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議案通過 工聯會強調好工實有人做 商界:缺人毋須爭辯
立法會今日(20日)續會,討論「加快輸入人力,補充本港勞動力」的議員議案,提出議案的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指,香港歷經「黑暴」及3年疫情後,社會已經復常,但行業仍未能聘請足夠人手,覺得很奇怪。他指出人口老化及移民都是其中原因,本港有21.3%人口都超過65歲。他直言不輸入外勞部份行業很難繼續營運,促效法鄰近地區,每日用大巴接送外勞往返,認為此舉可避免刺激本地住宅租金。
及後,梁子穎提出記名表決,經分組點票,選舉委員會出席35人,30票贊成、3票反對、2票棄權;功能界別及地方選區出席44人,35票贊成、6票反對、3票棄權,兩部份分別過半數贊成,議案獲得通過。
就修正案作出表決時,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稱,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提出記名表決,惟馬指並無按下記名表決按鈕。梁則指,「但我見到你(馬逢國)撳咗,冇所謂啦」,隨後維持記名表決的結果。
預料未來勞工人手短缺達12萬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稱,隨社會復常,多行業面對勞動力短缺情況。他指人口老化,上一輪人力資源推算中,會在2020年到2022年期間到達峰值,然後出現長期下降趨勢。他續稱,教育水平低的人力供應會明顯減少,預料2017年到2027年,將會有15萬高中教育水平及30萬名初中教育程度以下人士退休,2027年中低學歷人力短缺達到12萬人。
孫表示政府努力培訓本地人才,目前再培訓局提供超過700項培訓,培訓額每年超過10萬,長遠而言要本地勞工升級轉型。他指政府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允許適度、有規範輸入勞工,政府不同計劃讓僱主申請輸入勞工,需維持香港競爭力及發展需要。
張宇人:飲食界缺人食客埋怨出品差 對員工無好處
自由黨黨魁、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指,每次提到輸入外勞,工會又搬出大堆陳腔濫調來反對, 指有「工會阿頭」談及香港有10萬人失業,可以由這些人去填補空缺,認為只是偷換概念,為批評而批評 。他亦認為世界不斷進步,有很多地方都是靠輸入外勞幫助經濟發展,只是有工會代表將「輸入外勞」四個字妖魔化,為僱主扣帽子,談及僱主刻薄、員工工資低。
他指真實的情況是行行都嚴重缺人,並以飲食業為例, 直言人手不足令飲食業營運困難,甚至做到吃力不討好,客人認為招呼差,其實因為不夠人。他又稱廚房人手不足會影響出品,客人甚至會埋怨食肆出品走樣,質疑是否服務差了或換了廚師,認為對員工也沒有好處,人手不夠工作量就更多,種種投訴、負評,令餐廳經營者、員工覺得吃力不討好,感覺意興闌珊。
姚栢良:人手短缺影響酒店、航空、旅遊業接待能力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稱,酒店業界去年中進行的人力調查顯示,對比疫情前酒店業流失近三成,即近1.2萬名全職員工。隨着疫後復常,由於人手跟不上,有不少酒店有房間都不敢用盡。至於航空業,他指目前香港飛往世界各地的航點,只恢復至疫情前七成,航班僅恢復至55%,客運量只有45%,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是機場地勤服務人手嚴重不足,人手支撐不到增加航班航線,直言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方位岌岌可危。
而旅行社方面,姚柏良指目前大部份公司的人手只及疫情前的一半,無可避免地影響到接待能力。
議員指人手不足 促限時、限額輸入外勞
科技創新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指,政府推出的「高才通」是高端人才為主,但創科界亦難以聘請員工,希望政府推出數碼工作簽證,讓員工在內地工作及居住,但短期內可到香港工作,一段時間後允許申請為香港居民。同時希望擴大大灣區資歷互認範圍,包括新型創科的領域,認為對海外人才回流香港都有正面影響。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稱,去年只有5,000多名外勞來港,但申請時間仍長達5個月,希望簡化程序,縮短審批時間,但表示輸入外勞亦要優先保障本地勞工。
民建聯議員何俊賢則認為,他們和提出議案的邵家輝也支持適當地輸入勞工,但強調是用於補充不足的人力,本地培訓人才方面亦要加大力度去做。他又舉例,本地教育亦很少教授海上駕駛,行業培養、晉升至船長的時間亦長,這些專才就要由內地輸入。
何俊賢說,勞僱會的審批長達5至6個月,認為勞僱會要改革,轉為與業界研究每個行業應該要輸入多少勞工,做好規劃,而行政工作就交給勞工署。
工聯會促釋放本地勞動力 黃國:「好工一定有人做」
工聯會勞工界立法會議員梁子穎稱,相信人力資源足夠,只是未有進入勞工市場,應該加人工、改善福利。他指現時公屋入息限額低,香港很多編排公屋人士,需要處於低薪水平,專職、散工可以控制入息,避免失去申請公屋資格。
工聯會理事長、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黃國指出,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在「亞洲四小龍墊底」,認為充份發掘勞動力就可以增加勞動人手。他指有商界反映搶人、留人,增加20%到30%工資都難以聘請人手,但他直言「好工一定有人做」,增加薪金但同時增加工作量不能吸引人,反指合理工作強度、安全工作環境才是基本要求。他亦表明反對議案。
勞聯立法會議員林振昇不讚成額外推出新的輸入人才計劃。他指政府的院舍輸入護特員特別計劃,額外引入3,000名護理員,但其實去年「補充勞工計劃」已輸入近4,000名護理員,人數相近,足以證明計劃行之有效,認為是需要加快審批程,讓外勞盡快來港。如個別行業基於公眾利益等特殊原因,而要短暫輸入外勞,他認為可以仿效疫情期間跳過本地招聘程序,但強調要在「補充勞工計劃」之下處理。
另一勞聯立法會議員周小松強調從來不是一刀切反對輸入外勞。他說外界質疑「補充勞工計劃」申請程序繁複,並怪罪勞顧會審批時間過長,純粹只屬誤解,指勞顧會委員審批每宗個案時間只有一兩星期,要審閱文件、諮詢業界等,時間緊湊。他不反對提升審批效率,但不認同繞過現有機制。
周小松對於「加薪仍請不到人」是否普遍存在存有疑問,並說疫情前後多個行業及工種的工資升幅並不高。有指月薪兩萬元都請不到洗碗工,周小松引用統計處數據,指中式餐館平均工時9小時,平均月薪僅1.4萬多元,勞工處及招聘網站的招聘告示亦是這個水平。他認為,是否多數行業及僱主都願意大幅加薪留住員工、吸納新人,仍然有待觀察。
有指申請公屋故寧願做散工 易志明:不能反映真實狀況
自由黨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指,有人指商界有人「出口術」,渲染本地勞工短缺問題,壓縮經營成本,做法「殺雞取卵」僅顧眼前利益。他認為人力資源短缺不只是商界提出,是路人皆見、毋須爭辯。
對於有人指勞動人口參與率低,「加人工就請到人」,亦有人有一批符合公屋申請資格的打工仔,寧願做散工不做長工,易志明均表示數字不能反映真實狀況。至於有人指出年輕人約15至29歲失業率高,是工資低、不吸引,他反問為何30歲之後又回到正常失業率水平,直言提出觀點的人並沒有思考整體原因。
他表示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減少是不爭事實,政府加速經濟復甦,推出「你好香港」、「開心香港」,但人手不足只會適得其反、影響國際形象。
他指出業界有員工老化趨勢,綠色專線小巴司機八成已經60歲或以上,船員更有人是70至80歲,原因是青黃不接,退休年齡不斷延後,過幾年該批人員退休後必定對社會造成影響。他又稱聘請外勞不會省錢,發工資亦要提供住宿,輸入外勞僅是權宜之計。
龍漢標指建造業培訓青年需時 遠水難救近火
經民聯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在Facebook撰文,指人手短缺會令工人被迫長期加班,工作過勞會令意外風險上升,而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亦會受到影響,項目或會延誤和超支,影響承建商。而勞工短缺更影響基建房屋進度,會令整個社會蒙受損失。
他認為,輸入勞工不是要取代本地勞工,而是補充人手不足,做法要有針對性。龍漢標說,「補充勞工計劃」在2017至2022年有超過4,600人次的申請,但最終只有1,500人次獲批,認為是杯水車薪,認為要精簡輸入勞工的程序。
至於吸納失業青年加入,他說建造業要大量熟練工人,不少工種需要專業培訓和通過工藝測試,所以剛入行的青年只能註冊為普通工人,未能即時註冊為熟練或半熟練工人,無法短期內解決問題。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周文港稱議案具爭議性,但都要務實理性展開工作,香港吸納人才速度下降,加劇行業人才短缺、錯配情況。他指出內地訪港旅客大幅上升,本應是旅遊業大展拳腳的機會,但香港相關行業人手不足。他促請政府與業界及商會溝通,制定短缺勞工清單,如本地未能解決問題才輸入外勞,並需限時、限額。
自由黨立法會議員李鎮強稱,街坊反映酒樓都出現人手不足,商店到處貼出招聘廣告都未能補充人手,舉例指早前會計界招聘會有數百人參加,但最後成功招聘只有約10個。他指「羊毛出自羊身上」,人手不足,最後仍是轉嫁給市民,同時會減慢疫後復甦進度。他指要利用大灣區優勢,限時、限額招聘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