但相信十分複雜,相信也文章建議的本意。

他相信,為配合長遠的碳中和政策,香港未來發電將更多利用潔淨能源或核能,政府或可考慮另組機構與電力公司合作使用新能源發電,與傳統火力發電作區隔。由於以新能源發電的機構有政府參與,加上以潔淨能源發電的比例料會逐步提升,相信一定程度上將能有效控制電費。

而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文章並非提倡政府買入電力公司,認為是要求政府想方法控制電費,也要令發電方法多元化,確保未來供電穩定之餘,也要讓市民可負擔,有利民生。

對本港同時開展兩大基建有疑慮

劉兆佳又認為,今次文章可能是中央政府也對本港能否同時間開展兩個龐大基建點憂慮,畢竟兩個項目都對本港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而以特區政府現時的財政能力,未必能全力承担,而國開行在發展中國家有極豐富的推展大型基建的經驗,有國開行的助力,相信本港的中資機構會更樂於配合;而國開行的功能正如官方網頁介紹,除了融資之外也有很多規劃、發展、管理和運作的經驗,相關經驗也許有助港府開發兩大基建項目。

劉兆佳指,文章特別提及發債問題,也反映中央政府可能察覺港府在基建融資時,在如何調動社會資源去投入基建上有短板、有不足,期待特區政府以新思維思考基建融資。他又提醒特區政府,在美國對中國敵意甚深情況下,並不鼓勵西方金融機構為本港的基建提供融資,而在政府財政能力有限的時候,中資會是本港建基的最後盾。

雖然文章可視作個人意見,但正如兩位學者所指,也反映了中央對本港發展的一些憂慮,但特區政府和本地政界似乎未有太大迴響,《香港01》曾接觸一些主理相關事務的官員,他們也不願討論李的文章;而今日適逢有立法會大會,議員之間也未見有熱烈討論。究竟本港政界是真心認為文章僅屬個人意見,而未作重視,抑或是他們尚未能消化和了解箇中玄機,只能靜待日後事態發展再作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