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雯稱談中港矛盾:有時只是文化差異 不該輕易說被人「歧視」
隨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兩地往來有所增加,不過最近有內地遊客稱來港被「歧視」。本是「港漂」的立法會議員洪雯則接受《鳯凰衛視》訪問,指一直謹慎不用「歧視」形容兩地文化差異,稱「歧視」屬個人感受且語意太重。
同時,她表示因廣東話發音問題引來網民在Facebook留言批評。對此,她表示不介意,因自信由心而發,但會慢慢糾正發音。
香港食肆侍應歧視內地客? 洪雯:對本地人一樣態度
節目上,洪雯談論多宗最近發生的事件,包括有內地遊客抱怨來香港說普通話遭「歧視」。她指侍應生不是對說普通話的人特別差,其實對本地人的態度也一樣,亦可能年紀較大聽力較差或聽不明白,不應該歸納為「歧視」問題。她認為,不能因一件個案,就得出香港人歧視說普通話的人的結論,否則容易引起兩地人之間的矛盾。
近期有內地遊客過關,要求關員說普通話。洪雯稱可能工作人員未必熟悉普通話、沒有硬性的工作指引要求講普通話,又或者覺得市民看似會說廣東話,所以才用廣東話溝通,沒必要引申出結論,指別人「歧視」。不但如此,她又舉例內地網紅單車被盜事件,稱內地城市這類事件時有發生,在自己家鄉也會碰到這種狀況,也不會與「歧視」扯上關係。
因廣東話發音被勸回內地 洪雯不介意該類評語
其實,洪雯亦有因廣東話發音而在Facebook評論區被批評,例如叫她返回內地。對此,她指家人看完難受,她卻沒有所謂,因自信由心而發,根本不會介意這類評語。不過,她認為立法會議員要接受公眾評議,又稱自身的廣東話水平的確需要提升,表示會留意、慢慢糾正好發音。
對外來人士來港對本地構成壓力表示理解
另外,洪雯談到本地人對內地來港人士的觀感,是多年來不同事件積累而成的,例如奶粉缺貨、推高樓價物價。她說,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容量,如果遊客來的太快太多,的確對本地人的生活帶來滋擾,令本地人對內地人產生嫌隙。
她在節目中亦談及公屋輪候冊上有新移民分攤了社會資源,每日的150個單程證名額,部份會依賴香港的公共福利,包括公屋與綜援,從而對香港社會造成壓力,並指這是客觀現實,會引致本地人不滿。
第二種狀況是,社會精英流入香港,引述本地人流傳一句話「中環是講普通話的」。她指這情況會對本地人造成一定壓力,更擔心文化被衝擊、生活空間被蠶食。她又稱自己是外地來的既得利益者,但十分理解本地人的這種擔憂。